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解析

2019-01-23王文强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环境保护监测

王文强

(三亚市环境信息和宣教中心,海南 三亚 572000)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信息时代,为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相关部门可依托互联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环境信息化建设[1-2]。因此,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

1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环境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人们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具体建设时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1.1 开放性原则

在建设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结构,为系统持续扩展提供条件。同时,要确保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当外界环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时,只要进行些许改动和调整,便可满足新环境的运行需要。

1.2 先进性原则

在建设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时,人们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中间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系统未来的更新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避免系统被淘汰。

1.3 安全性原则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存储着大量与环境有关的重要信息,一旦这些信息丢失或是损坏,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所以,系统建设要以安全、可靠为前提,引入身份认证机制,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所有重要信息应进行异质备份,加装网络防火墙和正版杀毒软件[3-4]。

2 信息技术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简称IT,所有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均可称为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5-6]。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目前,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常被用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3S技术的运用

3S技术是GIS、RS和GPS三大技术的统称,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3S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3S技术日趋完善,很多功能实现完美融合,这为环境信息的采集与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2.1.1 GPS技术的应用

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缩写,该技术可实现精准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同时,因为卫星数量较多,GPS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天候24 h不间断定位。GPS定位精度高和应用范围广的优势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超高的定位精度能够使不同区域内环境信息的收集准确性获得显著提升,从而为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构建中,GPS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促使环境信息从静态监测向动态监测过渡。

2.1.2 GIS技术的应用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GIS的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理信息管理。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应用GIS技术,能够按照信息的具体类别以及相应的区域范围,对地理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实现对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噪声污染的源头管理。

(2)查询污染信息。数据库系统引入污染源软件,能使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具备空间信息管理、处理以及展示的能力。除了能够对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该系统还能实时查询污染源信息,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支撑。

(3)资料分析。依据从现场监测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可对区域内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区域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应用GIS技术后,系统可以自行完成两个或多个空间的数据比较,可为生态环境优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1.3 RS技术的应用

RS是遥感技术的简称,这是一种能够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前提下完成远距离感知的探测技术。RS技术可对水环境、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具有范围广、信息量丰富等特点。环境保护信息系统通过应用RS技术,可对城市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借助航空遥感监测资料中的大气污染源分布图,结合地物光谱特性,经计算机处理后,能够对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颗粒大小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监测,从而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2 在线监测技术的运用

在环境保护中,水环境质量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提高区域水质监测水平,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构建中,人们可以引入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建立水质在线监测子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水质进行自动化监测,发现污染后,系统会发出报警提示,从而避免水污染问题进一步扩大,这对于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水质在线监测作为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可对相关水质信息进行查询和共享,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此外,在线监测技术在环保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入,能够减少相关工作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

2.3 专家系统的应用

专家系统简称ES,这是一个高级的计算机智能程序,该程序集成了相关领域内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可以解决领域中的有关问题。ES是AI(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ES与3S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巨大帮助。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构建中,人们可以借助专家知识综合分析环境信息,按照分析结果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例如,根据某城市3天内的大气数据分析结果,人们可以判断出该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找出引起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3.1 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保证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3.1.1 信息保护

为了保障环境信息安全,人们必须优化信息访问控制方式,通过引入访问权限,避免非授权访问的情况发生。例如,针对等级较高的环境信息,系统可以对访问人员的等级进行限制,其必须拥有权限才能访问此类信息。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重视访问者的身份验证工作,对访问者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确认身份真实、可靠后,方可准许其访问相关信息。设置访问权限后,如果出现非法访问情况,系统便会自动发出报警,提示管理人员有非法入侵,使环境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保障信息安全。

3.1.2 网络隔离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传输,使得信息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网络隔离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环境信息安全。网络隔离是指利用一些技术措施,将系统数据库与外网分隔开,比较常见的有防火墙隔离技术,所有在系统信任名单之外的访问均会被防火墙隔离在外,从而避免非法入侵问题的发生,环境信息的安全性大幅度提升。

3.1.3 病毒防范

病毒是与计算机相伴生的事物,其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系统感染病毒,可能会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还会造成系统瘫痪。因此,环境信息化建设期间必须做好病毒防范工作。相关人员应当在环保信息系统中加装正版的防毒杀毒软件,对病毒库进行定期更新,做好病毒查杀工作,发现病毒后,应当及时进行清理,为环境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3.2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因素。为此,环保部门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环境信息化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从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为信息化建设服务。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应对各种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为人才制定发展规划,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使其能够积极地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

4 结论

在环境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环保部门可对信息技术中的3S技术、在线监测技术、专家系统等进行合理运用,为环境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使环境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人们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环境保护监测
环境保护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