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疗法与新诗研究
——如何做健康优秀的人(中)

2019-01-28江苏王珂

名作欣赏 2019年22期
关键词:马斯洛弗洛伊德写诗

江苏 王珂

我在东大形象地讲过判断是否是中文系老师或学生的基本标准。你们也在晓庄学院看一看,如果看见有人经过一树花,主动停下脚步,上去闻一闻花到底香不香,那人肯定是中文系的老师或学生。其他科系的老师或学生,从事非文学职业的,不可能这么浪漫,这么诗意,看着花,就想去闻一闻它到底香不香,听见鸟儿叫,就想停下脚步多听两声。这种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诗意的方式,用一句大家说烂了的话,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换一句话,即“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去发现诗意的眼睛”,或者说是“有发现诗意的眼睛,却缺乏去欣赏、去享受诗意生活的心境”。

现在春天来了,希望大家多走出去,去拥抱一下大自然,你们校园的花确实太漂亮了。什么叫文艺青年?现在网络上有“文艺青年”的说法,“文艺青年”一词有时候变成贬义了,尤其是“文艺女青年”,是吧?大家说文艺女青年的标配是什么?文艺女青年的标配是有单反相机,(笑着指在场摄影的女同学说,这位就是)(笑声)但你的相机质量太差了,(笑声)文艺女青年的形象是成天捧着单反相机,看到阳光,看到鲜花,就会兴奋地大叫:“哇,好美啊!好美啊!”就会赶快拍摄。(笑声)这是文艺女青年最基本的“标配”。

文艺女青年还有一个特点,她们随手可以写一段漂亮的美文,发一点小感慨,她们在微博上,在qq空间上,在微信上,随手可以来一段小抒情,写一段有情调的、抒情的、忧郁的文字,那段文字完全是美文。文艺女青年的外在标配是配个单反相机,内在的标准是可以信手拈来一段美文。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是典型的文艺青年、文艺女青年,我们没钱买单反相机,但有双善于发现诗意画意的眼睛,可以随时去寻找生活的美,创造文字的美。

诗歌疗法有两位很重要的理论家,大家听讲座后去读一下。我在这里倡导大学生应该读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书。老师有两句口号:读弗洛伊德的书使人成为健康的人,读马斯洛的书使人成为优秀的人。我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介绍这两位理论家。两位都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比较强调人的身体,可以叫作“低级情感”,还有个术语叫“高级情感”,低级情感要用一个词,我不好直接说这句话,你们现在太小,怕把你们带坏了,尽管刚才叫你们转变角色,现在你们已经不是大学生了,现在是病人,治病的时候没有平时讲的“谈性色变”,那个词就是弗洛伊德强调的“性”,弗洛伊德重视低级需要,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可以称为高级需要。

这两位理论家,一定要去读,尤其是青年学生。很多老师不主张给学生推荐弗洛伊德的著作,我告诉你们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当大学生时,疯狂地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人的基本欲望,解释得很清楚。诗歌疗法是精神疗法,主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我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弗洛伊德,推荐一本书,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梦的解析》。中文系的同学还可以去读弗洛伊德的另一本书——《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是其他人把他论文艺的论文放在一起集结而成的。弗洛伊德是精神学派的创始人,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创精神分析法,有人这么评价他:“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无意识,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学说被西方哲学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

刚才你们赵院长讲,他给你们开了文艺心理学这门课程,文艺心理学的全国统一教材,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是北师大编的。我的博士导师是童庆炳先生,这本教材是童老师主编的,统稿我参与了的。文艺心理学教材里面讲弗洛伊德一节是书中很重要的章节,说明他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很重视性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多人讲他是一个“泛性论者”,他把很多东西都往这上面套,因此产生了比较大的争议。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来满足多层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今天一位南大博士说他写了论文以后感到好幸福,我说这就是高峰体验,他“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价值”。马斯洛非常认真地去考察研究了世界上他认为优秀的人,如作家、演员、政治家,他发现共同的东西,就把这些结合起来,研究这些人是如何成为社会精英人士的。我就把他理解为,读马斯洛可以让人成为更优秀的人。因此我在东南大学开了一门选修课,读弗洛伊德和马斯洛心理学,课程的名称是“如何做健康的和优秀的人”,这门课2017后放到了超星学术视频上。

