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的新装》寓意新探

2019-01-28安徽鲁华锋

名作欣赏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新装成年人骗子

安徽 鲁华锋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是我们最熟悉的外国文学名篇之一。但是,关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安徒生童话的中文翻译者叶君健先生这样解读:“它用幽默而轻松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逢迎谄媚的社会风气。作品写了一个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愚蠢无能。……它里面的人物,在浪漫主义和轻松幽默的气氛中,依次出场,雍容华贵,步履端庄,俨然是最有权威的统治者,但他们的愚蠢无知、荒唐可笑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眼前,给读者以毕生难忘的印象。……他们的形象是最集中的典型,具有普遍意义。即使是今天,也还有其现实性,那种虚伪和奴性的现象依然存在,会时时闹出可笑的丑剧。”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上是这样说的:“(作品)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象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叶先生是安徒生作品的翻译者,人教版教参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权威参考书,都认为这篇作品旨在讽刺皇帝和大臣的昏庸、虚伪和愚蠢,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他们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影响也很大,那么,这样的解读到底对不对呢?本文拟对此进行辨析,并提出一己之见,求正于方家。

首先,作品果真是批判皇帝和大臣们昏庸无能吗?

作品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他为了要穿得漂亮,把所有的钱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点也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看戏,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衣服以外,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他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时总是说:‘皇上在会议室里。’但是人们一提到他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身为皇帝,却根本不关心他的国家和人民,一天到晚只喜欢穿漂亮的新衣服,这的确像是在批判皇帝的奢靡与荒淫,但仔细琢磨一下,却又并非如此。首先,这里写到了皇帝不关心军队,这说明他不是个热衷打仗的人啊。要知道,皇帝穷兵黩武,那才是国家最大的灾难。其次,皇帝“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这对国家和老百姓来说,同样是好事。这位皇帝唯一的嗜好是爱穿新衣服,他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新衣服,总是在更衣室里不停地换衣服,这是不是讽刺皇帝荒淫奢靡呢?其实也算不上。因为这是作者为皇帝上骗子的当在情节上做的铺垫。如果皇帝不是爱新衣服爱到了如此疯狂的程度,他怎么可能上骗子的当呢?作品开头部分还有这样的描写内容:“在他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很轻松、很愉快,每天都有许多外国人到来。”皇帝住的大城市自然是国家的首都,首都是国家的缩影,首都的居民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这不正说明这个国家被皇帝治理得很好吗?

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描述骗子行骗和皇帝、大臣上当受骗的过程。在骗子行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主要利用皇帝和大臣都害怕被别人看出愚蠢和不称职的心理,通过预设的前提——凡是愚蠢和不称职的人都会看不见这件衣服,来请皇帝和大臣们入瓮。而从皇帝到大臣,因为心虚,个个都遭到蒙骗。从这些描写中的确能看出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和虚伪,但作品中很明确地写到了,并非只有皇帝、大臣、骑士等有身份的人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愚蠢而不敢说出真相,连“站在街上和窗子旁的人”都是如此,这些人可都是普通老百姓啊!很显然,作家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所有成年人,而不仅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皇帝和大臣们。因此,认为作家旨在批判皇帝和大臣的虚伪与昏庸,显然是误读。

其次,作品是批判封建制度腐朽的吗?

细读文本不难看出,这篇作品跟批判封建制度毫无关系。作品中的皇帝和大臣们身上确实存在愚蠢无知、欺上瞒下、恭维逢迎的恶劣表现,但这属于人性的共同弱点,跟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系,古往今来,无论何种制度,都会有这样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表现。

“五四”以来,反封建思潮风起云涌,中国的读者乃至文学批评家们在解读有关古代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时,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总喜欢从反封建的角度理解。《皇帝的新装》虽然是外国的文学作品,也难免被这种惯性思维所曲解。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体裁,主要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手法来虚构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作者往往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隐藏于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因此,要探析《皇帝的新装》的寓意,可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从《皇帝的新装》的情节结构来看,整个故事以骗局为中心,由骗子引皇帝上钩以及骗局实施并最终被揭穿两部分组成。

