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工科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2019-01-25张建华吴仁喜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竞赛基地育人

张建华 吴仁喜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工科基地班紧扣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条主线,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序对接,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实践育人;地质工科;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4-0143-0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1],实践育人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高校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育人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越来越多的重视。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共同颁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育人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践育人的内容从传统的社会生产劳动逐渐扩展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逐步确立了“大实践”的理念;同时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成为工作重点。2014年,教育部在河北省舉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现场会,总结实践育人经验,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工科基地班(以下简称基地班)是国土资源部批准创办,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设立,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紧扣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条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学校从师资队伍、野外实习基地、实验室平台、活动项目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序对接,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

一、专业实践模式探索

(一)野外实习实践育人探索

地球科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技能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环节是重要的实践环节。中国地质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便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开展野外教学实习工作。基地班依托学校既有地质实习实践资源,结合办学要求,开拓专业实习基地,形成了完善的野外实习实践育人体系,旨在通过野外环节,加强学生基础地质理念,培养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培养基础理论与野外实践并重的拔尖地质工科人才。[2]

1.建立固定野外教学基地,打造地质学习精品课堂。目前学校建立了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秭归等固定野外教学实践基地。多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教学基地,每年暑假组织教师备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成功打造野外学习的精品课堂。基地班一、二年级暑期分别在北戴河进行地质认识实习、周口店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经过两个基地的实习,学生初步形成了地质思维和理念,具备了基本的地质工作能力。

2.建立流动生产实践基地,打造实践工作探索课堂。地质工科的培养目标决定学生必须和生产单位紧密结合。基地班学生在完成北戴河和周口店教学实习后,三年级暑期开始分赴全国主要地质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开展工作性实践,在生产单位的实际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为毕业论文和设计准备资料。基地班学生在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从事不同性质的实习,相当于建立起多个流动的实践基地,打造出不同领域的工作探索课堂。

3.建立科研探究研究基地,打造课题导向科研课堂。基地班研究型工科人才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科研探索。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建立了一批以导师课题为依托的研究性基地。基地班导师团队,以南方成矿造山带为研究对象,在科研工作中与相应的典型矿山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长期派遣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一线工作,打造出一个系统的科研实践基地。

(二)实验室实践育人探索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实践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培养科研兴趣,进行科研探索的重要平台。学校在资源勘查领域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固体矿产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平台。基地班学生能够无障碍地进入所有实验室,开展专业实习和科学研究。

以固体矿产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该中心建立了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主体,覆盖矿石学、流体包裹体、矿床学、勘查学和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及地学信息,并拓展到选矿等相关领域的实验教学平台。该中心现有矿床学实验室、矿石学实验室、流体包裹体实验室等7个专业实验室。近10年来,固体矿产勘查中心借助承办基地班的契机,坚持以提高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设施,改革教学体系,逐渐探索和建立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拓展知识结构、掌握固体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地班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基金,参与科研立项30余项,利用中心仪器设备开展自主性、专题性的研究工作,产生专利10余项,公开发表文章20余篇。中心建设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2项。

(三)地质技能竞赛实践育人探索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作为有影响力的实践技能竞赛,是检验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赛事。学校将这个赛事作为对基地班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培养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1.创新宣传模式,营造良好的竞赛备赛氛围。自首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开始,至今为止已历经四届。学校对比赛的性质、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吸引到更多的地质学子参与赛事。从首届比赛20余名同学参加到如今100余名同学参与选拔体现了学生对高级别地质学科竞赛的重视。高水平学科竞赛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了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地质工作专业技能并重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2.创新培训机制,夯实学生专业技能。针对地质技能竞赛的规章与考核内容,不同学科通力合作,派出优秀的教师对参赛的学生进行训练与辅导,为基地班学生提供了“第二课堂”的学习。例如岩矿鉴定竞赛,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并非擅长每一类岩石的鉴定。但是通过竞赛平台,相关的薄弱环节会得到加强与补充,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了以赛促教的目的。

3.注重参赛体验,陶冶学生地质情怀。竞赛环节虽只有4-5天时间,但对注重参赛体验的挖掘,提高了赛事的育人效果。赛后参赛学生进行及时竞赛总结、校内宣讲等活动。系列的参赛体验,有学习、有竞争、有合作、有互动,真正让每一位参赛的工科学生对地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与认知。基地班参与竞赛的队员这样评价:“通过比赛,改变了以往我在课堂上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我真的意识到地质是一项全方位的活动,只有用心参与、走出课堂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美丽”。