马斯洛强调人首先要满足低级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的低级需要后,才能达到高级需要。这点是错的,尤其对优秀的人,他们是可以先去实现高级需要,追求自我实现的,那些苦行僧,他们就对物质方面,对衣食住行这些方面,包括性这方面的需求是不高的,所以我认为,人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是可以错位的,如那些殉道者的生活。

今天有意识地用了大家非常熟悉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什么我把孟子的这段话抄下来呢?也是想送给各位。这段话是我成长的动力。我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他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乡村里面当小学老师,当中学老师。在我的成长中,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读中学、读大学,他都要把这段话,用他的书法写成一副字,贴到我的床边,让我一直有种心态,一定要干大事业,因此我现在要受尽各种各样的磨难。在大学时候很多人都不敢去游冬泳,我每天去,零下几度我都要去游,每次游泳都要做心理斗争,游泳以前就想今天我一定要去游,游了以后全身冻得发抖,就想打死我也不去了,第二天又去了,通过自虐的方式来训练自己。这段话是影响我成才的非常重要的话,它确实给我带来斗志,让我勇往直前。

这段话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我现在总结出来,它让我过分去重视精神上的东西,过分去重视吃苦,过分去重视挫折教育,最后导致我没办法去体会生活中的快乐。现在外面阳光灿烂,按照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现在大家都应该不听王珂教授讲座,都出去踏青,至少应该在阳光下去做讲座。不听科学讲座了,王老师给你朗诵诗,开诗歌联欢会。但是现阶段要解决科学问题,探讨诗歌疗法,大家还不得不坐在这里,不得不忍受王老师不标准的普通话,不得不“受虐”。

现在应该客观评价这段话,中国培养人才都是按这段话培养的,它是有用的,也是有害的。现代人应该有批判精神,也就是说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是要坚持的,但是也要去考虑这样的事实,中国传统中的有些文化,包括现在有些人成天鼓吹的“国学”那些东西,是需要批判吸收的。我对有的“国学”是有抵触情绪的,我觉得有些鼓吹国学的人,是做不了学问就去做国学,也搞不清什么是国学,就跟着去了。当然我说这句话,古典文学的老师会骂我的,我是做当代文学的,做文艺学的,对西方的理论,尤其是具有科学性的方法论,是比较喜欢,甚至比较崇拜的。诗歌疗法主要是吸收了西方的心理学方法,坚持科学性和专业性。接受西方的东西,也应该有批判精神。

这段话对我个人来说,三分之二是有益的,三分之一是没有好处的。我儿子现在在读博士,我就给他讲要学会欣赏自己、奖赏自己。今天上午我跟南京大学一帮博士聊天也讲到一件事,我一直在调整一个习惯。过去如果我写了一篇文章以后,很辛苦,你们知道我过去写完了干什么事情吗?1990年硕士毕业我主动到大西北去工作,在兰州工作了六年,那时候文章写完了,甚至把文章投到邮箱里面,我就去吃一碗牛肉面,后来我就养成了写完一篇文章就吃一碗牛肉面的习惯。最近几年我改变了,尤其是做诗歌疗法以后我完全改变了,如果把一篇论文写完了,把一件重要的事情做完了,我绝对不是吃牛肉面,我一定要找我最想吃的东西,不管多贵。我觉得自己都不爱自己,自己都不奖励自己,自己都不给自己一点甜头,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笑声)

这是很重要的观念转变,一定要学会自己奖励自己。有时候必须要过艰苦的生活,过艰苦生活的目的,尤其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过幸福的生活。我的父辈一代,他们的生活观念是“生活是为了工作”,吃好饭是为了工作好。现在应该改变过来,要重视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严格地说陶行知先生他们这代是特别强调奉献精神的,强调生活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但应该把陶行知这一代,即我爷爷那一代,我爷爷与陶行知一样也是教书的,但不能用教育家这个词语形容他。那一代纯粹是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到了我父亲那一代还适当重视生活,生活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到了我这一代,我是比较强调工作和生活双丰收的。

