APP下载

中国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及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省级农业科学院视角

2019-01-30杨传喜王亚萌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物力财力科学院

杨传喜,王亚萌

(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0 引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着力强调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要不断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推动所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科技资源管理主体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将拥有处置权的科技资源各要素,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按适当的组合分配到特定对象和各种不同发展方向上去的过程与结果,即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学科领域、科技计划、行业部门和时空分布之中的分配与组合[1]。因此,科技资源配置在内容上分为规模、结构和机制3个方面。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指将农业科技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投入到不同配置主体以获得产出的能力。省级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各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配置效率的高低都会对科研产出、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评估,陈奇榕等[2]对福建农业科学院13个研究所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测算,为省级农业科学院所的科技综合能力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池敏青[3]对福建省39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定; 张鸿等[4]对省级农业科学院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进行了研究; 刘宗敏、虞德容等[5-6]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方法对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吴云良等[7]对于省级农科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招聘中的量化评价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池敏青等、杨传喜等[8-9]分别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的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相关性和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 伍玉洁等[10]还以河南山东两省农科院为例,对省级农业科学院如何推进重大成果产出进行了阐述。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从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方面研究了省级农业科学院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大多从微观入手,以某省级农业科学院为例来评估科技创新能力或分析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缺乏对区域间各省级农业科院方面的比较研究; 另一方面往往侧重考察某单一科技资源投入的影响,忽略了其他种类科技资源投入之间的共同影响。实际上,各个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投入的数量和类别差异往往会对其产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此外,已有文献对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科技资源投入产出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尚未深入分析区域间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文章通过构建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测算省级农业科学院各类科技资源配置效益的比较优势指数进而探讨其比较优势,为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及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该文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6)。由于各指标在单位及量纲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一般采用Z标准化或者0~1标准化(离差标准化)。该文采用0~1标准化方法,利用以下公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将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转化为[0, 1]之间。

(1)

式(1)中i=1, 2,…, 30表示30个省级农科院;j=1, 2,…, 13表示13个次级指标。由于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于1999年并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指标统计数据皆为0,所以不将其作为决策单元列入分析之中。另外,2016年《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关于青海农业科学院的数据有所缺失,因此对其配置能力、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取2009—2015年平均值代替。

省级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分配,涉及到各类农业科技资源的使用者、支配者之间的有效协调。由于农业科技资源中的各类具体资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对其配置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也显得十分困难。该文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1],结合陈建伟、张黎明、陈祺琪等的指标评价体系,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与可得性,选取科技资源产出、人力资源投入、物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作为投入产出一级指标。科技论文、科技著作和专利是农业科技资源投入的直接产出,可以反映出农业科学院绝大部分科技活动的主要成果; 课题数量对于衡量农业科学院科研实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其纳入到科技资源产出的次级指标。对于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指标的选取,用科技人员活动数量来衡量人力资源投入的总量; 用科技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源投入的质量; 用R&D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人力资源投入的工作时长。在科技物力资源投入指标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科研基建和年末固定资产决定着当年与科研产出紧密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可以用来较为全面的衡量省级农业科学院发展水平。在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指标方面,财政拨款占科技活动支出比重是反映政府对省级农业科学院进行资金支持情况的重要指标;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可以有效衡量各省级农业科学院资金的利用能力; R&D经费内部支出可以反映出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的财力资源投入状况,也是国内通用指标。因此,该文最终选取13个指标作为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次级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E)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资源产出(A)人力资源投入指标(B)物力资源投入(C)财力资源投入(D)发表科技论文(A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B1)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C1)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D1)出版科技著作(A2)R&D人员全时当量(B2)科研基建(C2)财政拨款占科技活动支出比重(D2)专利申请数量(A3)科技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B3)年末固定资产(C3)R&D经费内部支出(D3)课题数(A4)

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突变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具体方法是运用突变级数法测算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12]模型分析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科技资源配置状况,以平均水平作为比较对象,主要采用效益比较优势指数(BAI)来计算各科技资源投入要素所获得科技产出的相对优势,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公式表示为:

BAIij=Bij/Bt-(BjBit)/(BtBt)

式(2)中,Bij、Bit、Bj和Bt分别表示i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资源要素j、i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资源要素j和整个比较地区的不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若BAIij>0,表示i农业科学研究院j科技资源在配置能力上具有比较优势,若BAIij<0,表示i农业科学研究院j科技资源在配置能力上处于比较劣势。

