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学启示

2019-01-25刘宣如李昊远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命运共同体

刘宣如李昊远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学启示

刘宣如1,李昊远2

(1.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以习近平践行“讲好中国故事”概况为基础,对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结构和文本内容进行传播学分析,进而分析习近平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所带来的传播效应赋予中国学术界的三个启示:创新理念启示、对中国特色传播学启示、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启示。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习式署名文章;习式演讲;传播学

习近平201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和大政方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向全世界主动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当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国际社会所开展的“习式署名文章”“习式演讲”(“习式署名文章”“习式演讲”原始文本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一级栏目“资料”,本文引用基本上来源于此。略说明的是:(1)本文研究引用时间截止于2018年10月20日;(2)该一级栏目内未收录《特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署名文章》《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在比利时<晚报>的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这五篇原始文本)系列活动汇聚成了他“讲好中国故事”率先践行的成果。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这些成果,可为中国特色传播学等领域学术探索的一些启示。

一、习近平践行“讲好中国故事”概况

(一) “习式署名文章”发表概况

国家领导人“出访发表署名文章是一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此前中国总理和副总理出访,经常在到访国的报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国家主席出访的时候,习惯做法是接受到访国媒体联合采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驻新西兰前大使陈明明说:‘习近平主席采取在访问他国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这是一种创新’[1]。”自2014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打开欧洲之门携手共创繁荣》署名文章,直至2018年7月22日在南非《星期日独立报》《星期日论坛报》《周末守卫者报》发表《携手开创中南友好新时代》为止,共发表42篇海外署名文章,其概况如表1:

表1 “习式署名文章”年份分析

年份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发表文章次数1371264

表2 “习式署名文章”全球分布

出访区域欧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发表文章频次1217337

表1-2显示“习式署名文章”高峰呈现时间为2014年和2016年,呈现区域重在亚欧两洲,与“一带一路”所涵盖的重要国家和地区紧密相关。“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二) “习式演讲”发表概况

作为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非主场外交的国际场合发表公众演讲谓之“习式演讲”。自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访俄罗斯发表题为《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直至2018年9月12日他到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发表题为《共享远东发展新机遇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致辞,“习式演讲”共进行64场次,其概况如表3~表4:

表3 “习式演讲”年份分析

表4 “习式演讲”全球分布

表3-4显示2015年是“习式演讲”高峰年。2015年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出访次数最多的1年:他8次踏出国门,登陆亚、欧、美、非四大洲,出访10个国家,参加9次国际会议,在国外42天时间。时任外交部长王毅在《201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一文中指出2015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既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更是“中国外交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积极承担中国应当肩负的国际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更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续写新的篇章”起点之年。

二、习近平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学分析

(一)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结构分析

对“习式署名文章”特色的解读,张树军、贾亮在《在当地主流媒体刊发署名文章:彰显对外传播新理念新方法——习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特色解读》一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好真情帮扶的感人故事”“讲述好鲜血凝成的革命故事”“讲述好‘一带一路’的交往故事”是“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作为对外传播的新起点”;江涛、陈剑煜在《公共外交视角下领导人文章探悉——以习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为例》一文中注意到其“文章结构相对固定”。笔者从更大量的文本出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注重叙事结构,尤其表现在对一国进行重访乃至多访的“习式署名文章”两次展现这一现象中。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出访德国发表了题为《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署名文章,2017年又出访德国而再次发表了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署名文章。兹对这2篇文章文本结构对比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两次出访德国署名文章结构分析

(注:上表除最左侧一列外,其余基本上是习式署名文章中的原文)

从表5课件,这2篇“习式署名文章”行文逻辑结构由导语开始,经由历史叙事、当下叙事的自然铺垫,重点推出其出访目的意义并提出希望,最后以展望前景结束全文。如果阅读时将上表中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内容做暂时忽略,则该两篇文章结构完全一致;也正因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内容的有效嵌入——该内容结构仍然具有上述行文逻辑结构特征——似乎能产生“套娃”装置式结构的传播魅力。

