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梯安全管理

2019-01-27

质量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种设备电梯单位

孙 磊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镇江分院,镇江 212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电梯行业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电梯保有量和增长量均列世界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电梯数量,如何科学、高效、规范地做好电梯安全管理工作,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 概况

电梯是特种设备之一,由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登记管理。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 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1394.35 万台,同比增长7.55%。其中,电梯627.83 万台,相较于2017 年的562.7 万台,增加65.13 万台,增速达11.57%。可见,电梯已占据特种设备的半壁江山。

不同于其他特种设备,电梯更广泛的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而电梯一旦发生意外突发事件,极易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且电梯事故原因复杂,涉及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改造、质量检测、部门监管、使用管理、保养检修等诸多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电梯安全涉及主体多、责任链条长,面对如此庞大的电梯基数和高速的增长率,当务之急是做好电梯的安全管理工作,构建电梯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2 问题与原因

我国是电梯生产和使用大国。电梯作为一种垂直方向的交通工具,原本是帮助人们节省体力、提升生活品质的科技产品,但近年来我国电梯事故频发,电梯竟屡屡化身“夺命”机器。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电梯困人故障和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呢?说来复杂,涵盖了电梯的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经营、使用、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等方方面面。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1 使用者的人为因素

根据多个城市应急平台的年度处理报告发现,大部分电梯的故障和事故都是由于乘客不符合安全规范的乘梯行为造成的。例如,《郑州市 2018 年度电梯应急处置情况通报》中,生活垃圾卡门、超载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电梯困人事件最多,达到4636 起,占全年困人总量的38.47%;《杭州市2018 年电梯安全状况白皮书》指出,人为原因占电梯故障的29.16%,生活垃圾、装修垃圾导致电梯开关门受阻,野蛮搬运导致电梯门变形等不文明乘梯行为,是导致故障的首要原因;《2018年南京市电梯质量安全报告》白皮书显示,人为原因是发生电梯困人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占26.50%,如生活垃圾、装修垃圾导致电梯停止运行,野蛮搬运导致门变形和超载等。此外,在人为因素中,有两点需要警惕,一是电梯使用者的安全知识较为匮乏,出现困梯事故时,不能冷静处理,心里恐慌、盲目自救反而导致出现伤亡事故;二是在使用自动扶梯时,部分家长粗心大意,对小孩未尽到监护职责,造成跌落或者挤压伤害。

2.2 使用单位安全意识淡薄

使用单位安全责任意识薄弱,对电梯安全责任的归属认识较低,未真正认识到使用单位自身才是安全责任的主体。部分使用单位与电梯维保单位签订维保合同时,将电梯的维护管理全权交付给电梯维保单位,出现“只用不管”的现象。部分回迁房或老旧小区的使用单位由于资金筹备困难,或出于节约成本考虑,对电梯“带病运行”的情况视而不见。部分使用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对电梯属于特种设备、需要按规定进行登记和检验的事实认识不到位,存在违规使用特种设备的情况(如饭店内杂物电梯的违章操作等),无法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上述情况导致电梯使用寿命缩短,乘坐电梯风险骤增,安全形势较为严峻。

2.3 制造、维保单位责任意识不强

《特种设备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然而,部分电梯制造单位责任意识不强,对电梯质量把关不严,片面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长期发展。如湖北荆州“7·26”自动扶梯安全事故,事故报告最终认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3 块盖板尺寸与图纸不符。苏州申龙电梯该类型产品涉及的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松动和翘起,安全防护措施考虑不足。同时,有关制造单位对出厂产品零部件质量把关不严,导致产品安装成型后3 块盖板间水平活动范围过大。此次事故不仅在当时几乎瘫痪了申龙电梯的销售,使其品牌整体形象大打折扣,更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带来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电梯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维护保养。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电梯应当至少每15 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1]规定的更为详细和具体,将电梯的维保项目和要求分为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等四类,包括清洁、润滑、检查、调整、更换等安全要求。但是,部分维护保养单位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维保工作人员配备不稳定、专业素养不高,导致电梯维保环节质量不高,维保方案、应急预案、维保频次、维修工作质量等也达不到规范要求。部分地区电梯维保行业还存在恶性竞争,以不合理的低价承接业务,甚至出现“以修代保”的情况,挤压正规公司的生存空间,致使电梯维保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4 监管不力、检测乏力

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电梯的管理部门,负责属地的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对电梯的安全管理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监督管理不落实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群众缺乏电梯安全常识、电梯生产质量现状堪忧,以及电梯维保市场乱象等。近年来,在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电梯每年的新增率都超过10%,电梯检测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但与旺盛的需求相比,我国检验检测工作人员配备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且从业人员增长缓慢,人机矛盾日益突出,检验检测力量较为薄弱,导致出现电梯检验质量不高,或检验不及时、超期未检等现象。

2.5 老旧电梯存量大、增速快

电梯行业在我国发展已有30余年,部分地区现存老旧电梯比例较高,且增速较快,电梯“老龄化”现象凸显。老旧电梯由于依据的生产标准较旧较低,使用时间长,电气机械零件疲劳磨损老化等原因,很容易发生故障,继续使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可见,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大修工作已刻不容缓。但由于申报流程繁琐、周期长,居民意见难以统一,资金来源窄及分摊难等问题,老旧电梯的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却进度缓慢、难以落实。

