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9-01-30李焕霞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

◆李焕霞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中心小学)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疑让学生勇于发现

“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笔下有一个人物叫巴霍姆,他是一个很贪婪的人。有一天他到草原上去买地,卖地人说:“每天一千卢布。就是说,你如果愿意出一千卢布,那你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地就都归你。不过,你若在日落前不能回到出发点,你的钱就白花了。”人一天内所走的路是有限的,贪婪的巴霍姆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第二天早上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面,他就在大草原上奔跑起来。如果你是巴霍姆,你该怎样设计你所跑的路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围上更多的地呢?

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现实生活必须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数学的创新者。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经验与方法。为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如学习了“购物”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小朋友们,你注意过吗?我们平时用的钱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这些钱币的面值中只有1、2、5这几个数字。为什么只有这几个数字呢?其它3、4、6、7、8、9为什么不用?先让学生自已去思考,最后给出答案:因为1、2、5这三个数就可以凑出1到10的十个数字了。人们在使用钱币时,只需要这三种面值,就可以组成任何一种数额,所以没必要面值太多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在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他们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使情境和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创设的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探究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投入有意注意,才能促使他们思维的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来探究数学知识,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欲望,不断深入理解知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创设的情境要和学习内容相关,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理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情境中能由浅入深地对知识进行分析,使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发展,通过积极探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获得较大发展,使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3.情境创设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点,并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让他们掌握运用知识的技巧。在这种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通过死记硬背和模仿进行的,他们没有掌握知识的本质,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素质教育进行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地发展。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善于将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连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就是在身边的,并且让其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及其重要性。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二者关系的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小周早晨吃完饭后,妈妈让他给爷爷送一壶茶水去,他骑车出发时正好是8:00整,骑完一段上坡路,小周一看表正好是8:30,骑上坡路时每分钟行120米,接下来全是下坡路,当他到达爷爷家时正好8:50,骑下坡路时每分钟行180米,问题:(1)他上坡路行了多少米?(2)他骑下坡路行了多少米?(3)他家离爷爷家有多远?,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另外,要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当中获得的。因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们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对“好胜”之心的把握上,通过运用巧妙的手段,让学生在一种“争强好胜”的情况下把所需要的知识掌握住。

五、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作用,在学习中多思考,多质疑,使思维向深刻性方向发展,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进行探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