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东城 多举措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运营的实践探索

2019-01-26

中国民政 2019年4期
关键词:东城区区级驿站

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北京市东城区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道”的工作机制,推动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资源延伸,加强对街道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和设施建设指导,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按照北京市总体部署,自2016年起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根据老年人口分布及实际情况,制定《东城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计划(2017年-2019年)》,2018年底,东城区完成三年建设规划任务,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51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作为老年人身边的供需对接平台、老年服务平台、服务资源链接平台、社区服务居民平台,充分发挥“四个平台”作用,及时响应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的“三边”服务需求。

东城区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运营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力度,夯实三级体系建设基础。一是深化政策措施保障。以《东城区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总纲,按照“三级五方联动,分类精准供给”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求,围绕托底老年人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在全市率先出台了《东城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租金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完善区级政策体系。二是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制定出台《东城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示范站)建设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对在医养结合等方面具有探索突破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项目,采取“政府有补助、运营商有投入”的支持方式,对装修改造部分资金给予80%的一次性资助。三是加大财力物力支持。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推动腾退空间用于补齐民生短板,全区51家养老驿站中10家为“疏整促”房屋资源,总面积3795平米。三年来,围绕基础建设、服务项目、房屋租金补贴、运营补贴四个方面,市、区级财政累计投入6670万元。

(二)加强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可持续运营和发展。一是建立区级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商目录库。按照街道与运营商双向互选的原则,建立区级运营商目录库,10家专业运营商落地东城,实现驿站运营专业化。二是强化项目建设前期审核评估。修订完善了《东城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计导则》,制定驿站装修装饰、设备购置“反向目录”,明确室内基本装修及设备购置两方面限制购买目录,进一步规范了驿站建设资金使用。三是规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项目价格。履行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能,政府无偿提供驿站场地设施,同时,要求养老驿站服务单价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并在站内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小时单价。

(三)立足老年人实际需求,搭建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开放式管理服务体系。要求各社区养老驿站同类别服务项目有不少于3家供给资源,供老年人自主选择,驿站运营商对所链接服务资源进行监督管理,保障服务质量安全。二是建立区级居家照护服务商目录库。目前,包括养老驿站在内的居家照护服务商共92家,能够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指导、日间托老、生活起居、餐饮配送7大类170项服务。三是拓展丰富服务项目内容。鼓励驿站运营商开设个性化服务项目,如老年旅游、老年金融服务,回应广大普惠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引导养老驿站主动挖掘需求、主动对接服务、主动接受监督,推动可持续运营发展。

(四)政府履行监管职能,打造“互联网+市场监管”模式。一是用好市场监管指标考核体系。优化养老驿站运营监管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监管抽查、社区自治组织监督巡查、第三方专业组织暗访、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及驿站运营商自评五个维度,多元共建共治共享,让老年人成为养老服务的“阅卷人”“打分人”。二是用好区级养老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供给与需求匹配度,横向整合区老龄委各部门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加强服务信息数据过程管理,以实际发生的服务流量为考核依据,做到“按单付费”的精准补贴。

东城区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运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养老驿站偏离作为服务平台的定位初衷。在政府“放水养鱼”的政策红利刺激下,一些养老企业进行“跑马圈地”,以养老驿站作为市场要素开展商业运作,淡化了驿站作为老年人的服务平台的原有功能定位。同时,一些小微企业以“养老驿站”为媒介推动自身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输血”。

(二)养老驿站场地资源使用效率较低。通过区级养老信息平台对驿站运营效率的数据分析,东城区养老驿站使用效率整体较低,已运营的34家养老驿站中,有13家驿站高于全区平均值,使用效率较高的驿站面积均在200平米左右。部分驿站在运营初期开展“聚人气”类活动较为频繁,缺少客户粘性培养,一段时间后站内闲置、空置的现象明显。

(三)“驿站”融入“社区”不足。

养老驿站作为新生事物,大多数以福利主体或市场主体形式出现,着重对接在街道层面,下沉和融入社区不够,缺乏与社区居委会互动沟通,与政策定位的社区级服务平台的初衷不符。部分驿站承接社区公益金项目,但缺乏主动经营意识,存在“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现象。

(四)“驿站服务”嵌入“居民生活”方式不当。养老驿站作为服务型业态,要么嵌入过度,成为老年人各类问题“全能保姆”;要么嵌入不足,成为“类商店化”业态,游离于居民日常生活之外。东城区只有1-2家驿站周末营业,绝大多数营业时段为“朝九晚六”“5+2”,远远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运营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贯彻落实“七有”要求,满足市民“五性”需求,加快构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按需加密养老驿站建设,强化服务质量提升,持续优化养老服务布局,在“周边”服务上下功夫、在“身边”服务上谋发展、在“床边”服务上求实效。

(一)统筹整合区域养老驿站资源。推动养老服务市场优胜劣汰,逐步实现“一街道一运营商”的运营布局,构建“条块结合、区域统筹”的服务业态。在区域内统筹多家养老驿站资源,有侧重的开展特色服务,由辖区内400平米以上的驿站统一承接日间照料服务功能,做好转介接送服务,推动区域集约化、高效化运营发展,助力实现“一站一特色”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业态。

(二)推广东四街道“驿站大集”工作方法。一是发挥“链接”作用。优化养老驿站自身的资源投入结构,链接服务资源,丰富服务种类,摆脱“全能保姆”的困境,集中资源聚焦特色和品牌服务项目。二是发挥“连接”作用。以养老驿站为平台,居民直接面向各类服务进行选择,驿站从中介位置转变为信息提供者和“把关人”,以市场机制优化服务项目供给。三是发挥“联结”作用。依托“驿站大集”构建地域共同体,引导驿站、企业、居民各方之间构建起邻里关系、消费者关系等关系网络,形成文化共同体,使驿站服务融入居民生活。

(三)复制朝阳门街道“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街道办事处作为社会治理“牵头人”“组织者”,运用“模块化”思维,将辖区各类生活服务业态与养老服务建立联系,以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为服务轴,动员区域内多种类型服务资源组建养老服务联合体,提供由点及面的服务。社区营造推动多元参与,在辖区内营造敬老孝老社会氛围,“联合体”成员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优势为老人就近提供精准服务,培育辖区内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低龄助高龄”的一对一志愿帮扶。

(四)加强对养老驿站服务运营的延伸监管。鼓励养老驿站结合辖区特色开发新项目、新产品,通过“政府购买”撬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养老驿站的可持续运营。同时,加快推动监管维度“质”的升级,不流于对“看得见”的服务的监管,更加注重“看不见”的链接服务的监管,建立社区养老驿站作为服务“第一责任人”的服务保障机制,为老年人筑牢服务保障“安全屏”。

猜你喜欢

东城区区级驿站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三创三树”工作法形成共治合力
如何更好地走好区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带你全面了解,勃艮第/Bourgogne带补充地理标识的大区级法定产区
推进报台网深度融合 做强区级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