今天为什么要把这段话拿出来呢?大学是物质贫困的时代,是精神自由的时代,现在各位肯定是生活在物质贫困的时代,你家里很有钱,也不好花爸爸妈妈的钱。但是正是这样的时代,你才更有精神自由,才能静心来做事,静心来读书,静心来欣赏美。为了批判孟子的这段话,我特地抄录了自己最近写的两段文字。“东大九龙湖校园很美,有很多的花,最香的花是桂花,旁若无‘花’地走过的绝不是中文系的人,不由自主地迎上去闻花的人肯定是东大中文系的学生或老师。”刚才讲在晓庄学院,我说如果看到闻香识香的人,可能是中文系的老师或学生。

这二段文字更强调“中文人”的审美情趣:“身为中文系的教授,甚至是中文系的主任,我当然更是这样的‘闻香止步’‘看景留步’的美的发现者和享受者。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以《慢慢走,欣赏啊》为题主张‘人生的艺术化’。身为美学博士生导师,我当然推崇人生境界,在诗意的校园‘诗意地栖居’——慢慢走,细细品。”当然,如果是要上课了,上课铃声响了,你还在慢慢走,细细品,你说这是王珂教授说的,你们秦校长就再也不会请我来做讲座了。这是我最近为东大校庆、为东大校报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人的精神健康跟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有直接的关系。我甚至在东大公开宣称:如果没有闻过桂花香,没有到九龙湖畔漫步的人,就不能成为东大的中文学者。

在座的绝大多数是文学院的学生、做文学的人,那中文人是怎么样的人呢?我用十个字来总结:情感、浪漫、诗意、文采和幽默。这五点是做教师,尤其做语文老师更需要的。最基本的是情感要丰富,作文要有文采。刚才讲到文艺女青年的标配是既要有单反相机,更能够随手写美文,写一段美丽的小散文或一首美丽的小诗,强调的正是文采。学中文的每个人更要有随时可以写一篇有文采的文章的能力。我在东大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在座的中文人可以自己衡量一下:“不会写美文就不配待在中文系,不会写美文就不配成为文艺青年,尤其不配成为文艺女青年。”

对文采的重视,实质上是受马斯洛讲的人有基本的审美需要的影响,美文写作可以让你身心更健康。因此同学们也要转变写作观念。为什么大家讨厌写作?很重要的原因是太把写作当一回事,大家从小接受的写作教育是“立意高远,境界自出”,还有什么“文以载道”“文章千古事”。我告诉你们,那是那些大作家的事情,不是在座的本科生的事情,你们现阶段的写作要追求写作过程的快感。快感是指两方面的,第一是把你压抑的情感抒发出来;第二是写出了一段漂亮的语言,甚至找到了很好的意象,用了很漂亮的或很合宜的字词,你突然感叹:哇!居然我把它写出来了!

我给大家讲一段经历来说明这样的写作的存在。我又在暴露自己的隐私了!大家知道有一首歌,很有名的歌,高晓松唱的《同桌的你》,是吧?我大学是在外语系上的,外语系女生多男生少,我喜欢上了同桌的女孩,喜欢上了以后,很焦虑,单相思,夜不能寐。我要表达出来,如何表达呢?写封情书吧。那天我就逃课,下午就开始逃课,开始写情书,晚上11点学生寝室要关电灯,我就买了一支蜡烛。那天我写了九千多字,从下午写到晚上,(感叹声)写到后面我把自己写哭了。(笑声)

大家知道吝啬鬼的故事吧,有个吝啬鬼要去世的时候,一直不闭眼,看着两根灯草。他的孩子挑灭了一根灯草,他才瞑目了。我写到深夜,突然抬头望窗外天空,就想到泰戈尔的一句诗,那时特别喜欢读泰戈尔的散文诗,什么《情人的礼物》这一类的。我就在情书中说,泰戈尔写过《新月集》,我晚上透过窗子看到外面的月光,发现今天晚上的月儿不是圆的,今天晚上只有一轮弯月,我就预料到我们的结果肯定不是圆月,我为什么不挑花好月圆的夜晚来写这封情书呢?写到这里,哭了,眼泪掉下来了。

我再看到眼前的蜡烛,更伤感。那时候我只有17岁,是歌德的诗所说的“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的年纪。看到那支蜡烛,我突然想到吝啬鬼的故事,我写到,我今晚为什么不买两支蜡烛呢?两支蜡烛证明可以比翼齐飞啊,天啊!现在我面前只有一支蜡烛啊!注定了我们无缘,我会光棍一条,就像这支蜡烛一样,这支蜡烛马上就要燃尽了,我这光棍永远就完蛋了。想想写到这种地步,不掉眼泪才怪呢?又哭了。(笑声)