2 实证分析与结果

2.1 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

对表1中的次级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其重要性对各指标进行排序,继而根据突变级数法,利用蝴蝶突变模型计算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产出指数Aij,其中i表示年份(2009—2014)j表示30个省级农业科学院。同理利用燕尾突变模型计算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指数Bij、Cij、Dij,继而对Bij、Cij、Dij进行测算,进一步得到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投入指数Mij。最后利用公式

Eij=Aij/Mij

(3)

由式(3)可以测算出i年份j农业科学院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测算结果见表2。

表2 2009—2014年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位序表

地区200920102011201420152016平均值ERERERERERERER北京0.55110.6860.7130.7630.8930.7630.703天津0.6510.7210.6940.62130.49300.62130.5814河北0.5970.59130.61110.64120.8380.64120.637山西0.6040.6580.62100.6970.78130.6970.645内蒙古0.16300.27290.33280.46240.55290.46240.3428辽宁0.44220.51230.49240.32270.65220.32270.4725吉林0.54130.62110.56200.47230.68200.47230.5518黑龙江0.51140.57160.60130.62140.72160.62140.5616上海0.51150.53200.51230.59170.68190.59170.5321江苏0.6330.6850.6770.57190.8550.57190.674浙江0.5950.6940.6860.41250.8470.41250.628安徽0.48180.58150.58150.6980.8640.6980.6011福建0.5960.7020.7220.7440.9710.7440.712江西0.36260.43250.47260.56200.67210.56200.4824山东0.6420.7030.7310.8110.9620.8110.741河南0.50160.55170.55210.64100.8560.64100.5815湖北0.56100.59140.60140.7250.79110.7250.629湖南0.43240.53190.58160.64110.71170.64110.5520广东0.5780.6670.6950.7160.77140.7160.646广西0.32270.52220.56180.6690.79120.6690.5519海南0.43230.31280.45270.32280.60250.32280.4127重庆0.41250.36260.48250.59180.57260.59180.4426四川0.54120.64100.61120.61150.81100.61150.6110贵州0.49170.62120.56170.61160.71180.61160.5617云南0.5790.6490.6290.40260.73150.40260.5913西藏0.31280.32270.31290.26290.55280.26290.3429甘肃0.46210.52210.6580.54220.64230.54220.5322青海0.29290.21300.21300.19300.60240.19300.2930宁夏0.47200.49240.56190.54210.56270.54210.4923新疆0.47190.55180.54220.7620.8290.7620.5912 注:E表示配置能力、R表示位次。由于篇幅所限,2012、2013年数据以及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产出指数Aij,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指数Bij、Cij、Dij不在文中列出,表中平均值为2009—2016共8年的平均数据。

表2测算出了我国30个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大小的得分和排名,从宏观上来看,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资源平均配置能力在0.74左右, 2016年高达0.81,位列全国第一,其次是福建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科学院。按我国四大经济分区来看,东部地区配置能力最强,只有天津农业科学院、上海农业科学院与海南农业科学院位列全国十名以外,其余七省市农业科学院位列全国前十。中部地区排名最高的山西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为0.64,全国第五名,最低的湖南农业科学院得分为0.55,排名全国第二十位,中部区域内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差异不显著。地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各省级农业科学院配置能力最弱,青海、内蒙古、西藏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平均配置能力位列全国末尾。总体来说,各区域农科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大体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一致。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最好的科研设施、科技人才、资本技术处于全国领先,科研转化效率最快,因此其农业科学院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高,中部次之,东北和西部地区的省级农业科学院大都处于较低的配置水平。从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来看,山东、福建、北京、江苏四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的配置能力长时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农业科学院近年来不断发展,也逐渐稳居全国前列。而广东、浙江、云南3省波动起伏较大,单一年份配置能力下降明显。与之相反的是新疆、广西、重庆、湖北、湖南五省(市)农业科学院,虽然其配置能力也有所起伏,但其发展趋势还是逐渐增强,其中以新疆农业科学院为代表,其配置能力从2009年的0.47达到2014年的0.76,排在全国第二,但2016年又下降到0.61,位列全国第十五位。天津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2009年0.55下降到2016年0.46,得分排名也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二十七位。总的来看,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增长较为迅速的山东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等其大部分处于华北、中南、西南地区。

