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019-01-28张俊清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37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张俊清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及历史背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由此拉开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幕。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和“供给经济学”,而是一场旨在提升供需水平的深刻社会经济变革,本质上是实现宏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述为:是指从供给侧入手推进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我国以需求侧刺激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需求侧刺激的政策效用递减,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度放,近几年均低于7%,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转型阶段,资源问题与环保问题日益凸显,近几年掀起的国民疯狂海外购物和消费的狂潮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供需失衡。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唯此,才能推进我国经济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为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其长期目标。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我们要坚持供给侧改革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发展难题。

二、西方典型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和经验

20纪80年代,需求刺激疲软、经济滞胀是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国家都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美、英、德、日四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这些国家的改革措施有所不同,但总基调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减税是各国采取的最核心改革措施,都采取了减少政府干预、压缩政府的公共支的措施、都注重对国企进行私有化改革、都采取了稍紧的货币政策等。

(一)美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试图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需求侧改革来消除危机,但事与愿违,经济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产品产能过剩、私人领域投资积极性低迷、国企经营效率低下、财政开支逐年增加、不良信贷增多等。鉴于此,里根政府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也就是里根经济学,具体措施包括减税减负,放开对铁路、航空、交通、电信、天然气等行业的干预和管制,倡导自由竞争机制,削减非国防方面的政府开支,对产能过剩行业减少财政支持,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这些改革措施提升了私人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抑制了通货膨胀,刺激了经济复苏。虽然这一改革也带来了美国财政赤字上升的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来看是成功的,它为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同样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滞胀期。由于采取需求侧刺激经济增长政策,英国经济出现负增长,价格指数一路飙升,由于采取企业国有化政策,国企过多且大面积亏损,需要财政的大量补贴,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面对这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撒切尔政府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政策包括: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缩减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提倡自由竞争;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大规模减税的同时简化税收征管程序;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改变原有的平均分配制度,增强救助的针对性。

英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英国控制了通胀,激活了私有经济的成长,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英国经济重获生机,创造了英国经济“撒切尔增长奇迹”。

(三)德国

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同样也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一时期,由于社会保障开支金额大,德国政府财政赤字、债务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落后,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连年逆差。科尔政府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包括减税、放松管制、稳定币值三大主要政策措施,对新兴产业加以资金扶持和技术创新引导,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比例,注意引进世界顶级科学技术人才。

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它优化了该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增强了经济活力,提高了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使德国制造业日后雄踞世界高端水平,为德国长期保持经济核心竞争力夯实了基础。

(四)日本

20世纪70年代,以第一次石油危机为转折点,日本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经济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物价开始高涨,失业率快速上升,企业连续亏损破产,经济出现负增长,结构性萧条产业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措施包括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利息负担,降低劳动力成本,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疏导和调整,将过剩产能转移到中国、东盟等国家,扶持新兴产业、重视发展服务业等。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完成了经济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增速换挡,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

三、国际经验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通过对西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经验的梳理,我们发现他们都对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侧政策进行了反思,是在需求刺激政策失效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而应立足于我国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重发挥市场效用,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变化,发达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发挥市场机制的最终调节作用,才能取得改革成功。

(二)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供给体系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实现经济回暖的短期目标,更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的长期目标,而保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力保证。通过德国改革的经验我们看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也出现了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该国政府正是通过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才使德国制造业得以引领国际高端水平。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自有技术的研发,努力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供给体系。

(三)在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侧面,二者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供给侧和需求侧采取的政策有所侧重,但荒废任何一端的改革政策都是行不通的。我国应使二者协调配合,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借鉴国际经验,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任务

第一,“去产能”方面,借鉴日本对萧条产业的结构性治理经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优化要素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将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大力化解过剩产能。

第二,“去库存”方面,加强城镇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享受与城市职工同样的福利待遇,真正能在城市买房安家,从而化解房地产库存。

第三,“去杠杆”方面,学习西方经验,减少政府干预,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完善债务转换机制,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实现金融资产优化配置,防范金融风险。

第四,“降成本”方面,进一步减税降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行政审批过程中的掣肘现象,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第五,“补短板”方面,着力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学习英国经验,鼓励社会福利私有化,积极鼓励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五)加强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面对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西方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应从根本上改革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体系。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中第一、二产业占比过重,这一现状急需改变,我们应加强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