你们肯定关心的不是王老师情书写得怎么样,你们关心的是,王老师,那女孩子到底接受你没有?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结果。超星公司播出这段个人隐私也没有关系,我的大学同学都知道王珂的这段故事。第二天上午她与我同桌上课,我也不敢理她,中午打饭的时候,在食堂她买饭菜的时候,我挤过去对她说:“某某某,有你的一封信。”那时全班同学的信件分发到系上的信箱里,我可以是代她送信的啊!

她看了,晚上就约我出去。(笑声)我很兴奋,觉得那封情书真管用啊!结果她跟我说:“王珂呀,你的情书看了以后觉得写得很好,但是你不是在为爱情写作,你是在为写作而写作,写得太美了,我本来想把情书给你保存的,我觉得还是还给你吧,是非常优美的散文,看得我很感动。”你们知道我是什么结果吗?你们肯定以为我回去要痛哭流涕的,我回去以后一点也不伤心,回来以后我急忙仔细读了一遍,读了以后一点都不难受。为什么呢?我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把我的情感抒发了,我更觉得自己能写出这么美的东西来,很自豪,很兴奋。刚才讲文学是人学,文学是艺术,我对文学艺术,尤其是美文的关心已经大于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的关心了。

刚才我给大家讲了我亲历的写作过程。诗疗写东西,获得的正是这两种快感,第一种是抒情的快感,第二种是审美的快感,对美的诗、对美文的追求的快感。而这两点刚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所说的人的基本需要和审美需要。建议大家去读这本书,是诗歌疗法很重要的一本书,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动机与人格》那本书强调了两个观点,一个观点前面已经讲过,对异性的爱慕、爱情,包括对性的需求,这是本能的需要,称为人的低级需要。

他最重要的观点是现在做中文的人必须要掌握的。他认为人有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有些词语觉得很美,对有些语言觉得不美?我很喜欢一些词语,尤其是在诗的写作里面,我喜欢用的词语叫联绵词,如“呢喃”,呢喃这个词,看到就觉得很美,声音也很美。如果变成“喊”,变成“说”,明显就没有原来的词语美。有首很有名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这样的节奏很自然就会产生美感,因此说这首诗有它的音乐美,有它的视觉上的排列美。这些美过去更多是从美学的角度,是从社会的角度,从身外的角度去理解的,现在要把它理解为,对美的敏感、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快感写作是人的本能写作,美感写作实际也是本能写作。希望在座中文系的同学,做文学的同学,注意写作中本能的审美情感的宣泄。

诗歌疗法分为两大方法,第一是阅读疗法,读诗,通过读诗让自己心理更健康。第二是书写表达,写诗,通过写诗让自己心理健康。西方的诗歌疗法更重视读诗,重视阅读,包括日本,重视朗诵。而我的诗歌疗法特别强调写诗,通过书写来治疗。

为什么我的诗歌疗法重视写诗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本来是诗的国度,谁不会写诗啊?在座的每个人都会写两句诗。中国十亿人可能九亿人都会写诗,那些没有文化的也可以写几句。中华民族太热爱诗歌了,中华民族热爱诗歌当然也有很多非诗的原因,科举考试搞了1300多年,在很长一段时间要通过写诗才能当官,这样以后写诗的就多了。现在高考不倡导写诗,如果高考倡导写诗,在座的每个人更会写诗。中国人有写诗的天赋,有写诗的土壤,所以诗疗倡导写诗得天独厚。

还有一个原因是借鉴了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叫“书写表达”,“书写表达”是让人心理健康很重要的方式。刚才我讲到写情书,写前很难受,一定要给她表达,一定要写出来,写出来了,难受就表达出来了,心情就好了。

