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买房返利?这种公益项目不靠谱!

2019-01-26

中国民政 2019年4期
关键词:购房款民政部门购房者

近几年,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买房返还补贴”的所谓“公益慈善项目”。一般操作流程如下,开发商把购房款的两成捐给基金会,基金会再以补贴款的形式分20年返还给购房者,返还总额达到购房款的一半。这样的“安居扶助计划”看上去好像很有吸引力,但常常运行不久就出现补贴款不能到位的情况。2月,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的“北京中旭公益基金会案例”引发舆论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探讨。

据央广网采访报道,民政部这些年也不断接到各地民政部门的反映,不少基金会想开展类似的“购房补贴”项目,甚至有个人和组织到民政部门咨询,要申请成立专门开展这种购房补贴活动项目的基金会,有的名字就想起名为“某某住房补贴基金会”。但是,这样的基金会是不是真的能够补贴返还购房款,甚至返还50%呢?据北京市民政局对“北京中旭公益基金会案例”调查显示,合作的两家开发商总共向北京中旭公益基金会捐赠442万多元,但据基金会法定代表人陈述,其中近400万元在没有协议也没有项目的情况下,流向了中旭的关联公司,截至2017年2月26日,中旭公益基金会的账户只剩下341.4元。湖北的相关开发商也证实,中旭的补贴从2017年2月开始就不能到位。北京市民政综合执法监察大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据举报反映,已经出现因为基金会推迟补贴款的发放,购房者围堵公司讨要说法的情况。参与“安居扶助计划”的购房者因为收入所限,将积蓄付完首付以后主要靠这些补贴还贷。这些补贴一旦不能到位,将会造成银行停贷、客户退房、索赔等连锁反应,既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也容易造成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民政部表示,已经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叫停这一类通过基金会以公益慈善名义实施的“购房返利”行为并妥善处理。民政部门提醒公众,通过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和各级民政部门官方网站等权威渠道核实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资质信息,防范以“公益”或者“利益”为名的陷阱。

新京报一针见血地评论道,“圈钱操作也算公益慈善?”纵观这起“买房返利50%”事件,涉事基金组织显然有多重违法违规之处。中旭公益基金会与开发商的协议行公益慈善之名,实际上却是深度参与房地产促销返利,已然明显违背相关法律规定。中旭公益基金会的200万元原始基金“名义上是发起单位捐赠”,实际“来源于向其他公司的借款”,显然有抽逃原始基金之嫌。在涉案基金会的违法操作下,购房者成了受害者。当买房返利肥皂泡破裂,购房者资金断裂、深度套牢,只能为基金会“埋单”。更为恶劣的是,房地产市场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公益慈善的口碑和信誉也蒙受难以挽回的损失。其实,对于这些违法行为,法律早有处罚措施。根据《慈善法》,慈善组织“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财产”等,“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吊销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基金会管理条例》则规定,“未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等,“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可以撤销登记”。公益慈善不是违法犯罪的道具。面对“买房返利50%”的违法乱象,在依法查处的同时,还应加强慈善组织的常态监管,防止公益慈善在“圈钱操作”中“异化”,更好地保护公众权益。

有网友认为,类似的营销模式遍地开花、野蛮生长,不少消费者却趋之若鹜、跃跃欲试。然而层层包裹的“糖衣”终究孕育着的是一颗颗“毒弹”。披着公益慈善的外衣,其实经不起推敲。人们都应该擦亮双眼,在诱惑和巨大利益面前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相信。

猜你喜欢

购房款民政部门购房者
非因买受人未办理过户登记的实务探讨
购房踩坑调查报告
上海男子“斗鱼”输掉140万元购房款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怎么抓
红十字会开展公开募捐活动要受民政部门监管
二手房漏水拒付尾款,法院判购房者违约?
加强民政档案管理的措施略谈
房子没交付另卖他人怎么办
慈善法赋予了民政部门更多责任
怎样保证父母为子女所买房产子女婚变时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