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问题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

2019-01-26原爱美

考试周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效果核心素养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道德与法治素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设定科学学习目标,回归课堂生活本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当下,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被教育部放在了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基本地位,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是责无旁贷,也无疑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打开了一扇窗。那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该怎样将其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创设合理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促进课堂教学可持续地发展。

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和前提

(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有冲突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共鸣,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氛围。可见,问题情境是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学生对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为寻求问题的解答,摆脱问题的困扰,学生自然生成地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愿望,将给学生的思维产生极大的动力。那什么是问题呢?美国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富有启发性、新颖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最活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最高值。

(二)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脱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之中,学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导致学生兴趣索然。因此教师要注入教学新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视其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其紧张感和焦虑感,为学生养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提供心理安全感。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和关键性的因素,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情境,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主动探究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都在持续不断地深入和升华。这是学生展示个性,拓展潜能的有效途径。

二、 找准契合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中可以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是很多的。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设置的,需要教师用心琢磨,巧妙设计与教材的契合点。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利用新奇、疑惑、矛盾去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思维动机,确立积极的探究心态。教师要善于研究、学习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巧妙地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學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

(一) 精心设置导入点的问题情境

在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教师在讲第一部分“体味亲情”时,首先请学生欣赏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这些歌词道出了父母对孩子爱的真谛。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学生被这样的音乐氛围深深地感染着,情感随着音乐节奏不断起伏,和本节课的目标不谋而合。教师在这样的情境背景下,发现有些同学眼眶都红了,于是深情设问,有没有哪位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感受?在已经开启的情感背景下,教师层层启发,父母给了你什么?你现在愧疚吗?教师用音乐的情景,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既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又能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通过一系列富有感染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心灵,活跃学生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中去,学习的有效性实现最大化。师生围绕着问题在交流互动和碰撞中领会了孝敬父母的真谛,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二) 关注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贯穿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中,“社会生活和时事是最好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目标出发,坚持引用面向现实、围绕社会热点和时事重点的材料,精心设置问题,使材料具有代表性,问题具体和富有时代气息。抽象的理论只有和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开拓了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公平”的内容时,引用了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社会热点材料来激活学生思维。材料一:三明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材料二:中美贸易战,中兴通讯深受其害。材料三:俄饱受兴奋剂丑闻困扰,普京指系美国“施压”。材料四:新劳工合同法:临时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并以组为单位抽签后就抽中的事例进行探究:这一现象是否公平?有何影响?教师参与各小组探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写“公平生活启示录”:“公平时代,我们会……?”以“如果我是一个(如儿子〈女儿〉、学生、应聘者、富翁、穷人、官员、运动员、演员、商人……)”开头,启发学生大胆畅想,为呼吁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而喊出捍卫公平的心声。由于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考虑了知识的内在要求,又与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联系起来,学生对于它的思考和讨论很投入,对公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从而领悟到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合理真切的公平意识,对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化为改变不公平现象的实际行动、明理践行将公平观念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种授课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 利用解析矛盾点的问题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有许多的矛盾点和学生思维障碍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疑,找出冲突点,从多个方面“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在抽丝剥茧的探究中,逐步引入教学佳境。比如,厦门市湖里区吕琳艺教师在讲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时。利用石芳丽撞倒韩大爷的两个具有矛盾冲突点的事例,让学生在观看完第一个视频后猜猜结果,先给学生设疑,制造悬念。然后再让学生观看第二个视频,并分组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给予归纳、总结,自然而然地得出理解这个结论,从而引出理解至上,善待他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这个“理解”的关键点和疑问,教师非常善于捕捉和利用。

(四) 巧用拓展延伸点的问题情境

学生“会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后的拓展延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剖析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联系自己应该怎样做,体现知行一致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导学生融入班级、融入家庭、走进生活。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爱的分享、爱的行动、爱的天平、爱的收获、爱的传递五个环节的教学,深深地触动了学生。最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情境:①在我们爱的天平上可以增加哪些砝码?②把爱写在卡片上,传递给身边的人。学生在《真的爱你》歌声中,深情地写下对父母、同学、朋友的感恩。并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强化了孝敬父母的意识,从而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又比如教师在《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情境研讨和小组活动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被理解至上,善待他人的责任感所感动。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设置了问题: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环卫工人、门卫师傅……回忆你身边因为缺少理解而造成的遗憾。针对以上情况,你会怎么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创设一些开放性、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践性的特点。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活水源流”。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推陈出新,广纳博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设计和发掘出科学而合理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参考文献:

[1]韩炳华,夏新宇.聚焦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发生[J].江苏教育,2016(30):7-8.

[2]赵凤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6).

作者简介:

原爱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教学效果核心素养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