受过创伤的人更需要“书写表达”,在座的有的同学可能小的时候,尤其男孩子,受过伤害。我在六岁的时候就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感叹声)我现在觉得很奇怪,也与心理学家探讨过,为什么六岁孩子会产生自杀念头?我找到一次伤害事件。那时我家还是比较穷的,我父亲的“包尖钢笔”平时不会让我用,我悄悄拿来写字,不小心掉下去把笔尖摔坏了。那支钢笔好像是一块多钱,一块多钱在那时是很多钱,被母亲打了。我就觉得非常委屈,平时我从来不挨打,一直是乖孩子,我是无意间犯错的,我觉得处罚太严了,就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笑声)

六岁时发生的创伤事件会在一生之中挥之不去。现在文艺心理学里面叫作“童年情节”,弗洛伊德他们也很重视,弗洛伊德也认为童年的创伤可能影响一生的幸福,它会从潜意识中跳出来,会让人做噩梦。这时候就要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以后就转移了,创伤就可能消逝。这与心理学上的“移情”或“投射”有关。

刚才讲诗疗写作不要太重视意义,要更重视情趣。如同去天空下面拥抱阳光,到阳光下闻花香,到水边去走一走,听听鸟叫。你们现在的歌曲跟我们年轻时候不一样,你们经常唱忧郁的歌曲,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为什么比较健康,唱的歌比较乐观,我们可能有一点傻作乐、穷作乐。那时候最喜欢唱:“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大声唱出)你想象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多美,现在教室外面有阳光,如果晓庄学院既有阳光,还有沙滩,又有仙人掌,那就又是一种感受了。在写作中去寻找这样的情调、情趣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大学校园的写作要“小处敏感”,对一朵花的开放、一棵草的吐芽,都要去关注它。校园的生活是诗性的,你们正处在诗意的人生阶段。我曾经在西北师范大学做诗社的顾问,现在他们的社长已经是西北师范大学一个学院的院长了,成了著名的小说家。我曾经在他们办的校园诗刊《我们》上写了一篇文章为校园诗人的个人化写作辩护。今天我把它告诉你们,也是煽动你们写诗。我刚才问了黄老师,晓庄学院没有很专业的诗歌老师,你们如果要成立诗社,要请顾问的话,我愿意做你们诗社的顾问。我曾经为了激励同学们写诗,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做完诗歌讲座后,当场出钱让他们办诗歌大奖赛,他们学生组织大奖赛,我出钱给他们发奖,目的是鼓励更多的人来参与诗歌写作。

我二十六岁做大学生诗社顾问时写过一段话:“校园是小地方大世界,这里有不可思议的幻想,有的是企图超越一切的激情,有的是被压抑和奔放的情感,有的是对缪斯顶礼膜拜的才子佳人……在校园,情感和幻想四处弥散,和各种玄奇的色彩对抗,诗作为幻想和情感白热化的产物自然在对抗中生存。在校园,诗神尽情飘临,尽情造就梦谷,在浪荡中迷惘,在困惑中浪荡的校园诗人,纷纷自告奋勇,充当梦谷的主人。”建议你们现在多做做梦,多写写诗,在大学生活中,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大家让诗成为青春的见证者。

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入迷地写诗,同学们叫我“王诗人”。我从初二就开始写诗,1983年到1987年我在西南师范大学上外语系,更是入迷。大家看我自编的诗集名称,就很典型地证明诗是我青春的见证人。我现在觉得那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尽管我没公开出版过诗集。

大一学生是充满激情的,是吧?我每学期开学时就准备好笔记本,就把诗集的名字写好。大一的时候叫《追求集》,那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在大一的下学期,尤其是下学期的后半学期,就没有了进来时的热情,开始思考追求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写了《沉思集》;一沉思就感到困惑,就写了《困惑集》。到大二学风就不太好了,我就写了《浪荡集》,我刚才讲的写情书的事发生在大二,我处在浪荡阶段。没有与同桌的那位女孩子谈恋爱,跟另外的女孩子谈了一场没有拉手的恋爱。但失败了,觉得幻灭了,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就写了《幻灭之春》。从我的诗集名称《追求集》《沉思集》《困惑集》《浪荡集》《幻灭之春》《希望之春》,就可以呈现我大学的情感经历和思想历程。

