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化

2019-01-27

质量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团体标准专业

丁 锋

(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2019 年,我国迎来建国70 周年。70 年以来,祖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昌盛和民族振兴、文化繁荣并科技进步、贸易昌盛与商业发达、工业强劲及农业鲜活、军事先进伴国防稳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办学的主旨工作和核心目标,是大学之道的灵魂所在。从本质上剖析,人才培养工程实际就是高校教师团体与大学生团体双方紧密围绕“如何教好”和“如何学好”的博弈和互动过程。在教研基础薄弱、科技尚不发达、产业零星发展的20 世纪50 年代至90 年代,两大团体只要严格按照相对单一化的老版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有序配合、默契进行,就容易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在教研底蕴备增、科技日新月异、产业集群发展的21 世纪,两大团体不仅需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现有版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预定动作,还应充分结合专业发展动态和用人单位需求这两大要素,打造人才培养团体标准,以期赢得与时新技术和现代市场的对等衔接。为此,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化这个新角度展开探讨,并将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分为提高认识、遵循国标、教学路线、专业设置、协同共建和质量评价等六部分。

1 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化的重要性

高校是各门类(学科/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集聚地,其法定职责是为全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知识型或高技能型人才,终级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是一个需要有标准控制的精准且均衡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质量监控的跟踪和反馈的过程。而人才培养标准的松严和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切到国家各项建设领域发展的成效,最终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速度与进程。在“一带一路”教育工程的新时代大背景下,人才培养议题必将“常探常新”。因此,笔者认为,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动态、时代发展脉搏和市场需求类型,围绕教师与学生两大团体,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论证,探索制定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并不断修订完善,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团体标准体系,应当是一项在教育界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 密切结合人才培养相关国家标准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标准建设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2018 年1 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 个本科专业类、587 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 万多个专业点[1],是全国各所高校特色办学的统一遵循。该标准的颁布,给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输送高知人才重大战略任务的各高等院校指明了方向,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各高校及联盟应紧密结合此类国家标准,在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化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3 周密部署教师队伍特色教学路线

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团体。教师团体标准至少应该包含3 个方面内容,即教师师质、教学规划、教学特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中华民族对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客观描述和概要,是教书育人内涵的传统经典观念之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师质方面应包括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素养相关要求、业务实践能力的适应性要求、教师学科专业水平要求、教育教学标准推广能力要求等。

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严格的组织教学与管理来完成。教学计划制定得科学与否、教学环节安排得合理与否、课程设置得恰当与否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就是关系到人才的质量高低。因此,教学规划方面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等。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教学特色方面,应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高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优势,明确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探索出当前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比如,构造以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立体化工程实践平台、完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平台、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2],又如赛、创、研、学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3],以及应用型大学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4],等等。

4 悉心围绕大学生团体明确专业标准

大学生团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服务对象。各高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团体标准应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设置、核心课程、实践能力、择业就业等。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设置标准。

对于一名即将踏入高校的学生而言,专业的选择是首要大事。学生团体由于年龄所限、资历较浅、涉世未深,无法一蹴而就地辨清太多的纷繁复杂与未知领域,对专业的选择未免有些迷茫,或热衷于热门专业。其实无论热门还是冷门专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社会在改革,当前的热门专业可能会是未来的冷门专业,当前的冷门专业也许会是未来的热门专业。所谓术业有专攻,结合自己的兴趣导向和技能天赋及发展倾向,选择一门愿意为之终身奋斗的合适专业,是定位自己人生坐标的最好选择。因此,专业设置标准应明确专业特色、研究方向、培养质量、就业优势等,为学生团体的专业选择提供有力指导。

此外,由于存在部分学生选错专业,或发现专业不合适等,有申请转专业的强烈意愿,因此,为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在专业设置标准内还应明确转系/转专业的转专业类型、基本条件、具体要求及操作程序等,以发挥学生专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5 多方群力支持师生协同共建局面

在我国,人才培养一直是一项具有核心意义的国家战略工程,教育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倍受社会关注和支持,形成了蔚为直观和颇有成效的全国性共建态势。莘莘学子在学业有成、走出校门后,沿着自己的事业志向纷纷步入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同时,依然关心着母校的发展和后辈的成长。其从自身创新创业经历或所从事行业资源优势的角度,通过资金赞助、场地供给、资源调配、技术协助、人力派遣、机构衔接、科技对接、产业入驻、接纳实习等多种形式,与曾经的教授讲师们一起致力于高校新生人才培养,力所能及地支持母校建设,呈现出人才链式的“老生人才辈出”拉动“新生人才出师”的传帮带效应。协同共建团体标准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将师生协同、校友协助、社会共建等内容囊括进来,同频共振、互促双赢,以充分展示高校特色化办学色彩,继续保持和发扬全社会重视、关心、鼓励、支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风气。

6 专业论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对人才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环节[5],也是人才培养团体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进行专业化的论证,论证形式一般分为内审和外审。内审人员可由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师德高尚、教龄年长、知识丰厚、技艺精湛且长期潜心致力于高等教育教学一线的资深教授们组成校内专家评估论证组,全程负责标准制修订内容的讨论、起草、拟定、初审、复评、定稿等一系列环节;外审人员则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聘请、邀约的方式,或由业界权威人士直接推荐、间接引荐具有包括正高级职称及以上级别的相应专业的校外研究院所、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里的骨干精英人士组成外审专家组,从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角度,去全面均衡地考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对内容的取舍、增添等提出具有建设性或指导性的建议,并形成条款型的专家论证意见书,以为内审组的后期修改提供参考。内审加外审的论证模式提高了各方意见的均衡性,使得最终确定出台的标准内容相对公平、公正,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7 结语

人才培养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相关制度、机制和标准的保障。质量为本、标准先行,要实现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紧紧把握标准引领这个“理”,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团体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化工作,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夯实人才发展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团体标准专业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忠诚的标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美还是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