(二)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内容分析

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都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对象,二者分属定量分析与定质分析。笔者合二者为一体,对42篇86 000多字“习式署名文章”和64篇209 000多字“习式演讲”文本展开内容分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主导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中国梦为基始,立足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坚定捍卫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以包容互鉴精神,力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型外交理念,不断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品味这近30万字文本中的高频词,可发现它们呈现一定的特征:(1)超高频词类,如“发展”一词,共出现2 690次,其中“海外署名文章”出现657次,“习式演讲”出现2 033次(三者可表述为“2 690,657︰2 033”形式。下同);又如“合作”一词,也属于此类(2 099,730︰1 369)。(2)高频词类,如“关系”(943,431︰512)。(3)次高频词类,如“伙伴”(424,179︰245)、“和平”(406,107︰399)、“友好”(379,188︰191),“朋友”(337,70︰267)、“开放”(336,45︰291)、“共赢”(265,68︰197)、“友谊”(217,119︰98)等词也可纳入该类。这些高频词特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几年来的全球传播,其目标是探求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以谋求国际合作与发展,其基调是朋友般的友谊伙伴、友好和平,其出发点是开放共赢。

再细致品味这近30万字文本,“共”字展现1 800多次而夺传播耳目,其组合词语有“共同”“共促” “共商”“共绘”“共赢”“共享”“共创”“共容”“共识”“共迎”“共谋”“共建”“共圆”“共存”“共饮”“共进”“共塑”“共有”“共鸣”“共聚一堂”“共叙友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多元共生”“同甘共苦”“休戚与共”“权责共担”“安危与共”“患难与共”等(至于如何精致地将这些“共”字所组合成的词语翻译为相应的到访国语言以同样传达到如此多的“共”意,则是另一个研究专题了)。或许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共”词哲学内涵的持续思考,使得他所追求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趋向于“共同体”并渐次淬炼出这种新型国际关系价值取向。以下试从64篇“习式演讲”勾勒出其不断升华的过程。

(1)2013年“共同体”思想初始于史学性回顾和国际现实的结合。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首次访问非洲,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回顾过去中非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及其产生的丰富成果,为继续推进中非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之后,4次强调“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其中就包括“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都把对方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机遇,都在积极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尔后这种初始性思想平移向中国-东盟关系并冠之以演讲题目加以强调:“中方高度重视印尼在东盟的地位和影响,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并还可延伸出“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应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再将之上升为一种国际关系新意识:“亚太地区应该寻求联动发展。亚太各经济体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个动态平衡的链条中,每个经济体的发展都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连锁反应。我们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自身发展带动他人发展,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传导正能量,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全文)》)

(2)2014年继续推进“共同体”思考。从“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新的一年的再度阐释,转而细化提出“利益共同体”——《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中方愿意同法方一道,牢固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寻找更多利益契合点,深化经济合作”,《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两次强调“利益共同体”——直至该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就“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主旨所谈的三个“我们应该提倡”、一个“我们应该加强”内涵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的讲话(全文)》),甚至在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将“命运共同体”进行标题化演讲,呼吁“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将中拉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共创中拉关系的美好未来!”(《习近平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全文)》)。在近两个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体”思考更趋成熟,再次进一步将之细分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两种类型,“我们要本着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意识”,同时希望正在进入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的上海合作组织能坚持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为动力,“要密切同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集安条约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合作,相互借鉴经验”(《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两个月后再度将这两种共同体意识推广向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做好朋友、好伙伴,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全文)》)。至此,2014年八场“习式演讲”造就习近平总书记“共同体”思想密集探索年,3月“命运共同体”→7月上旬“利益共同体”→7月中旬“人类命运共同体”→9月“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11月“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延伸这一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也因此,该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只有各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习近平在澳联邦议会演讲: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可称之为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年度总结式传播。

(3)2015年26六场“习式演讲”中有13场热烈探讨“共同体”,其传播特点是与“合作共赢”新理念一道,相继推出“共同体系列”“中巴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利益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本地区命运共同体”“东盟共同体”“中越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且两度将之进行标题化演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演讲标题表达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则7次反复阐述“共同体”思想,并表达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从周边先行起步”(《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全文)》)这样知行合一观。

(4)2016年8场“习式演讲”几乎每场都继续推进着他的“共同体”持续性再思考再探索:拓展向“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深入探索“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内涵,呼吁“我们要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乃至在秘鲁国会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5次咏叹“中拉命运共同体之船”:“行稳致远”“乘风远航”“满载繁荣”“造福人民”“引领中拉友好关系驶入新的航程”(《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全文)》)。

