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循环发展成效及其经验

2019-01-23马翠玲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甘肃甘肃省绿色

马翠玲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10)

循环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现正值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笔者最感欣慰的便是甘肃省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在循环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尤其是部分指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文中就成效、经验及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分别作以论述。

1 甘肃省循环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获批以来,甘肃省至今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有利于推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的以循环发展模式为核心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紧扣一个转变,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转变。还紧扣了一套体系,即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由此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循环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为我国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典范。

1.1 甘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排名全国第一

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型省份,探索出的循环发展之路成效好的标志性数据是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能耗是《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标中排在资源消耗指标中的首位指标。2017年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201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指标数据显示,甘肃省以9.42%的好成绩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甘肃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04 t标煤/万元,与2010年相比较,下降了29.18%。

1.2 甘肃绿色发展指标年度评价结果在西北区域排位第一

我国在发布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这两个体系虽然在侧重点和评价方法方面有所不同,但是终极目标还是一样的,相比较而言,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新时代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也是“风向标”,是至今为止衡量生态文明建设层级效力最高的评价指标与考核方式。2017年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第一份《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基于55项客观指标合计占50%的比重统计出来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显示,甘肃省排在第16位,该成绩既好于贵州省(第17位)、陕西省(第23位),也好于河北省(第20位),在西北区域排位第一。另外1项进行单独评价与分析的主观指标公众满意程度数据显示,甘肃省排在第11位,该成绩既好于陕西省(第18位),也好于河北省(第31位),该指标是反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是阅卷人的真实反映。其中,甘肃金徽集团开展的绿色矿山实践,甘肃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实践,是甘肃省工业和服务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1.3 甘肃农膜回收率提前4年达到国家目标

党中央出台的首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文件之《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17]56号)要求,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甘肃省农膜回收率达到80.1%,提前4年达标。2017年10月17日,全国农膜回收行动推进会在兰州市召开,会上,甘肃省的广河、合水、临泽等3县入选全国开展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县,占全国试点县的比重达75%。目前,各试点县正在探索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农民由买产品转为买服务的“两转”实践。2018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新的目标绿色和谐:人与自然》为题目,对甘肃省农膜回收利用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宣传。截至目前,甘肃省已经总结出了“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技术支撑保障、法规引领规范”的成功经验,基本形成了“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4 甘肃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前5年达到国家目标

2018年6月27日印发的《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达到80%。对于该目标,甘肃省早在2016年时就已经达到83.6%了,既高于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水平。依据《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析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水平是77.4%,甘肃省受监测的12个城市中(除临夏州和甘南州),有11个城市在82.5%以上,其中,位居100名以内的城市有6个,位居100~200名的有5个,陇南市以92.4%的好成绩位居全国第50名,在全省12个城市中排位第一;兰州市虽然靠后,但分别比北京市、西安市高出1.7和14.5个百分点。2018年9月,兰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8天,达标率为93.3%,远高于邻居省会西安市。西安市和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市以及杨凌示范区等地于2018年被列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区域范围,而甘肃省无一区域被列入。

2 甘肃省循环发展的主要经验

甘肃之所以取得上述4方面的成就,笔者以为,应当归结于甘肃省持续开展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三期工作,即《规划》实施期(2009—2015年)、示范推广和巩固提高期(2016年)、再转再升期(2017—2020年)。

《规划》实施期间(2009—2015年),甘肃省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以年均600亿元以上的额度,以40%的贡献率(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培育出了110家循环经济示范型企业,累计组织实施了总投资5 036亿元的4 178个循环经济项目。主要是开展了“一区、七体系、七基地、十六条循环链以及三十五个园区的循环化改造”等工作,其中“一区”是指把甘肃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七体系”包括绿色教育培训体系,绿色法规政策体系,绿色科技支撑体系,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循环型社会体系,绿色行政体系,以此全方位、宽领域地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七基地”是指“兰白”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为主的循环经济基地,“平庆”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基地,“金昌”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的循环经济基地,“酒嘉”以清洁能源和冶金新材料为主的循环经济基地,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张武定”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基地,“甘临陇”以林业、草业和中药材等为主的循环经济基地;“十六条循环链”是指有色与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煤电化工产业链、再制造产业链、生态农业产业链、中藏药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等;“三十五个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是指对全省3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为绿色经济开发区。在这期间,甘肃省还被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省、大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基地试点省,这是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甘肃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超越《规划》预期目标,进入到了政策叠加的新机遇新平台新阶段。

示范推广和巩固提高期间(2016年),甘肃一方面顺利通过了国家层面对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为此还刊登了题为《甘肃深入推进巩固提升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宣传稿件,从9个方面向全国宣传推广建设成效,即以《规划》后评估为依托,巩固提升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建设成效,征集梳理“十三五”期间总投资3 550亿元的重点循环经济项目145项,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载体,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注入循环经济发展新活力,以强化创新驱动为支撑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完善政策体系为切入点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以此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以《关于深入推进巩固提高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甘办发[2016]53号)、《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6]128号)为标志,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再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上新台阶。

再转再升期间(2017—2020年)的标志性工作,既有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这为提升甘肃绿色发展水平上新台阶开辟了新机遇,也为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新格局开辟了新天地。也有省级层面《关于贯彻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甘肃省片区实施方案》、《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这标志着甘肃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从循环经济向生态经济推进,亟需面临着生态强省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

3 甘肃省下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选择的阶段性模式,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二者目标都是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实现“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区别在于绿色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层级效力最高的评价指标与考核方式,将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内涵上是包括循环发展的,也就是说,绿色发展是大概念,循环发展是小概念。循环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利用方式,侧重于反映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衡量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均是在2016年12月份发布的,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2017年版)》和《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下一步,甘肃省围绕两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任务,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

3.1 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均要落实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上来

发展是什么?如何发展?这两个相互关连的重大问题,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核心内容。发展对于甘肃省的重要性在于,是解决全省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下一步,甘肃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一方面要尽快适应于发展从第一要义向第一要务的转换,用实干兴邦,用奋斗,构建幸福美好新甘肃。另方面,关于如何发展的方法论,既要坚持用五大发展新理念破解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相统一,综合统筹运用加减乘除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力争在绿色新时代,开辟出循环发展新局面。

3.2 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均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总目标

这是从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相互联系提出来的发展思路。下一步,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大生态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的PPP模式;三是通过绿色城镇化,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区域建设;四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镇活动的创建;五是尽快将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3.3 用制度建设持续提升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质量

新时代新在用制度建设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甘肃省要注重加强五项制度建设,即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让生产者尽到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通过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推动种养业有机结合、融合发展;通过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通过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实行政府优先采购、贷款贴息等政策;通过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推动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衔接,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质量。

猜你喜欢

甘肃甘肃省绿色
绿色低碳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