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乃仁术思想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探讨*

2019-01-29熊益亮唐禄俊段晓华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医疗

熊益亮 王 群 张 烁 于 红 杨 莉 唐禄俊段晓华 张其成*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3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长久以来,“医乃仁术”作为中华医德的核心内涵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学人并未对“医乃仁术”的提法进行过溯源。医学与“仁术”之间到底是由于怎样的内在关系,才使一个带有浓重儒家治国理政色彩的词汇“仁术”几乎成为了医学的代名词。“医乃仁术”这一概念自提出以后,便逐渐发展成了我国医德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其对医学本身的进步、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医德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以“医乃仁术”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1 文献溯源

自古以来,医学就与“仁”这个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为“仁,亲也。”[1]《庄子》曰:“爱人利物谓之仁。”[2]可见“仁”的本意为亲,为爱;即后世所言之“仁爱”“爱人”也。而这恰恰契合了医学的根本宗旨,唐·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3]在西方医学道德圣典《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也讲到:“尽我所能诊治以济世,决不有意误治而伤人。病家有所求亦不用毒药,尤不示人以服毒或用坐药堕胎。为维护我的生命和技艺纯洁……凡入病家,均一心为病患。”[4]可见,古今中外对医者的要求均是以人为本,无论患者的身份地位如何,都要求医生一视同仁,全力赴救。这正是“仁”的核心价值内涵,所谓“仁者爱人”也。

“仁术”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在孟子见齐宣王时,论及“以羊代牛”来祭祀时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5]因此“仁术”最初是指君主应常怀仁爱之心以施行仁政,怀爱民之心以治天下。《宋史》中载左谏议大夫梁焘给宋哲宗的上书曰:“帝富于春秋……愿正纲纪,明法度,采用忠言,讲求仁术。”[6]可见“仁术”一词一直活跃于政治治国领域。而关于“身”和“国”之间的关系,黄老道家则明确把治身与治国紧密关联起来。首先,黄老常常将身体与国家互相比附,形成身国同构论。其次,黄老学认为治身与治国的原则是相通的[7]。儒家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黄帝内经》中论及藏象的时候,也用“十二官”来形容人的脏腑,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8]由此可见,医学和“仁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其内涵理念均与“仁爱”“爱人”“尊生贵人”有关,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这种“身国同构”“身国同治”思想有关。基于中华文明的“身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我们后世将医学与“仁术”紧密联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医乃仁术”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在现有的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明·戴思恭的《推求师意》,他在序言中写到:“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9]此后,如宋登春所著的《宋布衣集》曰:“医之为道也大矣,是以圣人不居朝廷,而隐于医卜,故曰医乃仁术也。”[10]王绍隆著的《医灯续焰》载:“陆宣公论云: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11]到了清代的萧晓亭的《疯门全书》曰:“盖以医乃仁术,可以济人。”[12]许克昌、毕法合撰的《外科证治全书》中:“要知医乃仁术,何在非救人之道。”[13]至此“医乃仁术”作为一个医学领域的道德标准,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此外,如俞昌的《医门法律》中提出“医,仁术也”[14],吴本立的《女科切要》中的“医为仁术”[15],顾世澄的《疡医大全》中的“医者仁术”[16]等,均可视为对“医乃仁术”思想的丰富和发挥。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则直接用“仁术”一词作为书名,清代王孟英也曾写过《仁术志》一书。可见在明清时期,“仁术”已经成为了医学的代名词,“医乃仁术”这一思想内涵也趋于完善,而被广泛应用。

2 医乃仁术医德文化的形成

医德,指的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体,除了必要的基本专业技术知识之外,医生的道德素质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医疗环境有待提升、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医德文化的建设成为了缓解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医生道德修养的传统,如《千金方》中对医生的要求为:“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17]“仁心仁术”一直是我们对医者的基本要求。中医医德宗旨简言之就是“医乃仁术”,“仁”是中医的总原则,从医道的角度讲医通天地人、医术关乎性命、医道爱人爱己、医道济世救人,医道的仁德是要靠医者的仁德之心来实现[18]。故而“医乃仁术”正是我国医德文化建设中的根本价值与核心内涵。