我幻灭以后差点自杀了,准确点说是因为爱情失败了差点自杀。大学失恋是大学生跳楼、患忧郁症的主要原因。恋爱问题是大家很难过的坎。恋爱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也是教育的问题,爱情观念的问题,我从小接受的爱情观是人一生中的爱情只有一次,必须在一棵树上吊死。那场恋爱我是一厢情愿的,我自己认为是最合适她的,人家认为是最不合适的,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她一米六五,我一米六,这一点很重要,就卡住了,后面会讲这个话题。

《幻灭之春》写完以后觉得自己这么幻灭下去也不行啊,还是要振作起来。为了教育开导我,校报专门发了一篇社论,叫作《失恋不失志》,主张人可以失掉“恋”,但不能失掉“志”。我看了以后很感动,就拼命考研究生。后面诗集就叫《希望之春》,一边复习一边写诗。我在大学时的五部诗集六百多首诗,完整地记录了一个男孩在追求后困惑,困惑后浪荡,浪荡后幻灭,幻灭后新生的成长过程。那时对异性的爱慕还不能完全称之为爱情,在此期间爱情却是最重要的书写内容,完整记录了爱的萌芽、爱的朦胧、爱的欣喜、爱的迷狂、爱的绝望等爱的感受。我想等两年把诗集出版出来,现在不敢出,现在出有损王大教授形象,或者等我退休了再出版,绝对成为畅销书。我在大学时期的写作就是诗疗写作,这种青春期自发性冲动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的“书写表达”。

在此王老师有意识地把大学写诗经历告诉大家,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大学期间多写点东西,尤其要多写些诗,不仅是你生活的记录,而且有利于你的心理健康。我最大的收获是在写作过程中我的身心越来越健康,所以我对诗歌特别地热爱。曾经有个对我的专访,题目是“为诗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并不是说我对诗多么有奉献精神,刚才赵院长介绍说王珂教授发表了四百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诗歌著作七部,编了十部,成天在为诗做事情。我愿意为诗做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应该感谢诗,诗让我获得了新的生命,诗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当然诗也给我带来了生活中很重要的财富,我三十七岁就做了教授,很早就做了博士生导师,它让我衣食无忧,获得很多的东西。诗让我心理健康,让我成为“阳光大男孩”,有更好的心态做学问、带学生。所以能做出较好的工作业绩。我深刻地感受到诗对现实生活是很有用处的,尤其是我在做诗歌疗法的过程中,更觉得诗很重要。

前面我用了一句名言,用了梭罗的“人是有力量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生活质量的”。再用一句名言,是王利群的,刚才讲到她是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她有句名言,这句名言是诗歌疗法特重要的一句名言,比刚才那句重要——“人是一定能改变的。”“人是一定能改变的”这句话是心理学界做心理危机干预时很重要的一句口号,如果你要对某个病人实施救援治疗,如某人失恋了,他想自杀,你就一定要让他相信他是一定能改变的。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改变呢?应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要改变观念,第二要改变体验,第三要改变行为。即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要改变观念,改变体验,改变行为,三者结合。

首先把他过去的观念改变。遇到失恋要自杀的人,不妨让他的观念从“在一棵树上吊死”改变成“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然这也是比较可怕的,怕他以后就不再相信爱情了。但不管以后会不会是这样的,至少要让他现在改变,让他意识到这一次失恋是正常的,不是你不优秀,是你和他不匹配,有差距。你们在某阶段相配,你是六十分,他是七十分,后来差距拉开了。大学恋爱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科时在一起谈恋爱,本科毕业一人考上研究生了,另一人在小学里面教书,差距自然就拉开了。观念的改变使人会换角度看问题,不会再钻牛角尖。

第二个是改变体验。改变体验主要是改变情感的体验方式,如果某人失了恋,就不要让他成天去怀旧思念。我失恋后,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一定要像过电影一样地过场景,回忆我跟女孩子相处的场景,全部过完,从怎么认识的到怎么闹矛盾的,最后出现什么情况。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梦到她,每天晚上睡觉前想她,又梦到她了,晚上睡眠自然不好,第二天精神也不好,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个是改变行为。现在如果碰到失恋,首先就要学生赶快休假,当然这可能是违背学校纪律的。人已经失恋了,很难静心学习。我就会叫他放两天假,至少离开校园,不要在老地方睹物思人。我为什么在福建师大干得好好的,要到南京来?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四年前我妻子患癌症去世了,如果我继续待在福建师大校园里面,成天会看到我与妻子相处的很多场景,就会严重影响我的情绪、影响我的工作,所以我给学校的调动报告中提出,是情绪的原因,我不得不换城市和换单位。

