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助教辅助下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课程为例

2019-01-24张艳明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助教学时答题

张艳明

(五邑大学 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是我校(五邑大学)纺织工程专业针织品设计与服装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期末试卷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平常不复习、考前搞突击的学习方式,这导致学生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结构的自我建构,面对问题时感到茫然,缺乏基本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法,目的是使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吸收,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为进一步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即产品设计)打下理论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对分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微助教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融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简称为PAD课堂[1],如图1所示。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安排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思考并发现问题;师生通过课堂讨论环节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课堂交流讨论的翻转课堂相比,对分课堂这种先教、后学、再讨论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难度,比翻转课堂更适合生源质量一般的地方性本科高校。

图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 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实施及出现的问题

1. 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实施

我校“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课程共48学时,其中42学时用于理论教学,6学时用于针织面料分析课内实验。在42学时的理论教学中,8学时用于横机产品设计项目的任务说明及成果展示与总结,2学时用于圆机提花图案设计优秀作业展示与交流,4学时用于工艺计算习题课,28学时用于对分课堂教学。对分课堂的操作流程如表1所示。在实际教学中,这28学时的对分课堂是根据教学进度和其他14学时的教学内容穿插起来进行的。由于课程前期新的知识内容比较多,而且学生还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外进行知识内化和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尽量安排1周1次课。而到了课程后期,新的知识内容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已初步建立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习惯了自主学习方式,学习难度有所降低,因此可安排1周2次课。

2. 对分课堂教学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几次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讨论课上学生表现不够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出现预想的各组争论不休、热烈讨论的局面,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经过课题组成员的探讨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课堂研讨这种教学形式缺乏相应的实际操作经验,没有考虑到场地对效果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也缺少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教室的固定桌椅导致前排2名学生需要扭转身体才能与同组后排2名学生进行讨论,这种不良坐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内部的讨论;另一方面,教室的固定桌椅还使得小组之间难以相互走动进行交流,各组之间的讨论结果不能及时分享,而且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各组的讨论状况,无法进行正确引导。

课堂讨论环节对对分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组内讨论不到位,组间交流效率低,都会降低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而且无法达成在讨论过程中锻炼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克服场地条件限制,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小组讨论状态并给予恰当引导,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经过课题组的深入研究探讨,最终采用了微助教这一现代化移动教学技术来辅助课堂讨论。

三、 微助教在对分课堂中的应用

微助教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田媛和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团队于2016年3月推出的一款依托于微信的课堂互动轻应用工具,它集课堂签到、课上讨论、课上答题、直接观看讲授内容PPT为一体,而且不需要下载任何APP,只需在微信上注册就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教师和学生的操作都十分方便[2]。为了充分发挥微助教的功能,我们对讨论课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将原先简单的“分组讨论—问题解答”细化为“分组讨论—组间交流—课堂小测—教师总结”四个环节。借助于微助教的讨论和答题功能,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解决了组间讨论的沟通交流问题,而且教师能及时了解讨论状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另外还能在讨论完成之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微助教在“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微助教开展小组讨论

讨论环节主要由分组讨论和组间交流两部分组成。分组讨论时间为10~15分钟,内容有两个:一是提出自己没学懂的问题向组内同学求助,二是对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得出小组结论。讨论完成后各组需将小组观点以及组内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微助教上传,既可以直接输入文字,也可以上传图片,平台会将各组上传的内容直接投影,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组的讨论结果。实践表明,使用微助教平台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热烈。究其原因,一方面,这种可以在手机上发表意见的新颖形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讨论漠不关心;另一方面,讨论内容的投影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都希望自己小组展示的问题最少,得出的结论最有说服力。因此,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既希望能帮助组内同学解决学习问题,也希望自己对思考题的观点能被采纳展示给大家。

2. 利用微助教进行组间交流

组间交流时间为15~20分钟,主要是对小组讨论时提出的问题进行组间交流解答,以及对各组给出的思考题结论进行分享与探讨。小组互答时,教师要注意有序引导,先要求各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答案上传后如果有疑问可进一步探讨,无人解答的问题则由教师负责最后讲解。实际上学生的问题通常都比较集中,小组互答耗费的时间不多。而课后思考题有一定难度,各组结论的差异性较大,分享过程中容易引发比较热烈的讨论,学生和教师都可通过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从而促进知识内化。

3. 利用微助教进行测试评估

讨论结束后,利用微助教的答题功能对学生进行测试,时间为5~10分钟,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时间为5~10分钟。课题组教师在课前已建好题库,课上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5~8道题目进行现场组卷,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也有部分判断题和填空题。学生直接在手机上进行答题,交卷后就能查看答案,及时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测试结束后,将答题情况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他同学的答题情况,谁答得快、谁答得准、谁答得既快又准,一目了然。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也能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数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学中有的放矢。

4. 利用微助教进行过程性评价

我校“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在以前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法后,课题组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调整。首先将项目进行优化缩减,其次引入对分课堂的过程性评价,最终确定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20%,对分课堂过程性评价成绩占25%,课内实验成绩占5%,期末考试成绩占50%。对分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由“亮考帮”作业和课堂表现两部分组成,课堂表现在以往很难进行全面评价,使用微助教之后,无论是讨论发言,还是签到、测验答题,平台都有相应的数据记录,将这些数据归纳处理后得出百分制成绩,再和“亮考帮”作业按照各自50%的权重相加,最终得出对分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成绩。

四、 微助教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1. 微助教提升了课堂讨论效果

使用微助教平台后,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课堂气氛明显得到改善。微助教平台对课堂讨论环节实施效果提升的原因有三个:(1)无论是平台讨论板块中的词云、弹幕,还是答题板块中的随机点人、答题成绩前10名可获得额外加分,这些功能都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元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而充分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2)每个学生的发言和答题情况都可以通过大屏幕被大家看到,为了能发表见解独到的意见,在测验中得到好的成绩,获得大家的关注,学生在课下学习会自觉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讨论质量,形成良性循环;(3)微助教能够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的到课情况、知识考核、发言讨论的记录,

过程清楚、数据全面,过程性评价结论更加可靠公平,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关注与交流。

2. 微助教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表示“课程非常新颖,摆脱了以往专业知识满堂灌的形式,采用微助教网络课堂形式,独特而新颖,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课题组对2012至2014级学生的期末试卷的主观题答题情况进行了对比统计,发现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法后,学生的设计类题目得分率提高10.0%,工艺综合类题目得分率提高2.7%,说明对分课堂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对分课堂基础上采用微助教辅助教学后,设计类题目得分率在对分课堂基础上又提高了2.6%,工艺综合类题目得分率则提高了20.0%,说明微助教平台对对分课堂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知识内化的程度,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五、 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从多媒体网络教学时代步入了移动信息化教学时代。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微助教的发展潜力,它轻便、低门槛、易于操作和应用,和对分课堂结合起来,既丰富了课堂元素,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又提高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效率,体现了移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助教学时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邀你来答题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邀你来答题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