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高华:用改革书写信仰

2019-01-29逄润鹏通讯员王瑜

浙江共产党员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商品衢州市鸡毛

本刊记者/逄润鹏 通讯员/王瑜

谢高华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11月出生,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义乌县委书记。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谢高华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改革开放初期,他坚持群众需求就是第一导向,打破条条框框,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果断提出“四个允许”的政策,首创了“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带领全县干部勇敢坚持、积极作为、精心培育,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2018年7月1日,义乌百姓带上自家种的玉米看望谢高华。

2018年12月18日上午,衢州市衢江区横路办事处贺邵溪村,村民们正自发组织观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当电视中传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的宣读声时,村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人还微笑着擦拭眼角的泪水。

衢江区是谢高华的家乡,退休后,他虽然回乡,但仍在为义乌奔走呼吁。“严重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义乌的发展,如果能从水资源丰富的乌溪江引水,可有效缓解义乌的缺水问题。当然,对于具体的引水工程建设,有关方面可进行科学论证。”谢高华说。

面对媒体,88岁的谢高华坦露心愿: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乌引工程”将水引到义乌。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2017年3月,在全国各大卫视联袂上映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将观众带回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该剧反映了义乌小商品市场改革发展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剧中顺应民意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谢书记的原型就是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40年前,义乌人多地少,百姓吃不饱。为提高粮食产量,义乌农村有用鸡毛肥田的习惯。农闲时,农民就走村串巷“鸡毛换糖”。后来,“货郎担”里慢慢添了些日用小商品。然而,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

1982年,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5月的一天,因为摆摊经常被相关部门“围堵”的农妇冯爱倩在县委机关大院外拦住他,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彼时,谢高华到任义乌才一个多月。冯爱倩的问题深深触动了他。之后,谢高华就开始对义乌百姓摆地摊经商的情况进行调研。三个多月的调研让他感到,搞活市场不仅顺应民意,也符合中央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

在当时的背景下,要为市场松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义乌的不少干部顾虑重重。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谢高华一直在思索。一连数月的深入调研让他发现,义乌人均耕地很少,农民从事小商品经营不仅不影响农业生产,还可以积累生产资金和贴补生活,实在是件好事!于是,他在一次县级机关干部大会上提出了看法:“义乌的小商品经营不是一大‘包袱’,而是一大优势……就拿鸡毛换糖来说吧,义乌货郎走南闯北,千辛万苦,一家一户地去用糖换鸡毛、鸡内金,回来后,将上等的鸡毛出售给国家,用以制作日用工艺品;差的用作传统肥料,提高粮食产量;收购的鸡内金出售给医药公司做药品。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虽然当时干部议论纷纷,还有人为此担心,但谢高华心中的计划已定,并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谢高华一锤定音。

1982年9月5日,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位于稠城镇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一时间,周边县市被“围堵”的摆摊人像潮水一般涌到了义乌。义乌小商品市场因此抢占了发展先机。随后,义乌县委、县政府又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继而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义乌发展经验生动地总结为“‘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经过40年改革发展,如今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

“江南红旗渠”的总指挥

谢高华家的客厅悬挂着一幅《信仰》书法作品,非常显眼。这幅作品并非名家所题,而是他的自书。“我们共产党员最终的目的是为实现共产主义。信仰,就是从人民利益出发。”谢高华如此解释。

1985年,经过短暂的工作调整后,谢高华调回家乡任衢州市常务副市长。

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西部和钱塘江上游,每年雨季容易发生洪灾,旱季又容易发生旱灾。历史上的衢州,曾有“一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的说法。谢高华从小在衢州农村长大,对于干旱之苦有切身感受。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干旱缺水影响农业生产问题,衢州一直想搞乌溪江引水工程(简称乌引工程)。“乌引工程”需要拦江筑坝,修建横跨衢州、金华两市五县83公里渠道。其中衢州段的53公里渠道,因为要拦截乌溪江,架过灵山江,跨越10条溪,打穿18座山,并且还要建30处大型建筑物而被喻为是“江南的红旗渠”。长期以来,因为资金和工程难度的限制,“乌引工程”迟迟无法付诸实施。

回到衢州后,谢高华积极推动“乌引工程”上马,并主动请缨担任工程建设总负责人。

1988年9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兴建“乌引工程”,并将其列为浙江省“八五”重点工程之一。随后,衢州市成立了“乌引工程”建设总指挥部,57岁的谢高华任总指挥。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能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谢高华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然而,当时谁都清楚,“乌引工程”需要花费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万一出个岔子还要担责,临近退休的谢高华是在“玩火”。

“乌引工程”正式动工后,仅半个月时间,一万多名义务出勤的民工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工地上,摆开了阵势。虽然时值寒冬,但数十公里的渠道线上,到处是“苦干三年建成‘乌引’”的巨幅标语。在红旗和标语牌下,是往来如织的上万人的劳动大军,上百部推土机、千余部拖拉机和翻斗车一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连当时的《人民日报》都以醒目标题惊呼:“多年没有见到过的场面!”

彼时,一双解放鞋、一顶斗笠、一把雨伞、一双套鞋成为了谢高华当时必备的“四大件”,他经常与建设者一起吃在工地、住在工棚。“如果没有谢高华的执著努力,‘乌引工程’肯定做不下来。”时任衢州市水利局副局长佘治平说。1994年8月4日,“乌引工程”全线竣工通水,彻底解决了数代衢州百姓的干旱困扰,谢高华功成身退。

猜你喜欢

小商品衢州市鸡毛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鸡毛鸭当树
捐鸡毛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金华风物志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给小商品找个家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