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视角的初步形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2019-01-25徐世煜

知与行 2019年6期
关键词:手稿黑格尔异化

徐世煜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资本逻辑有双重内涵:从资本自身为视角来看,资本逻辑是指“商品—货币—资本”的不断递增和循环往复的过程,它以追求资本无限增殖和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从资本作为影响社会关系因子的视角来看,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一种现实社会关系,以“普照光”的形式影响和操控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写作过程中,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倾覆资本逻辑的“合理性”前提,揭示出资本逻辑吞噬人性的本质,分析阐释资本逻辑内部瓦解的必然性,提出超越资本逻辑的共产主义路径,首次对资本逻辑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有力解构。

一、倾覆资本逻辑存在 “合理性”的前提

在《手稿》中,马克思以人为本体依据,对国民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逻辑是其运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看法进行了批判;对资本逻辑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性形而上学的本质进行揭露,倾覆资本逻辑的“合理性”前提。

(一)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本体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己的类和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272,人拥有“自觉”的自我意识、“自为”的对象化倾向和追求普遍“自由”的特质,不同于其他动物,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本身就具有本体意蕴。一是人是有“自觉”意识的主体。这种“自觉”意识把人同动物真正的区别开来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 区别开来”[1]273,动物去适应自然,是为了能够维持本身生命和其物种的繁衍延续,这种被动的、单纯的生命活动只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而人不仅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动物存在于自然的生命活动中,人还意识到作为“人类”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即按照自己所具有的意识并付诸实践,在自己更加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也使得自然界越来越适应人自己,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二是人是“自为”活动的主体。人既然是有“自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就需要通过在“自为”的对象化活动中将自己外化和现实化于世界中,并在这种对象化倾向活动中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人要证明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类存在物,就体现在关于对象世界的改造中。三是人是追求普遍自由的存在物。人以自然为母,受自然制约,同时,人拥有自我主体意识,人又有掌控自我生命存在的能力。掌控自我存在,意味着人可以自我规定、创造自己的生命存在,并以实践的方式去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动,因此,人是追求普遍自由的存在物。

马克思分析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类本质,将人与自然界中的普通动物区别开,但是人是以何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类本质的呢?马克思认为是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意识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无机世界,创造出属人的世界,从而使意识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交流。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是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1]273。《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实践活动的论述体现了人这一存在物在按照人的方式同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互动交流的图景。马克思正是站在人的类本质和实践活动本质的立足点上,以人为本体依据对资本逻辑存在“合理性”的前提展开了批判。

(二)对国民经济学及其抽象本质的批判

马克思以人为本体依据展开对资本逻辑存在“合理性”前提的批判,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国民经济学家极力肯定资本及其运行逻辑的理论进行批判;二是对隐含于资本逻辑当中的抽象形而上学本质进行批判。

首先,批判亚当·斯密等国民经济学家“迷信”资本和资本逻辑存在“合理性”的论断,主要体现在他们以物为本的立足点、承认私有财产和资本的基础地位、其经济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三个方面。马克思指出亚当·斯密等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家立足以物为本的原则,狭隘的将社会经济运动单纯地理解为财富增殖运动,他们关注的是财富增长问题而不是人的本质问题。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没有站在工人的立场,也没有将工人看作人,而是把工人视为生产工具和商品,他们只是把工人当作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马克思还指出,国民经济学家以私有财产这一事实为出发点,却没有阐释原因,他们把应当阐明的东西当作了前提,将私有财产的历史过程置于一般的、抽象公式中,然后把公式当作规律。他们不但没有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过程,还将私有财产的存在直接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肯定私有财产和资本存在的“合理性”,并且认为“资本是一切社会发展阶段都普遍存在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材料,是一切社会生产都必须使用的,因而资本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的超历史的永恒现象和范畴”[2]。马克思还揭示出国民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国民经济学家定义资本是“一定量的积累和储蓄的劳动”,主张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提出劳动价值论。按照劳动价值论,所有产品的价值由其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劳动来购买”,资本也是“积累和储蓄的劳动”,那么工人付出的劳动最多,相应地工人应该拥有更多的财富。但在现实中,真正掌握资金财富的人是资本家,工人的劳动仅仅被看作是资本增殖的一种手段而已,工人说生产的商品价值与工人的价值成反比,物质世界的价值增值是以工人的价值贬值为基础的。