先看骗子是如何引皇帝上钩的。抓住受骗对象的心理特点,抛出一个充满巨大诱惑力的诱饵,引受骗者迅速上钩,这是所有骗术的基本套路。这两个骗子也不例外,他们给皇帝抛出了两个诱饵:一是宣称他们能织出谁也想象不到的最美丽的布,二是宣称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布做成的衣服。这谎言听上去如此荒诞离奇,傻子都不会相信,怎么能骗得了皇帝呢?要知道,高明的骗子都是洞悉人性弱点、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绝顶高手。这第一个诱饵是针对皇帝狂热喜爱新衣服的特殊嗜好而精心设计的。骗子深知,不管是谁,只要敢于大胆地投其所好,就很容易得手,而对于有狂热癖好的人来说,这种方式更是轻而易举地能让其中招。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兴趣点和关注点就会集中于此,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变成彻头彻尾的弱智。所以,这位喜好新衣成癖的皇帝,面对骗子抛出的这个诱饵,是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第二个诱饵既是骗子给骗局投下的双保险,也是他们得手后的金蝉脱壳之计。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必须选拔任用官员来管理国家,鉴别官员贤愚和是否称职,这既是其职责所系,也是其英明圣断的最好体现。然而,在他人面前刻意隐藏和掩饰自己的“愚蠢”,极力展现自己所谓的“聪明”,这几乎是所有成年人的本能反应,哪能让皇帝轻易琢磨得透呢?狡猾的骗子正是看准了皇帝这个隐秘的心理需求,顺水推舟,抛出了第二个诱饵。不过,骗子怎么敢大胆地断定皇帝不会怀疑自己也看不见这衣服呢?这正是骗子的极端高明之处。他们深知,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其潜意识里早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聪明睿智的圣者,哪会怀疑自己也可能会看不见这衣服呢?骗子吃准了皇帝的心理,所以才敢冒这个险。由此可见,这两个谎言如同一架探照灯,直射人的内心深处,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透析和反思。

情节的后半部分写骗子一一骗过皇帝和各级官员的眼睛却最终被一个儿童揭穿的经过。骗子为了骗取金丝,开始假装织衣服了,皇帝先后派了政府的部长、大臣和高贵的骑士们去看衣服织得怎么样了,结果如同被骗子施了魔咒一样,这些人明明什么都没看到,但因为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愚蠢和不称职,谁都不敢说出看到的真相。最后皇帝亲自去看,结果当然也完全一样。而他和大臣们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决定穿上这所谓的新衣服上街游行。当皇帝一丝不挂地出现在大街上的时候,老百姓们虽然个个心里直犯嘀咕,但同样没人敢说实话,直到人群中的一个小孩子一语道破天机,平民百姓们才开始接受事情的真相,但皇帝和大臣们却始终不肯承认,他们坚持将裸体游行进行到底。

细品上述情节,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首先,从皇帝、部长、大臣、骑士等达官显贵到普通人,全中了骗子的圈套,道破真相的却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的一方是小孩子,另一方尽管人数众多,身份各异,但同属成年人。这样,作者的意图就凸显出来了,原来他是在将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对比。为什么成年人不敢说出真相而小孩子却可以做到呢?作者通过作品的故事情节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是因为成年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愚蠢,虚荣心作祟,而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知无识,他们没有成年人的那种虚荣心,不会掩饰和伪装。所以,儿童眼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反之,成年人由于心中装满了成见和偏见,知道怎么伪装自己,他们眼中的世界自然就变得虚幻不真了。诚如作品的故事所揭橥的,成年人由于懂得“愚蠢”和“聪明”的分别,清楚“愚蠢”二字意味着什么,避之唯恐不及,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去表现自己的聪明,掩饰自己的愚蠢,虚伪矫饰由此而生,结果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此可见,作者是想通过成人与儿童的对比,来揭露成年人的弱点,歌颂童心的宝贵,进而引导我们从哲学层面去反思人性,反思自我。