(5)2017年1月18日在日内瓦万国宫“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系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一篇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展示出来,得到广大会员国的普遍认同,为联合国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决议。“五年来,习总书记洞察世界大势,站立时代潮头,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战略,引领着中国外交不断前行;习总书记不辞辛劳,密集的元首外交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国际地位,树立起大国形象,展现出领袖风范”——2017年12月9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在2017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一文中表达的这番话——可谓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率先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魅力。

三、习近平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学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带来的最大国际传播效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世界认同,也由此对中国学术界带来一些思考:

(一) 创新理念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大势,站立时代潮头,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战略,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赞誉经历史沉淀下来的国际关系基本理念,如“特别是在日内瓦的道主义等理念和原则”(《习近平在瑞士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而且他更希望推陈出新,不断开拓创新,“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对“敢为人先”的当代外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更持续倡导:“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是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敢为人先和求同存异是两国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发达国家关系前列的不竭源泉”(《习近平在新西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智两国人民素有敢为人先的传统”(《习近平在智利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瑞合作展现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中欧合作发挥了示范作用”(《习近平在瑞士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敢为人先”这一当代外交理念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球治理创新性思维。他借助“习式文章”,不断呼吁“让我们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赋予中德合作更多战略内涵”(《习近平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得益于双方以不断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共谋合作,孵化出社会治理、食品安全、现代服务业、互联互通等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两国发展战略需求的合作新领域,为中新关系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习近平在新加坡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他依托“习式演讲”平台,自2013年的“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倡导开放而非封闭的理念,寻求共赢而非零和的结果”(《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一直呼吁到2017年的“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努力打造治理新理念、合作新平台、发展新动力”(《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讲话》)。

(二) 对中国特色传播学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2]。”当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正在显现,对与之相伴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率先践行成果进行“反射”式和“回声”式的学术研究,纳入到中国当代对外传播实践及其理论视域下的学术研究,更可以提升为中国特色传播学视域下的学术研究,这理应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学术性课题。建立中国特色传播学一直是中国这一领域学术界梦寐以痴的追求,1986年黄山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讨论主题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1999上海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科”。2016年仍有学者仍在如下回顾这一梦寐以痴的追求:“传播研究的本土化问题或者说中国化问题,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就一直是中国传播学界 (包括港澳台学界) 的热门话题。几乎所有主要学者都参与过讨论[3]。”对该问题的最新思考,2017年学界一个观点颇值得关注:中国特色传播学研究,其内因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其动因当为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和技术三个方面,且这三个方面具体指向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需求”“科技更新周期缩短,网络社会崛起使传播格局重新洗牌,新媒体技术促进传播主体多元化[4]”。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5](P.333),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中国特色传播学研究动因已经驱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为我国传播学界指明了中国特色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方向。

(三) 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启示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还饱含着另外两个领域的指向,即:文艺工作方面体现于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5](P.316);宣传思想工作方面体现于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6]”。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说“我们要善于融合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6](P.338-339)”。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国外交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固然直接带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传播理论建设的最大增量,同样地,它包含“讲好中国故事”意蕴的文艺、文化领域也将带来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理论建设的最大增量,包含“讲好中国故事”意蕴的宣传思想也将带来新时代中国特色宣传思想理论建设的最大增量。因此,基于文化自信下的“讲好中国故事”学术研究,其带来的启示不仅是对“敢为人先”式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推动,而且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力推进。

[1] 习近平任内首次在境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EB/OL].(2014-03-25)[2018-10-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5/c70731-24724121.html.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彬,刘海龙.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回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39-41.

[4] 兰志文,杨熙.中国特色传播学发展路径初探[J].视听,2017(8):16-18.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2018-08-23)[2018-10-2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23/c40606-30245183.html.

(责任编辑:黄文丽)

Enlightenments of Communication of Xi Jinping's Tell-Story-of-China-Well

LIU Xuan-ru1,LI Hao-yuan2

(1School of Marxism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102488, China;2School of Marxism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213164, China)

Based on general situation of Xi Jinping's practices of "tell Story of China well", this paper makes a communication analysis of the text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m, and then analyses three enlightenments for academic circles from effects of Xi Jinping's persistent " Tell-Story-of-China-Well " : one of innovative ideas, one of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ne of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tell story of China well; articles under Xi's byline; speeches with Xi's way; communication

2018-10-2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研究”(16MLB001)。

刘宣如(1968—),男,江西宜春人,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1673-1417(2018)04-0001-07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8.04.0001

G239

A

猜你喜欢

传播学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