其次,揭露资本主义资本逻辑“合理性”论断背后的理性形而上学支撑。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与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一致。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绝对观念哲学,揭露资本逻辑“合理性”存在的意识形态支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黑格尔在绝对观念中,设定“人=自我意识”,忽略人作为个体的现实性和主体性,人的外化活动被抽象为思辨的、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外化活动,取代了人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活动。其二,黑格尔将抽象的精神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从劳动中看到了意识的能动性,却没有看到劳动“异化”和强制的消极面。他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肯定私有制,认为工人靠劳动换取工资满足生存需要是正常的,没有看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事实。其三,黑格尔认为主体是人的自我意识而非人本身,自我意识异化就是人的异化,他认为扬弃就表现为从自我意识出发同时又把异化收回到自身的一种对象活动。马克思深刻揭示出黑格尔扬弃方法的本质:“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真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假本质或同自身相异化的本质,换句话说,否定的否定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这种假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1]329。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扬弃并不是真正的扬弃,是披着扬弃的外衣再次对自我意识的确证。以黑格尔为主的理性形而上学就是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支撑,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扬弃方法正好与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方式如出一辙。

二、资本无限增殖和对人性的吞噬

在对 “工资、私有财产、资本的利润”等的剖析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无限增殖的秘密;并在《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概念,通过分析异化劳动揭露资本逻辑如何实现了对人性的吞噬。

(一)资本的无限增殖

资本逻辑的基础和载体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占有私有财产和生产资料,而工人却一无所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工人在表面和形式上看似是自由的,拥有自我支配的权力,但实际上却受到了私有制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剥削。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作为商品进行购买,支付工人一定的报酬,最低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度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及其家人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至死绝的费用。马克思在“工资”一节中,开篇就指出工资的高低取决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而胜利必定是属于资本家的。因为,工人无论是在选择工作上还是工资的高低上都没有选择的机会,工人能否生活下去完全取决于资本家的需求。在资本的利润方面,国民经济学家斯密认为资本的利润全部来自于资本的价值,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所投入的资本,否认资本的积累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实现无限增殖的秘密: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通过增加劳动工作量和进行劳动分工两种方式来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工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将利润中的一些部分又投入到生产领域成为新的资本,如此循环往复进而实现了资本的无限增殖。

(二)资本逻辑对人性的吞噬

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作为衡量资本逻辑操控人们劳动和生活状况的范畴——异化劳动。他通过对劳动二重性(即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区分,在剖析异化劳动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到资本逻辑对人性的吞噬。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劳动有两种类型:具有积极方面的对象化劳动和具有消极方面的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是指人类依照自己的意愿对世界的改造和占有,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异己的力量,这种异己的力量对工人进行奴役并把工人逼入非人的生存状态。围绕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如何雇佣工人并对其进行剥削而实现资本增殖的过程,使得人陷入异化的状态,马克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认为异化劳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工人同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产品成为异己的存在物与工人相对立。第二,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非自愿、强制性的劳动成为反对工人自身的劳动,工人的劳动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工人自身。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它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作为强制劳动的类活动变成了工人维持最基本生存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本质相异化的同时也与其他的人相异化”[1]270-278。除此之外,马克思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自身沦为一种贫困的资本,并且作为贫困资本的工人只有依靠劳动再能维持生存。资本只要不劳动就失去了维持自己生存的条件。作为资本,工人的价值受供求关系影响;作为肉身的存在,工人的生命如同其他商品一样。资本和工人互为生产前提,资本被工人生产,工人又被资本生产,换句话说就是工人通过生产资本而生产出了工人自身,工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的产物——商品。对于作为商品的工人来讲,资本对工人的存在,是他们得以生存的前提,一旦失去资本对工人的需求,他们便面临着失业和饿死的境遇。因此,在资本逻辑下,工人的存在沦落为动物本能的生存活动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人的“自在、自为、自由”的生活活动的存在。

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逻辑运行轨迹中,人与人的关系已经演变成异化和对抗的关系,工人只是被当作生产的工具和商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资本不断追求其无限增殖的进程中,工人无非是确保资本逻辑正常运行的因素而已,助推资本实现无限增殖成为人存在的根本意义,人的类本质已不具有本体意义了,人性彻底被资本逻辑所吞噬。

三、资本逻辑的内在瓦解和超越

马克思解构和批判了资本逻辑存在的“合理性”前提,揭开资本运行规律及其无限增殖秘密,指出资本逻辑对人性的吞噬,提出了资本逻辑必然走向内在瓦解和必定会被超越的历史发展道路。

从资本逻辑的内在瓦解方面看,资本逻辑在不断追求普遍性的同时,资本本身的性质却成为阻碍其普遍性的限制。当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意识到要想摆脱这种限制,只有消灭资本这一条路,私有制越发展,就越加速自身的灭亡,就越面临着自我扬弃,即资本逻辑的内部瓦解。资本的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逻辑操控下资本家占有私有财产,并通过形式上平等自由的雇佣方式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垄断资本的出现,无疑推动了各领域和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客观上促进了科学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要想获得更高的利益,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生产活动和生产资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统筹,这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愈发尖锐。二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将工人的剩余劳动作为自我增殖的源泉,不顾工人的生命健康,完全侵占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但是当工人除了生产能够维持自己生存的产品之外不再进行生产时,资本就失去了自我繁衍的力量,这样私有制就面临扬弃的结局。即劳动与资本的矛盾达到顶峰时,必然导致整套资本主义运行系统的崩溃。