3 建议与对策

在已经发生的电梯事故中,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发现,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占主导。因此,为杜绝电梯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乘梯安全,应从增强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强化电梯安全监督管理、促进社会共同参与等方面着手。

3.1 加强主体责任意识

电梯使用单位是履行电梯安全管理义务、对电梯使用安全负责的主体。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应增强主体责任意识,严格履行《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制定完善并实施好岗位责任、自检巡查、隐患治理、监控设置、应急救援等电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切实提高电梯安全管理水平,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降低电梯潜在风险,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

在日常使用中,电梯使用单位还应委托取得相应许可的维保单位开展电梯维护保养工作;按时申报电梯定期检验,并对电梯运行情况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认真排查治理各项电梯安全隐患;在电梯轿厢内或者出入口的显著位置张贴有效的检验合格标志、电梯使用安全注意事项及警示标志、使用管理单位名称、应急救援电话、维保单位名称及其维修投诉电话等;确保电梯紧急报警装置等应急救援装置正常有效运行;及时处置居民反映的各类电梯问题并予以公示。

3.2 加强维护保养工作

电梯维保单位承担电梯维保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其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维护保养单位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和合同的要求进行维保工作,张贴电梯维护保养标志,公布维护保养时间和情况等信息。

电梯维护保养工作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降低电梯故障的有效措施,伴随电梯整个使用寿命周期,是一项持久性、重复性的工作。电梯维护保养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就在于维保人员。因此,维保单位内部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电梯维护保养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提高维保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一方面,维保单位、使用单位、管理机构及电梯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应定期对维保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形成硬约束,保证电梯的维护保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提升电梯维保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是维保单位应对新入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坚持持证上岗;二是维保单位对从业人员应加强系统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维保人员的专业素养;三是行业协会、管理机构等可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3 加强监督管理和宣传引导

电梯使用安全监管涉及地方政府和市场监管、建设、房管、公安、安监等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综合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例,其应加强电梯安全的监督管理,一是依法惩处扰乱电梯市场、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电梯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电梯使用单位,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三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的关键环节,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减轻电梯生产、维保企业负担和减少权力寻租;四是加大对电梯检验检测机构的抽查力度,强化检验机构的技术把关作用。

电梯安全宣传教育是降低安全风险、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抓手。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加大投入,开展经常性、常态化电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向公众普及电梯安全使用知识和应对电梯安全事故的方法,提升公众安全乘梯意识和电梯应急避险能力;另一方面向生产、使用、维保及检验检测等单位大力宣传电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使其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发挥电梯质量安全各相关方作用,形成相关方主体责任落实、政府统一领导、监管部门依法履职、检验机构技术支撑、企业诚信自律、社会参与监督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3.4 加快推进老旧电梯改造更新

按照国际惯例,电梯使用年限为15 至25 年。一般来说,15 年之后电梯将进入快速衰老期。我国使用年限超过15 年的电梯大概占在用电梯数量的10%,要彻底更换这些电梯,需要一大笔资金的投入。为此,首先需要对老旧电梯进行报废与否判定,并明确是部件报废还是整机报废。我国国家标准GB/T 31821—2015《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2]详细规定了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液压电梯主要部件的报废技术条件。该报废国标有利于推进旧梯的改造和更新。电梯主要部件达到其规定报废技术条件,或达到使用维护说明书给出的报废技术条件,可优先考虑改造,如改造后仍不能符合要求或改造成本过高,须考虑整机报废并采取更换新梯的方式彻底消除老旧电梯隐患。此方法是提高在用电梯安全性的可行途径,且兼顾了经济性和科学性。

其次,多方合力,共同推进老旧电梯改造更新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职责分工等。例如,市场监管部门可负责电梯改造更新工作计划安排、数据统计、改造更新方案技术把关等;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专项资金拨付,监督改造更新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房管部门依法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支持电梯改造更新工作,指导街道落实电梯改造更新后所在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相关街道根据评估报告,组织有施工资质的安装改造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造更新方案;施工单位按审核确认的施工方案进行旧梯改造更新工作,全面负责所改造更新电梯的质量安全。

最后,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全面推进电梯责任保险。联合银保监会、协调保险行业协会提出发展电梯责任保险的具体措施和保险示范条款。各地应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宣传等措施提高电梯责任保险覆盖率,支持电梯“保险+服务”“电梯养老保险”等保险新模式应用,以完善配套资金筹备程序,推动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及改造工作。

4 总结与展望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电梯安全性、可靠性的强烈需求,与我国电梯高保有量、高增长率的现状,是电梯安全管理必须直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电梯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是加强电梯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并从增强责任意识、强化监管工作、促进社会参与、坚持多元共治、推进旧梯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电梯质量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保障公众乘梯安全和出行便利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特种设备电梯单位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承压类特种设备受压元件壁厚测定问题的探讨
更正启事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被困电梯以后
协办单位
电梯不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