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而今迈步从头越静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9-01-22王叶庆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年1期
关键词:静安静安区服务业

时间:2018年7月6日

[口述前记]王叶庆,1962年3月生。曾任原闸北区经济党工委书记、芷江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大宁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现任静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长期在发展改革系统一线工作,亲历了闸北创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静安第二轮试点创建的全过程,目前正参与牵头全区各部门全面推进静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7年以来,静安区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把“双试联动”作为统领全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抓手,在推进产业体制机制突破、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等领域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回顾静安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撤二建一”之前。2010年8月,原闸北区成功获批首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作为上海市唯一获批的试点城区,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经济发展水平走出低谷,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支撑,原来的老工业区已然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闸北区、静安区建制,成立新的静安区。“撤二建一”后的静安服务业占比已高达94%。这为服务业综合改革开辟了更广阔的“试验田”。2016年底,新静安再次成功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时任区委书记的安路生在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上要求:“改革就是大胆闯、大胆试,着眼于服务业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时任区长陆晓栋表示:“静安区作为上海唯一的试点区,做好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事关静安的荣誉,更代表上海的水平。”

把握契机发扬优势两夺金字招牌

对于当时的原闸北区而言,“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是全区推进改革的“金字招牌”,又是其突破体制机制桎梏,啃政府自身改革这块“硬骨头”的利器。同时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这个试点项目而言,原闸北区的工作又意味着依靠试点来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开拓思维,从而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每一轮的试点竞选都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试点方案从制定、提交,再到审批,历经了重重竞争与层层审批。原闸北和新静安为什么会分别两轮都能够入选?我认为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原闸北区和新静安区的区委区政府,对发展本区域服务经济的工作,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当中,怎样进一步转变区域当中经济的转型提升,都非常看重。在第一轮竞选中,原闸北区紧紧抓住老工业区的转型,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示范区域”。我们的改革方案在经过上海市专家和领导的认可后,提交到北京,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专家进行再次审核,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方案有它的现实意义,也紧密结合了这个区域的实际。因为特大型城市中老工业基地的转型,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在国内是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路径的。现在,原闸北就要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如果能够走出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那么就可以为国内其他区域提供借鉴甚至是复制推广。通过“十二五”的试点,我们积累了许多机制体制创新和突破的经验,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开展的第二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原闸北先试先行的先发优势和新静安的建制革新为基础,新静安再次争做先行者,拿下这面“金字招牌”。

新静安能拿到第二轮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其一,“撤二建一”后,静安的优势更加明显。原闸北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五年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创造了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原闸北的一些工作在全国服务业综改会议上和总结上,被作为一种经验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的司长和副司长到上海来检查指导工作,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认可和赞赏。其二,强强联合,新静安已拥有雄厚的服务业基础。五年的综合改革之后,原闸北服务业从原有的占比81%左右,到合并两区的时候达到了92%。而原静安的服务业本来已占比98%。新静安的服务业在合并之初大概占比94%到95%之间。

如果说“十二五”期间,原闸北作为上海唯一获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区域,是以老工业基地转型为主要的探索方向的,“撤二建一”之后,原两区的资源、禀赋基本符合,并且依靠原静安高端服务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发展的后劲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对标国际彰显特色再攀改革高峰

谈到新静安国家服务业综改的相关措施,就必须具体谈到静安区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基础:一是综合实力雄厚,国际化、外向化程度较高。二是服务业高端业态集聚,重点行业特色鲜明。三是服务业功能布局多样,梯度分布合理。其中南京西路地区高端商业商务集聚,楼宇经济发达,高端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四是服务业创新载体丰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环境基础为静安打造全国创新创业高地提供关键优势。五是服务业改革基础较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原闸北所提供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举措,两區长期探索形成的服务业综合改革基础、创新机制和特色做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8年4月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静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在这个《若干意见》基础上,静安区委、区政府制定颁发静安区落实《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及《2018年静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及任务清单》。这里面出台了我区的一些重要举措:

第一,聚焦国际静安,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型的高端服务业体系。我们的定位就是国际静安。构建开放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平台。从“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区五大产业作为切入点,来增强服务经济的集聚度和我们的竞争力。按照区委的要求,一定要跳出静安,站在上海的全局角度看静安。走出国门,站在国际视野上打造国际静安,聚焦全球竞争力。

第二,争取先行先试,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瓶颈。区委、区政府所提出的“双试联动”,就是自贸区经验的不断推广和复制。自贸区的成果与我们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结合在一起,将形成无法估量的改革红利。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营造对标国际的投资营商环境。包括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营造公平高效的投资营商环境,释放服务业创新发展活力,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系统体制改革等举措。

第四,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发展服务业的生态环境。结合新静安产业发展的优势平台和双创服务,集聚各方服务的一个资源要素,为整个完善服务业发展链提供支持。