图1 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聚类分布情况

为了使结果更加直观,本文对全国30个省级农业科学院进行了聚类分析,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得分所处等级,纵轴表示省市个数。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在0.7以上的省级农业科学院只有山东农业科学院与福建农业科学院两个,低于0.4的有3个,大多数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聚类情况大致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相吻合。其中配置能力良好的有山东、福建、北京、江苏、山西、广东、河北、湖北、浙江、四川10个省级农业科学院。

2.2 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利用效益的比较优势分析

在通过对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虽然有些省份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投入指标中的人力资源(或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投入指数太低造成的,而与其产出指数影响不大。另外一些省份可能是由于产出指数太低而影响配置能力,其投入水平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鉴于此,以省级农业科学院平均水平作为比较对象,对其科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要素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效益进行计算,通过效益优势指数(BAI)来衡量各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要素配置的比较优势。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2009年、2014年、2016年3年的测算结果以及2009—2016年的平均值)。。

表3 2009年、2014年和2016年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效益比较优势指数

行政分区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200920142016平均值200920142016平均值200920142016平均值北京-23.18-34.24-19.63-21.15 28.5645.6621.3325.79 -5.38-11.42-1.70-4.64 天津-0.892.024.102.72 3.93-2.21-9.61-2.67 -3.040.205.51-0.04 河北7.50-9.49-1.341.24 -17.0313.88-3.11-5.21 9.53-4.394.443.96 山西15.626.9613.028.89 -14.84-5.12-5.44-2.83 -0.78-1.85-7.58-6.06 内蒙古-22.016.15-1.78-8.21 36.83-14.33-3.719.97 -14.828.195.48-1.76 辽宁4.742.868.642.29 -3.10-0.89-10.33-2.31 -1.64-1.971.690.02 吉林4.414.690.951.71 -6.50-6.10-2.53-3.02 2.081.411.581.31 黑龙江-2.41-11.96-1.25-6.28 12.9536.619.8820.36 -10.55-24.64-8.63-14.09 上海-8.60-9.952.282.42 0.324.71-15.22-14.21 8.285.2512.9411.79 江苏-11.57-30.22-39.23-28.38 4.3862.9666.3745.58 7.19-32.74-27.14-17.20 浙江-13.3615.97-16.87-8.63 11.03-30.8425.106.16 2.3314.87-8.242.47 安徽3.7311.787.096.63 -5.46-19.90-4.69-9.52 1.738.12-2.412.89 福建12.776.489.0710.38 -18.10-10.14-12.11-13.67 5.343.663.043.29 江西6.543.006.077.15 -17.75-6.12-6.52-12.88 11.213.120.455.73 山东-0.23-4.212.250.73 0.349.680.280.93 -0.10-5.47-2.53-1.66 河南1.01-5.910.74-2.22 -3.5011.873.393.63 2.49-5.97-4.13-1.41 湖北-11.80-2.12-5.15-5.58 18.631.753.908.38 -6.830.371.25-2.80 湖南7.7815.573.7810.12 -3.79-25.31-3.29-10.95 -3.999.74-0.490.84 广东-32.483.81-4.66-13.91 51.73-4.303.9621.45 -19.260.490.70-7.54 广西13.051.92-3.37-5.52 -24.14-5.183.406.05 11.093.26-0.03-0.53 海南8.356.884.607.47 -15.84-8.37-6.18-13.73 7.491.491.586.25 重庆-17.41-2.28-14.77-14.75 36.335.7011.4724.67 -18.92-3.413.30-9.93 四川4.48-3.00-2.162.50 -9.743.15-0.02-6.60 5.26-0.152.184.10 贵州5.723.0311.728.36 -4.31-0.66-5.82-6.22 -1.41-2.37-5.90-2.14 云南-1.08-6.342.495.45 11.5517.744.69 3.01 -10.48-11.41-7.18-8.46 西藏6.46-8.611.54-0.36 -8.573.51-4.81-2.70 2.105.103.273.06 甘肃17.669.4116.9315.19 -22.76-16.58-23.91-22.09 5.107.176.986.91 青海17.478.384.8011.75 -31.27-23.00-17.77-28.35 13.8014.6212.9716.60 宁夏1.162.527.923.26 -1.30-6.93-15.86-7.25 0.144.417.954.00 新疆6.5416.912.216.73 -8.60-31.23-2.87-11.77 2.0614.320.665.04 注:由于计算结果分布在区间[-0.25, 0.25],数值较小,为了方便表达,故按照惯例将所有结果扩大10000倍,以便分析