其次,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从皇帝、部长、大臣、骑士到普通平民百姓发现自己看不见骗子织的衣服时的心理活动和表现,尽管他们都不敢承认自己什么也没看见,但其表现和反应也是有差别的。皇帝和官员们的第一反应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极度吃惊,接着是马上就否定了自己看不见衣服的事实,用谎言来极力掩饰自己的心虚。普通平民刚开始也不敢承认,但当小孩子说出真相时,他们也就纷纷承认和接受了,而皇帝和大臣们却始终没有这个勇气,坚持将裸体游行进行到底。这同样寓含着值得我们深思的哲理。从皇帝、大臣到骑士,他们或有崇高的地位,或有高贵的身份,这使他们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定位为聪明和称职者,认定自己是可以看得见这件衣服的人,结果上了骗子的当;而当发现自己上当时,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又让他们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地位越高的人越容易自以为是,越容易犯错,也越没有直面真相的勇气,只能一错再错,愚蠢和虚伪到底。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很值得我们注意。作者描写了骗子、皇帝、部长、大臣、骑士、平民百姓、小孩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中谁是主要人物呢?是皇帝吗?显然不是。首先,如果皇帝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主要人物,那么,在这么短小的故事中,根本没必要花费那么多笔墨在部长、大臣和骑士等人物身上,这只会削弱皇帝的形象,成为败笔。其次,皇帝和部长、大臣、骑士等人物在故事中并没有形成主次关系,而是平行或并列的关系。此外,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部长、大臣和骑士发现自己看不见骗子所织的衣服时与皇帝基本相似的反应和表现,如果不是作者刻意安排,这些描写就显得重复,应该删除。主要人物是小孩子吗?也不是。尽管他是揭穿骗局的人,但作者对他惜墨如金,仅仅用了一句话来描写,这说明作者无意于把他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皇帝和小孩子之外,其他人就更不可能是了。比如骗子,他们虽然是骗局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但在故事中只是穿针引线的人物,而不是作者着力批判的主要对象,否则就很难理解作者为何对他们巧舌如簧、阴险狡诈的嘴脸几乎不着一字了。由此可见,作品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要人物,作者将所有人都平等地并列起来,甚至连名字都不给他们取,这说明他有意消解不同人物的差异与个性特征,将其类型化、脸谱化,来凸显所有人的共同性,从而为我们揭示普遍的人性特征。

综上所述,这篇作品是以骗局为中心,通过不同身份的成年人和小孩子的鲜明对比,展开了对愚蠢和聪明的哲学思考。成年人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因为心中的成见遮挡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清真实世界的样子,并且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越会自以为是,虚荣心越强,也越愚蠢;相比之下,儿童因为懵懂无知,心中没有成见,反而能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所以,儿童不仅是成年人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成年人的愚蠢与丑陋,更有着拨云见日的大智慧,帮我们看清这个被成年人扭曲和误解的世界的真实面貌。这就是作品的寓意所在。

《皇帝的新装》所寓含的哲理,可与古今中西许多哲人的相关论述相互印证和生发。

台湾现代著名作家三毛说:“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去问孩子,孩子脱口而出的意见,往往就是最精确而实际的答案。”这与《皇帝的新装》结尾处发生的那一幕不是如出一辙吗?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有句格言说:“最天真的人有时是最高明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说过:“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这些名言都从不同角度阐释和印证了《皇帝的新装》所揭示的哲理:天真无邪的儿童往往比成年人更聪明,更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不仅对“童心”有极为深入的阐释,更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童心丧失的原因,其《童心说》云: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李贽认为,儿童最宝贵的是童心,童心的本质则是真心。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耳闻目见之际,不断地接受各种观念或道理,渐渐懂得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于是乎就想拥有好的,掩饰不好的,从而形成了种种偏见,真心因此就丧失掉了。而人一旦失去了真实的童心,说话就会言不由衷,做事也失去了根基,处处充斥着虚假欺骗,完全变成了虚假不真的人。李贽是生于16世纪的中国思想家,安徒生是生于19世纪的西方文学家,但他们对于童心的认识与思考却如出一辙,隔着遥远的时空交相呼应,这正印证了钱锺书先生的名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老子的《道德经》中反复提到“婴儿”和“赤子”,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为什么如此推崇“婴儿”和“赤子”呢?冯友兰解释说:“孩子只有有限的知识和欲望,他们距离原有的‘德’还不远。他们的淳朴和天真,是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保持的特性。”在老子看来,与成人相比,儿童是无知的,但恰恰因为他无知,才不会有成见,也不会伪装,所以只有一派天真与混沌。儿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见闻就会不断增多,其欲望也会随之逐渐膨胀,正如《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当人知道什么是好看的颜色、好听的声音、爽口的味道、开心的娱乐和稀有珍贵的物品时,欲望就会不断滋生蔓延,于是偏见日深,争夺日烈,这个世界就越来越动荡不安了。老子的这些论述可以帮助我们从哲学层面更深入地理解《皇帝的新装》的伟大与深刻之处。

①〔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译者序》,叶君健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②本文所引《皇帝的新装》的原文均出自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③三毛:《孩子》,载《随想》,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④〔英〕华兹华斯:《无题》,载《华兹华斯诗选》,杨德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⑤〔明〕李贽:《童心说》,载《李贽文集》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⑥钱锺书:《谈艺录·序》,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页。

⑦《老子道德经注》第十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页。

⑧《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页。

⑨《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八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5页。

⑩《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五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9页。

[1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12]《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二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页。

猜你喜欢

新装成年人骗子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成年人爆笑日常
成年人的辛苦
陈五:上钩吧,骗子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路遇骗子
开关的新装
30岁以上成年人吸烟致死87万等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