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生长点,强化语感的自然生成

2019-01-26吴琼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1期

吴琼

[摘 要] 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形成与作者的深入对话,更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慧眼,善于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文本内容中设定学生语感的生长点。本文提出要多维链接,于陌生之处精寻巧引;巧妙迁移,于半熟之处勤悟多练;置换调整,于熟悉之处慢嚼细品,有效促进学生语感的自然生成。

[关键词] 多维链接;巧妙迁移;置换调整;自然语感

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形成与作者的深入对话,更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慧眼,善于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文本内容中设定学生语感的生长点,促进学生语感的自然生成。

一、多维链接,于陌生之处精寻巧引

教材文本中會出现很多经典的句式、精当的词语、新奇的表达,这些全新的语言材料在表达形式上对学生来说会有些陌生,此时,教师如果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将教材中的言语材料与内在的生活积淀联系起来,更新语言图式结构,就可以达成强化语感的目标。

如在教学《金子》一文时,教师出示学生不熟悉的词语:若有所悟、谋生、不无骄傲、唯一,但没有机械地解释,而是紧扣生活实际、依托文本语境以及尝试做动作的方式寻找这四个词语内在的共振点,使这些原本僵硬的词语变得更加亲切、可感。就以“谋生”一词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联系课文内容,告诉学生“淘金者的谋生手段是淘金,清洁工的谋生手段是打扫城市卫生”;其次,教师继续追问:你们的爸爸妈妈是依靠什么来谋生的;最后,要求学生运用“谋生”一词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学生说:“我爸爸是靠修理摩托车谋生的。”有的说:“为人理发是我哥哥的谋生手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教学点聚焦在学生不熟悉的语言材料上,引领学生经历了依托语境、链接生活、实践运用几个环节,将陌生的词语引入学生熟悉的世界中,让学生在丰富言语图式中获得语感生长。

二、巧妙迁移,于半熟之处勤悟多练

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在不断丰富,教材中,学生感到陌生的言语材料也会逐渐减少,但是,看似熟悉的言语形式,其实很多都是略知皮毛地粗浅泛读,并未能建立真正的直觉,而这些正是促进学生语感生长的重要基点。

如《黄河的主人》中,作者首次看到羊皮筏子时,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一段简单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初次看到羊皮筏子载人的惊喜。这样的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熟悉。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想象:首先,关注语段中的省略号,想象作者惊讶不已的神态;其次,反复朗读,读出逐一出现的数字与标点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价值意蕴;最后,学生进行情境置换下的练笔实践,描写孙杨在游泳比赛中最后的冲刺画面:到了最后的时刻了,赢了,终于赢了,孙杨获得了最后的冠军。

在反复朗读和实践练笔中,学生在语言图式的建立过程中构建了表达内容和所运用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等到再次遇到相匹配的情境时,他们自然就能调动自己原生态的认知积累,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置换调整,于熟悉之处慢嚼细品

有人曾经说过:熟悉的地方就没有风景。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置“熟悉”于不顾,需要引导学生在熟悉之处细细品味,让学生在生长点中获得语言的自然生长。

如《军神》在描写手术之后,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一组对话中,就有一个数字“72刀”,如此简单的一个数字,稍不注意就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忽略。笔者在教学这一段文字时,就特别出示了填空题:“72刀!”年轻人说。数字加量词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绝不陌生,但教师却将其置放在人物具体的对话情境之下,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依托语境、实践填写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多维、反复地语用训练,最终达到无须思考就能顺势运用的程度。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将关注点聚焦在了看似熟悉,却蕴藏丰富价值意蕴的语言材料上,当我们巧妙地将词语读成了句子,将句子读成了段落时,就会发现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开掘,最熟悉的地方也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学生对语言的关注程度却不尽相同,但文本的语言材料中不管是陌生的、半熟的,或者是完全熟悉的内容,我们都应该结合具体文本的特点、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共同探寻阅读教学中的语感生长点,为学生言语智慧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云知.论语感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5).

[2]赵龙辉.语感教学的两大误区[J].湖南教育,2002(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