第五,彰显区域的特色,大力建设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服务业发展高地。推进南京西路地区高端商务商业集聚,推进苏州河两岸协调发展,加强中环两翼规划统筹,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在整个服务业综改过程当中,我们也自然地面临一些问题与瓶颈:第一,是政府产业管理当中简政放权的问题,这一直是我们致力解决的问题。第二,我们始终强调淡化前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但是淡化审批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当中的衔接问题怎么做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工业到后工业再到知识产权领域的今天,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在动态发展,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凸显的问题。第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第四,就是产业发展当中面临的资源要素瓶颈。举几个例子,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对于加强人口的服务和管控有一个目标,到2020年要控制在2400万左右。特大型城市不意味着无序发展,但围绕着这样的服务和管控,我们需要细分市场,细化诸如学历、年限等落户标准,而产业发展中的资源要素不均衡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端人才的引进。再比如说,企业融资的渠道。各类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发展环境依然不平衡,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再看现在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乎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没有诚信不成方圆。全上海的诚信体系建设不是依靠静安区的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必须凝聚更多领域、更多人才、更多决心致力于诚信体系的建设。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各类都市型园区参差不齐,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和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出入等,都是摆在眼前的切实问题和亟待突破的瓶颈。

机制保障内引外延不断打造亮点

静安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拥有一支短小精悍的核心队伍,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各部门全力推进。每一轮试点都是区长作为领导小组的组长,分管副区长作为副组长,然后各个主要职能部门成为主力。这个机制强有力地提供了主要领导的支持和牵头作用,由此大大加快了整个综合改革的进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形成良好的例会制度。这个例会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服务业综改试点的许多问题和工作,不是一家单位能解决和做成的。在上下都需要协调的情况下,例会制度的作用就显得分外重要。这个例会制度现在依然以其高效的运作,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二,坚持内引外延的导向机制。现在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把“双试联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项任务,它被作为了每年区委、区政府督办单上的头条,我们强调问题项目化、责任化,这是内引。外延是什么?就是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对静安的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产业市场主管部门到上海的视察重点,就是我们试点工作的进展。

第三,充分依靠市政府的政策支持。2014年,市政府出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若干意见》,支持原闸北的服务业综合改革。2017年,我们在试点政策诉求研究的基础上,延续2014版市《若干意见》的使用内容,并根据新一轮试点工作要求进行深化补充,起草形成市政府出台支持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试点工作中也产生许多亮点,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典型案例。其一是关于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的。2010年,我们拿到服务业改革试点这个金字招牌之后,11月,我们到北京去,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提诉求,推进相关项目。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刚刚起步时曾经饱受质疑,但是我们在压力之下坚持将它做大做强。从2010年开始,当时还是原闸北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外资控股就达到了70%。也正是因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这个牌子,所以上海市的人才协会聚焦其中,在参与标准制定中,我们这个园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标准的制定就像游戏规则制定一样,一旦拥有这个标准的制定权力,就站在游戏道德的制高点,拥有了话语权。要做标准化,就必须出资强化培训流程,就像是ISO9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一样。所以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经过这五年,税收从第一年的大约是1.7亿元,到2017年的13亿元出头,大概增长了七点几倍,年均增幅达到34%。

其二是我们的检测认证行业。通过调研发现,检测认证是个朝阳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开放度不高,但却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我们当时经过研究发掘,争取到国家质检总局在我区设立全国首家检测认证公共服务示范区的资质。这个示范区不仅是只给一块牌子,而是以这块牌子借势发力的。在整个上海面向第三方机构不断扩大开放的改革当中,这个行业集聚了例如德国莱茵检测、南德、凯德这些全球五百强企业。

其三是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的引进,这是一个典型。安路生书记为此专门赴美国拜访星巴克的相关负责人,商谈引进事宜。但是引进之后却遭遇与我们有关政策规定不适应等水土不服的情况,我们就争取条条细化,逐项解决。陆晓栋书记等接待了星巴克全球总裁和项目团队,推荐南京西路商圈,为日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市场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上海第一个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的审查细则。这个细则一出台,就完善了加工、出售、制作和全过程的流程。从而为全上海,甚至全国的由点及面的推广复制提供良好的素材。静安的星巴克烘焙店是西雅图之外的全球第一家,而且是最大的一家。因此从总部和亚太地区调集了一批专业人才。当时上海的高精尖人才引进政策尚未细化到烘焙技术服务人才,最后我们通过外国专家服务局渠道才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静安创新园区平台的打造。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一种典范,最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市北高新园区。市北高新园区原来是一个老工业基地。20多年来,经历了从老工业到高新区的飞跃,从二产到二点五产到三产的结构转型优化。数据表明,市北高新园区的各类经济指标在中小型产业园区评价中年年得上海第一。其投入与产出,其环境与功能,到今天的新静安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服务业综改当中抓住一个平台效应来集聚辐射提升的典型案例。

新静安的服务业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成效明显。总体来看,全区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能级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体制机制瓶颈进一步突破,“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发展的支撑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2017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603.71亿元,同比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1%;服务业实现税收总收入654.5亿元,同比增长7.3%,占全区全部税收的95.5%。全区已经形成了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总体规模持续增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新静安的必然选择,展望2020年,静安区将基本建成国际性、知识性、创新性、融合性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改革事业也将不断攀上新高峰,涌现新高潮!

责任编辑:赵菲

猜你喜欢

静安静安区服务业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深海漫过赤地雪
曹静安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漫画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
闸静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
水不再过敏!这一程苦恋衡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