我刚才讲到这点,很多同学表情马上严肃起来。我讲这个例子也是为了说明心理调节有多么重要,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王珂老师正在遭受人生三大痛苦之一,叫中年丧妻。我处在中年丧妻这个过程中,确实也是很艰难的心理情感折磨,但我自己正有意识地去调节,近年我是比较专业地在做诗歌心理精神治疗,我写诗读诗,所以调整得比较好。我现在如果不讲这段事情,我会一直给你们快乐的形象,今天整个前面的讲座我都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现在讲到亡妻,你们发现我的脸色比刚才凝重,前面都是很灿烂的、很阳光的。近年我从改变观念、改变体验和改变行为三方面入手,成功地完成了人生的大转变。我从福建换到南京工作,让我的很多生活方法、很多生活方式都改变了。至少在现阶段,我在南京已经待了三年了,我觉得肯定比待在福建好。

所以当你们遇到什么很难的事情时,首先要给自己讲,“一定是能改变的”。换句中国民间的说法,叫“车到山前必有路”,是不是?还有一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一切都会改变的。当然只有这样的口号是没有用的,必须去采取具体的措施:改变观念、改变体验、改变行为。

刚才讲到了马斯洛的审美需要理论,它是现在中国文学研究界非常忽略的理论,他说:“在某些人身上确有真正的基本的审美需要,丑会使他们致病,身临美的事物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地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观点。他还讲道:“审美需要与意动、认知需要的重叠之大使我们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离。秩序的需要、对称性的需要、闭合性的需要、行动完美的需要、规律性的需要,以及结构的需要,可以统统归因于认知的需要、意动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甚至可以归于神经过敏的需要。”

这个理论在诗疗中太重要了!因此当我们的情绪发生巨大波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寻找美的东西,听听美的音乐,看看美的景色,要去寻找美。王老师有一个习惯,当我很难受,特别难受的时候,就待在家里写作,尤其是写诗,写美文。以前我妻子还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带我出去逛街,如果发现了“漂亮妹妹”,我妻子就说:“看!她漂亮吧?”让我仔细欣赏。教授级男人大街上去看美女,应该说是不对的、不道德的,但它是可行的、有效的。《参考消息》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说巴西有位老人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记者问他为什么长寿,他回答说,他特别喜欢看漂亮姑娘。

讲到要去寻找美,刚才老师讲的话题和方式好像比较俗气,但它印证了马斯洛讲的这段话,审美的需要是本能的需要,既然是本能的需要,就不要太从道德上、从伦理上去对它做是与非、对与错的价值判断。

还有个观点需要纠正大家。大家一提到什么本能就认为只跟身体有关系,这是不对的。我们讲弗洛伊德是个泛性论者,他把什么都跟性连在一起,这对弗洛伊德也是个误解。弗洛伊德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现在致力于从生物学观点思考精神生活,这样‘本能’概念就会出现于面前:它处于精神和身体的交界处,是从有机体内部产生而达于心灵的刺激,是人的心理代表,是由于心灵与身体关联而向前者发出的工作要求。”

理解弗洛伊德,一定不能认为他只关注身体,他还关注精神。诗歌疗法把马斯洛的观点,尤其是审美需要这个很重要的观点,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尤其是人的本能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这个很奇特的观点,结合了起来,提出诗歌疗法既关注身体,关注低级情感,也关注精神,关注高级情感。人只有低级情感是活不下去的,人只有高级情感也是活不下去的。低级庸俗是不行的,太有精神洁癖活着也会难受。尽管刚才讲到苦行僧、宗教人士,可以没有人的本能的情感需求,实质上是有的,只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把有些欲望有意识地压抑起来了。这两个观点非常重要,是诗歌疗法最基本的理论支点。诗歌疗法因此提了这样的核心观点:健康和优秀的人要肯定本能情感。

备注:本文为作者于2017年3月21日14点到17点在南京晓庄学院的演讲稿。录音整理:尹惠民。

猜你喜欢

马斯洛弗洛伊德写诗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为你写诗
读诗十二法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敲石工人的话
成熟的写诗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