为了使结果更加直观,该文在表3的基础上,运用簇状柱形图表示出了各省级农业科学院2009—2016年各类科技资源配置的平均效益比较优势指数,见图2。由表3和图2可以发现,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高的省级农业科学院,其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配置的效益比较优势指数都较低,且各农业科学院的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差异较大,只有科技物力资源配置的效益比较优势指数与其各自的配置能力差异较小。

图2 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平均效益比较优势指数

在全国30个省级农业科学院中,具有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比较优势的有19个,但东部地区只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和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得分较高,分别10.38和7.47分,北京农业科学院、江苏农业科学院、广东农业科学院不具备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比较优势,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的西部地区其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却都普遍较高,尤其是甘肃农业科学院和青海农业科学院,其人力资源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平均值达到了15.19和11.75,与排名最低的江苏农业科学院分别相差43.57和40.13。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不具备比较优势。在科技财力资源配置方面,全国共有16个省级农业科学院具有效益比较优势,且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在东部地区科技资源比较发达的地区却只有河北、上海、浙江、福建、海南五省农业科学院具有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相反,西部地区大多农业科学院都具有科技财力资源比较优势。在科技物力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效益比较优势的有12个,且大多数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效益比较优势指数最高的是在人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效益优势指数最低的江苏农业科学院,得分达到45.58,比青海农业科学院科技物力资源得分高73.97分。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大多数省级农业科学院并不具备科技物力资源效益比较优势,总体科技物力资源投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过对比可以发现,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高的省级农业科学院大多在科技物力资源配置效益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配置效益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其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的配置能力也普遍不强,其科技物力资源配置也不具备效益比较优势,但是,在这些配置能力不高、科技物力资源配置不具备效益比较优势的农业科学院,其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却具有效益比较优势。由此可见,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因为其良好的经济基础、政策支持、人才聚集等有利条件,使得其所在地的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普遍较强。东部地区科研基础设施发达,实验室等建设较为完善,因此其农业科学院的科技物力资源配置较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人才匮乏、技术相对落后导致科研产出能力较弱,因此西部地区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普遍较低。正是因为其科研产出能力较弱,所以,当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投入时,其投入的产出比重逐渐增大,使得其产出边际值不断增加,从而使得西部地区各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配置的效益比较优势都比较明显,远远超过东部和中部地区。

3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该文运用突变级数法测算了各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的配置能力,运用NRCA模型计算出了不同种类科技资源要素配置效益的比较优势,得出结论与政策建议如下。

(1)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总体差异相吻合。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强的农业科学院大多处于东部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地区,中部地区的省级农业科学院配置能力一般,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省级农业科学院配置能力较弱。由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着完善的科研设施、优良的科研条件、充足的资金可以吸引大量高级科技人才的聚集,因此东部地区和少数中部地区的省级农业科学院都有着较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有鉴于此,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农业科学院应坚持研发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保持其领先地位,通过调整科技资源配置结构[13],促进产业机构升级,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而对于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不强的农业科学院,应立足于自身实际,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坚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建设,提高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科研转化效率。政府也应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力度,提供政策支持以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建设。

(2)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强的各省级农业科学院,其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配置效益大都不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不明显,只有物力资源配置效益具有比较优势。东部地区物力资源配置效益的比较优势最高,主要是由于东部农业科学院的基础设施大都较为完善,科研资金充足。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随着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逐步加大,各农业科学院人力、财力配置效益的比较优势都比较明显。因此,东部地区农业科学院应在保持科技资源投入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科研产出比,减少其科研投入的波动性。中西部配置能力较弱的农业科学院应加大其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切实做好农业科技的转移与推广工作,不断完善科研基础设施投资,打造一流的实验室以增加农业科学院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应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农业科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其先进的技术,挖掘自身优势。政府应当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优化区域农业科技资源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3)针对不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各省级农业科学院应具体分析各种科技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发扬长处,因地制宜,继续深化农业科学院的机构改革,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结构调整。妥善处理区域农业科研机构改革中的产权关系,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权益的分配及归属。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的配置结构,对高水平的省级农业科学院进行经验推广,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不断交流与学习,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更新农业科技观念,突破现有的农业科学院格局体制,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科学快速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物力财力科学院
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来源分解及动态演进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鲁豫慢性病防控工作物力资源数量的适宜程度比较研究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沪陕传染病物力数量充足程度研究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
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