3 以医乃仁术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特定的人群为成为一定职业的合格劳动者,在一定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活动的领悟力、生产服务流程、工艺原理、行业规章、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在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水平。”[19]那么,医学职业素养就是医生在从事医疗及相关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医学知识、技能、规章、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及达到的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医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学问,医生的职业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基于“人本思想”当以医生的职业道德作为医学职业素养的核心,为此提出以“医乃仁术”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那么,如何构建?进行如下探讨。

3.1 以医乃仁术充实医学伦理学的内容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的科学,以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医德关系、医德行为为对象,研究医务人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探索医德现象的本质和规律[20]。它属于伦理学在应用方面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现代医学医德教育的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医德教育,既包含医德的本源和发展,又包含医德原则、医德规范和范畴、医德修养、医德选择和评价等诸多方面。而“医乃仁术”作为我国医德文化的核心,应当成为医学伦理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应当贯穿于医学伦理的教育中。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医疗环境、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医学伦理学的时代性会导致其特定内容随之发生改变,但是“医乃仁术”的思想内涵却历久弥新,传承不息,这正是我们的立医之本,文化之根。这一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2 以医乃仁术构建中医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生培养的第一站,在现有的教育体系模式之下,过分的强调了对医疗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弱化和忽略了医德方面的教育。如大部分中医院校要求学生除了学习中医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必要的西医技能,有的西医院校则更强调与国际接轨,放眼前沿;而对于诸如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等素质教育通识必修课则不甚热心,学时越来越少,乃至于可有可无。同样,在医院临床实践中,由于工作繁忙、医生付出与收入的不平衡等,医德教育较为薄弱,如“大部分的规范化培训学员都没有单独面对过患者,认为为患者服务是等价交换的,无所谓服务态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生冷机械”[21]。即使关注了媒体对“医闹”的宣传和报道,但也心存侥幸,觉得事实离我们自己尚远,缺乏从根本上认清医患关系与医生医德水平的高低之间的联系。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呢?第一要从医学院校的基础教育开始,给医学生以相应的医德教育,对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等课程的内容加以细化,结合“医乃仁术”的价值内涵,提高道德修养类课程在学生和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医德辩论赛、医德文化周等相配套的活动,推广医德学习在生活中的运用。此外,如在医古文、医案学、医学史、传统文化等其他相关课程中,也要突出“医风医德”的作用,让“医乃仁术”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每一位中医学子的灵魂之中。第二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医德”为评价标准,除了大家熟知的神农尝百草、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典故之外,可就近取材,在附属医院或者学校门诊评出每月医德模范,让学生们从身边去切身体会医德的作用,去感受“医乃仁术”的伟大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塑造医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使“责任、理想、使命”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字眼,而是成为医疗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家园,最终构建以“医乃仁术”为核心的中医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3.3 以医乃仁术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上的契合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2]。而在日益加快的医疗体制改革之中,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体系等均受到广泛的重视,在中国知网检索2018年有关医疗体制改革的三千多篇论文中,大部分与经济相关,其次是政策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学者将医德文化的建设与医疗体制改革联系起来。然而,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讲,如何调节医院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如何确保医患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建设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社会导向是改革工作的重点。而以“医乃仁术”为核心的医德教育,正好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影响社会的医疗风气,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水平和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在2018年3月13日发布的两会关于《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指出“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3]“健康中国”正是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而以“仁术”这一来源于治国的管理思想来应对当今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慢性病管理等问题,正是解决困难的关键所在,“医乃仁术”这一宝贵思想,不仅仅在过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未来“健康中国”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医疗体制改革也必然影响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4 结语

“医乃仁术”的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理论都由于不符合时代特征而淘汰,但是“医乃仁术”却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历代的医药领域,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发挥独特的当代价值。医学与“仁术”之间的关系,在秦汉时期医学形成之际便已经初露端倪,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建立起医德与医术并重的价值理念,再经过中华传统文化中“身国一体”“身国同治”思想土壤的孕育,直至明代戴思恭正式提出了“医乃仁术”这一概念,自此以后,“仁术”便成为了医学的代名词被社会广泛认可和运用。在当今社会,“医乃仁术”这一理念也逐渐成为了中华医德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和内涵,丰富了医学伦理学的内容,推动了以“医乃仁术”为核心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同时对解决如何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成“健康中国”战略等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以“医乃仁术”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