二、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则是通过学生深入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学生认知社会能力,培育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地质工科人才。

(一)社会调查育人实践探索

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学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划出1.5个学分,设置《社会调查》课程,形成了课程学习全覆盖、参与调查有平台、自由组队有指导、调查结果有反馈的工作体系。

1.做好社会调查课程组织。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并将社会调查课程纳入学生的必选课,在二年级暑期实施。每年学校统一召开学生社会调查动员大会,安排社会调查课程和社会调查活动的有关事宜,并给每个班级配备社会调查指导老师。

2.搭建社会调查锻炼平台。为了活跃大学生社会调查氛围,增强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学校搭建了“我的第三只眼”社会观察立项和信息调研大赛两项学生课外调查活动。“我的第三只眼”采用立项形式,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形成调查报告,经遴选后到团支部进行宣讲。信息调研大赛则引导学生围绕学校发展和学生权益等现实问题展开调研,采用公开答辩方式进行评选,相关报告作为建言献策,上报学校参考。

3.做好社会调查指导与表彰。学校每年都发布社会调查项目指南,遴选优秀教师进行项目指导。近三年,基地班的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企业调研、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爱心支教等社会实践与社会调研活动,实践调研主题契合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充分体现了地质工科学生的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中结合专业开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调研和绿色低碳经济下页岩气的可持续开发调研在学院引起强烈反响。

(二)志愿服务育人实践探索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地质工科人才是基地班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针对基地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学校依托“红星”青年志愿者协会,秉承“基础化+专业化+社会化”理念,搭建志愿服务工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构建工作体系,加强与周边社区、企业联系。“红星”青年志愿者协会聚焦项目推介与管理,通过与社区、企业联系,推出了关爱社区空巢老人、“蓝点”海洋保护宣讲、书香公益、武汉地铁文明出行等多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部分项目得到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认可和支持,有影响、可持续,为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优化组织动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红星”志愿者协会推出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做好项目指导,依托志愿服务小分队做好项目实施。近三年,基地班全体学生都通过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展海洋知识宣讲、爱心支教、筹建流动书屋等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其中以2013级基地班学生为主体的南望书屋专项志愿服务团队以传播书香文化为理念,通过回收旧书、申请公益基金、发起众筹、开展义卖、服务校园、走进社区等多种方式来开展志愿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于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三)品牌科技活动育人实践探索

为了实现与第一课堂的有效对接,巩固第一課堂的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整合大学生课余科技活动资源,打造“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科技活动平台。

1.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活动设计。项目团队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基础知识培育和地学竞赛活动设计活动。活动项目覆盖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过程等一级学科,融合矿产普查及勘探、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10多个二级学科。固体矿产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验室为活动开展提供实验平台。活动项目设计坚持兴趣培养、室内基础培训、野外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模式,将第一课堂的学习延伸至第二课堂,提升专业认知,培养学科兴趣,开阔视野和增强技能。

2.结合学生兴趣开发活动内容。活动分为成长营和挑战营两大模板,所有活动开发均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成长营,设计了博物馆奇妙之旅、地质风采图片展、专业软件培训、地学知识趣味竞赛等内容,旨在通过参与度高,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认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挑战营以竞赛和成果展示为途径,设计了野外地质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英语竞赛、岩矿综合鉴定竞赛、模拟国际会议展板竞赛等诸多竞赛环节,通过生动活泼的团队竞赛形式检验成长营的培育效果。

基地班各年级学生每年都全体参加该活动。依托这个平台,学生综合地质技能和科研探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1项,“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全国地质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3项,多名同学申请了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发表相关成果。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领导提出必须下决心改变“闭门读书”的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做好实习实训,推进志愿服务,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3]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遵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着力探索和落实的工作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2]赵鹏大,吕新彪,等.坚持教育改革培养“五强”地学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6,(1):12-15.

[3]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教育部网站,2016-02-15.

Abstract:The base class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of CUG promote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normalization and scientific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by grasping the two key point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It has formed a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of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 first class with the second class,and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with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practical education;Geolog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practice;social practice

猜你喜欢

竞赛基地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基地我的连
我看竞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