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解析

2019-01-26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特色思想建设

高 斌

(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广东梅州 51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批示、指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为适应新时代国内社会建设发展的新要求,经过艰辛探索汇聚集体智慧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中国的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与经济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的状况,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全局。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提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系统回答了为何要推进社会建设,如何推进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同时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览全局,把握发展大势、成功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迎来全新起点。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第二,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立足于广阔的历史维度,有利于开启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近代1840年以后,一度衰败沉沦,长期处于挨打的境地。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始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

第一,加强社会建设是解决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改革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也累积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解决,中国可能再次陷入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历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重点突破的过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关键时期,就必须通过有规划、有组织的建设行动,实现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综合判断基本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国处于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加强社会建设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的挑战。在我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使我国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更好地形成合力,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着眼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是事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必须把握好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资源三种思想源流,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一项基本原则。[2]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充分吸收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丰富营养,传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精华,既立足当下又展望未来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持久动力,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历久弥新。以和谐为目的、以民为根本、以礼为手段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的合理借鉴,是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伟大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第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中国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主要体现在儒家和墨家的学说中,儒家倡导济世救民的现实主义,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修己以爱百姓”、“民无信不立”等核心理念,把“安民”“恤民”“养民”“惠民”作为德政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儒家民本思想传统。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的主张,他总结政权兴废存亡经验时,“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与此同时孟子提倡从产权制度入手进行社会建设,首倡“制民恒产”,提出了“薄税敛”“藏富于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经济理想,为了确保老百姓安心生活,必须让他们有恒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4]荀子同样看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醒统治者要顺民意而为,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5]。实行“爱民”、“利民”、“裕民”的宽政,荀子认为民生问题是施政成功与否的关键,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生死存亡。墨子把当时人民生活困境概括为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统治者应该为百姓兴利除害,在国家管理和决策过程中,要时刻关心普通民众的疾苦。

第二、大同思想。“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具有代表性儒家的“大同”理想。儒家关于大同理想社会的远景目标在《礼记·礼运》中有详细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状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6]孟子描绘的和谐社会状态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其乐融融、各得其所。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表达了天下大同的美好构想。

第三、礼治思想。礼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标准,是治理国家、约束百姓的一种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所谓“礼治”是一种权力行政框架,就是要依照“礼”所确定的社会规范和制度来治理国家。[8]通过礼治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社会治理的首要准则,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矛盾的解决都要依靠“礼”来理顺,“礼”的目的就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礼治”思想儒家学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9]这一思想充分说明“礼”的目的和实现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人们以宽容、谦让态度面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这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法。

(二)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社会建设,也没有参与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建设实践,但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对社会建设有诸多的论述,为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进行社会建设事业描绘了蓝图。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教育发展思想、社会管理思想为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第一,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是产业工人剩余价值的扣除,同时,马克思强调:“穷人从他们穷弟兄那里得到的帮助,比资产阶级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10]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社会保障是为了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存在任何社会当中。社会保障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的本质是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向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保障制度。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公民的合作和互助意识,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教育发展思想。首先,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本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教育权只属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同时。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平等目标,教育要考虑人民群众实际情况,并扩大教育普及范围。并采取了平等教育的举措,尽可能达到“平等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免费教育”的目标,同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开展教育,他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社会管理思想。马克思指出的未来社会管理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后,实现了管理职能的转变,通过人民选举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国家主人和社会管理者已经实现了从剥削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变。未来社会实行统一布局、统筹管理,在那里人们各尽所能,平等协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植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又是基于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11]

第一,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投入到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在社会事业各个方面的措施巩固了新民主主义政权。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精神,而且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以实现平等,建设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一切社会建设事业的目标。坚持群众路线是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要正确处理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发展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建设领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单打一”经济要狠抓、社会事业同样不能放松,搞好社会稳定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全面协调、统筹发展才是社会建设的硬保障。邓小平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作为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将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作为根本目标。

第三,江泽民社会建设思想。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期,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现代化建设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向“三位一体”总布局的转变。并且采用“和谐”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在社会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社会建设思想。

第四,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社会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方式发展、最终实现怎样发展的内容,将社会总布局转变为“四位一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概念。胡锦涛强调党在社会建设中的关键领导作用,同时将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内容,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是汇聚集体智慧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战略意义。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有制度顶层设计,也有具体实践指导和细节的统筹谋划,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12]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的会议和场合不断充实新时代社会建设思想,至今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具体而言,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价值取向是人民主体。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明确社会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由谁来评判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3]“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的影响力,就是人民群众参与历史活动的重要形式。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任何强敌均可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社会建设依靠人民,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社会建设为了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一切为了人民是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终极目标。

第二,核心要义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内容之一。共享发展体现的是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人民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成果由全民共同享有。共享发展理念为我国当下时期内的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起到了理论的先导性作用,发展成果的全体人民共享,全面的共享,共建共享。以共享促发展,以发展促共享,实现全体人民团结一致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精神实质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目标追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贯穿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始终。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更是为了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评价社会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在价值理念上,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目标追求上,通过社会建设推进和落实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落实公平正义的效果和程度,是检验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论述的鲜明特征

第一,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特别是“民本”“大同”“礼治”思想的精神基因,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它将优秀传统智慧与时代发展潮流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广泛的价值共识。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顺应了中国的发展大势,直面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具有广泛而深厚思想和实践基础。中国社会目前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价值冲突问题,必须要利益多元的格局下,凝聚价值共识。[14]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当其时。它给出了解决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答案,凝聚了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为社会建设凝聚了最广泛的价值共识,勾勒出通向美好未来的蓝图。

第三,深厚的理论基础。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厚的理论根基,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精华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四、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第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和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基础上,结合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补齐民生短板,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提出的重大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发展,极大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共同愿望。

第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理论观点,从理论上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实际上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经过艰苦努力和持续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推动社会建设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主义建设领域。

第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推进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作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伟大的社会建设探索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有助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实现改进执政方式和提升执政能力。

猜你喜欢

特色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