在分析资本逻辑内在瓦解必然性的同时,马克思提出 “共产主义”是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路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297。共产主义并非是一种乌托邦的社会形式,也并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是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如何才能实践呢?首先,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上。丰富的物质是经济基础的保障,同时催生出新的制度得以让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其次,根植于挣脱资本逻辑桎梏的觉醒中。资本逻辑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形态,单纯追逐利益成了理所当然的行为,人们只有从物质占有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人不再是丰富性的,仅仅沦为“单向度”的存在。马克思不认可这种“单向度”的存在方式,认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种单纯的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了。人要想产生内在丰富性,需要对私有财产扬弃,需要挣脱资本逻辑桎梏的缰绳,需要推进能再实现人的丰富性和实现人的本质的新的社会的生成。最后,根植于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中。共产主义得以实现,必须要在现实的社会中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中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全部运动,既包括现实的生产活动又包括被认识到的思维意识运动,共产主义应该把握全部历史,并且是全部历史的一部分。要想找到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就要到扬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现实活动中去,只有通过现实活动,才能彻底摆脱资本逻辑对人的操控。

四、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出场

那么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出场呢?回答这一问题离不开将《手稿》与《资本论》作以简要的比较。如果说《手稿》只是资本逻辑批判的前奏曲,那么真正奏响资本逻辑批判乐章的是《资本论》这部巨著,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二者分别是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萌芽阶段和成熟阶段,前者是后者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合理推进与深化。

第一,“异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异化”这一哲学概念运用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统摄和对人性的吞噬。他认为物质利益追求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呈现的表面现实,但背后却体现出人已经受到资本的无形支配和统治。马克思在《手稿》中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而要深入剖析这些矛盾就必须追溯到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上。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继续推进和深化了这一思想,他从更多的角度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通过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剩余价值以及拜物教等视角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论》提出的‘剩余价值’就是异化导致的最大结果,而资本逻辑就是最本质、最全面的异化的逻辑”。[3]由此看出《手稿》通过“异化”理论开启了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资本论》则继承发展了“异化”思想。

第二,由“人本主义”批判转向客观综合批判。马克思在《手稿》期间更多的是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平等和工人阶级被压迫的事实进行批判。之后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以更客观、理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剖析,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不是出于某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操控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的结果,其核心就是“资本”。只有展开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才能真正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而这一“症结”的现实表现就是私有财产。无论是《手稿》还是《资本论》都指出了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越发展,这一基本矛盾越无法调和,私有制越可能实现自我扬弃,那么资本逻辑的内部瓦解过程必然肇始于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

第三,从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到超越黑格尔辩证法。《手稿》和《资本论》都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前者重在批判,而后者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他看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要以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超越为前提,因为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根基,《手稿》在对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揭示中,确证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神支柱”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有“拆掉”这一“精神支柱”,才能彻底瓦解资本逻辑。当然,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超越,《资本论》就是最好的例证。《资本论》中所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的分析方法都来源于黑格尔,但是黑格尔认为世界真正的主体为“绝对精神”,这就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披上了一层神秘外衣。马克思剥去这层外衣发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运用到《资本论》著述中,形成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之所以能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方面超越以往的思想家,就在于他立足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进行资本逻辑批判。

第四,实现共产主义的旨趣从未改变。《手稿》中提出在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实现共产主义,并对共产主义的几种形态做批判分析,从而得出共产主义是实现人性复归的历史运动的结论。虽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对共产主义作以详细地描述,但他提出了“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资本论》更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历程和必然走向灭亡的逻辑——资本逻辑,勾勒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成为必然的历史图景。这正是对《手稿》中瓦解资本逻辑,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的继承。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和内在连续性,从而得出《手稿》作为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萌芽阶段的结论,可以说《手稿》为马克思继续深入开展政治经济学研究指明了批判道路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旨趣,具有不可否定的奠基作用。

五、结语

马克思在《手稿》中,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解构和批判了资本逻辑存在的“合理性”前提,揭开资本运行规律及其追求无限增殖的秘密,揭露资本逻辑对人性的吞噬,指出资本逻辑内部瓦解的必然性、提出在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颠覆资本逻辑对人实行操控的发展路径,为人们勾勒出回归人的“自觉”“自为”“自由”本质的共产主义世界图景。但我们应该看到,此时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剖析主要还以资本导致人的异化的视角来对资本问题进行论述,他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还没有深入到社会关系的层面,只是从人本主义视角对资本逻辑进行批判。后来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深刻揭露出在资本逻辑遮蔽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之前的《手稿》中激进的道德谴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手稿》和《资本论》之间的联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超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旨趣从未改变。可以说是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萌芽阶段,而《资本论》某种程度上是对《手稿》中资本逻辑批判的推进,因此,《手稿》是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视角的初步形成。

猜你喜欢

手稿黑格尔异化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丢失的手稿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