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的量”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01-30王文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金箍棒小狗长度

◆王文娟

(济南天桥区文清小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常见的量主要出现在第一学段,主要是货币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这些量在生活中非常抽象,教学中存在困难,但是这些量即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那么,怎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常见的量呢?

一、“前测”探路,让陌生的量熟悉起来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常见的量是有一定认知的,通过社会交往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往往是碎片式的、不系统的甚至是不准确的“毛坯材料”,作为建筑师的老师,要了解手里的“毛坯材料”的可利用程度,才能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教学前测,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式。

教学货币单位时元、角、分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认币情况,针对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为此设计了教学前测问卷。设计了连线认币、填空了解货币、换算、简单计算和比较几大题目,通过前测的错题分析,总结定位了以下的教学方向:

1.初步认识人民币,主要强调“壹圆”的介绍,并指出“壹”就是1,“圆”就是元,并对比1角、1分进行区分,对于其他钱币的介绍可一带而过。

2.对于我国人民币简单介绍,名称和单位,可让学生课外了解下外币的知识,教学中通过“发红包”的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绝对的张数多,钱数就多。

3.一定要夯实1元=10角的知识点,审题时一定要明确单位,再计算。

4.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第一课时可渗透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但必须结合样币图片出示题目,并要不断追问回答问题的学生,说出计算理由,给学困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有了前面的引路,老师能更好地为课堂把好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认知构建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一知半解的量熟悉起来。

二、操作实践,让常见的量“动”起来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里亚尔曾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课标》中基本活动经验为目标正是这句话的体现,经验离不开活动,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形成经验,常见的量教学中就要利用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动”起来。

二、三年级分别学习到长度到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长度单位虽然不陌生,但生活中接触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记忆长度概念,在教学中找出与之对应的生活印记,并用小手去比一比,拿出尺子量一量,确定比划的准确性,让学生从空洞的长度单位过渡到可以看得到比划出来的手势中,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进去,带着这些体验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不仅如此,把学生比划的手势编成数学健身操,让长度单位动起来,师:“一厘米一厘米有多长?”生边用手比划边说:“一厘米一厘米这么长”,师:“一米一米有多高?”生边用手比划边说:“一米一米这么高”,同学们变换动作快速做出反应,长、高、厚、宽几个字眼的交替提问,不仅复习长度单位,也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课前一分钟的数学操,既打破了上课的沉闷气氛,又让数学健康的动起来,还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度单位千米是在以上长度单位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这个长度单位看不到比不出来,学习中不好操作,我在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前一天布置了步行计时一千米的家庭作业,在课上交流步行经验,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知道了,走一千米原来就是差不多两个公交站的距离”“我知道了,我走的比较慢了,步行大约是18分钟”“我走的很快,步行一千米用了12分钟”等等滔滔不绝的反馈,老师听了很是欣慰,亲历步行一千米的作业没有白做。

克和千克是生活中比较抽象的量,为了让孩子建立重量意识,教学中探索1克的重量环节中,设计了称重环节,引导孩子找出最接近1克的物品——2分钱硬币,首先让学生在感官上感受到1克的微不足道,再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钱硬币,体验一下1克的重量:“真轻啊”,让学生头脑中烙上1克的印记;再通过估测环节,称重10克的物品,估一估、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1克和10克掂重的区别,再根据10克的印记,估一估多少是100克的环节,同学们知道了大约是10克硬币的10倍硬币是100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掂重的区别,再让学生试着估出生活中100克的物品,并称一称,发现了火腿肠、饼干等物品约重100克。这样为教学1千克时做好铺垫,也同时定位准了日常物品的质量单位,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常见的量教学中,“体验”活动要贯穿至终,学生在看一看、估一估、比一比、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中,提高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意识,在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

三、巧妙设计,让常见的量“变”起来

常见的量中单位换算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学生不好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而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是生搬硬套,学生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容易遗忘和混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找准吸引学生的点出发,让常见的量“变”起来。

在教学认识元角分内容时,整节课我以大森林里的小动物辛勤劳动获得报酬为背景,利用故事中发工资的情节,小狗和小猪的人民币数量不同,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两个红包的展示对比,一张一元和10张1角,让学生体会到1元=10角这一知识点,“小狗不明白呢,你想对小狗说些什么?”的情节设计,学生说出了“小狗、小狗你不要伤心了,其实你和小猪发的工资一样多啊,1元=10角”更加深了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在解决小狗疑惑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融会贯通了知识点。紧接着老师设计,出示小羊的工资红包里的一角,露出2角人民币,让学生猜一猜,小羊的红包里有几张2角,同理,让学生猜一猜小牛的工资红包里有几张5角,这样的猜测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变来变去的工资红包里蕴含着1元=10角=5个2角=2个5角这样的知识点,把本节课的换算难点剥去神秘的外衣,轻松的跳入了学生的回答中。

二年级认识毫米和分米这节课,怎样在这节课中把毫米和分米更好的跟长度单位联系在一起、条理的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这节课我以孙悟空的金箍棒为故事主线,很自然的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测量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生:“1厘米”“10毫米”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不一样呢?”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接着,金箍棒变长了,被孙悟空放在了手心里,测量手里的金箍棒长度,学生的答案更加丰富“10厘米”“1分米”“100毫米”在学生的争相回答中得出结论:10厘米=1分米=100毫米,金箍棒又变长了,被孙悟空舞在手上了,测量后同学们更加踊跃,“1米”“100厘米”“10分米”“1000毫米”,不用老师点拨,学生自己总结结论,四个长度单位的进率,在金箍棒的变变变中贯穿在了一起,相信同学们在测量、答疑、总结中得到的知识是难以忘怀的。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常见的量虽然难以捉摸,但是教学中我们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准着力点;课堂上操作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知识;优化教学设计,变中求不变,攻破难点,让常见的量走进学生的心里。

猜你喜欢

金箍棒小狗长度
大老粗也能耍得起“金箍棒”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金箍棒
爱的长度
得意的代价
小狗
长度单位
小狗走丢了
看得重 便拿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