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渊源探析

2019-01-21陈红斌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马克思主义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在其整个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专业化、独立化以及高效率化要求不断地提升。当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反过来对其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文章主要梳理了西方古代思想家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相关著作中的社会分工思想,以便深刻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及深刻内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分工 理论来源

作者简介:陈红斌,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107

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对其进行论述,但分工理论几乎贯穿于其整个著作过程中。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从提出到逐步走向成熟。在其《哲学的贫困》、《1857-1859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阐释社会分工理论,不断走向深刻以及完备,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古代思想家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分工都有着比较深刻探讨以及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古代思想家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相关的社会分工思想,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的渊源以及内涵。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社会分工不断地细化,对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各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西方古代思想家的社会分工思想

色诺芬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经济论》以及《居鲁士的教育》论文中,其在《居鲁士的教育》一文中,色诺芬明确谈到了社会分工的问题。他说:“在小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一个从事这么多种工作的人,是绝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好的。但在大城市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许多买者,只从事一种手艺就足以维持生活。有时甚至不必从事整个手艺,一个人做男鞋,另一个人做女鞋。有时,一个人只靠缝皮鞋为生,另一个人靠切皮鞋的皮为生;有的人只裁衣,有的人只缝纫。从事最简单工作的人,无疑能最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这是必然的。”色诺芬认为人的天赋以及精力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一下精通一切技能,因此,社会的劳动分工是必要的。通过其劳动分工,人们可以从事其擅长以及具有天赋的职业,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于此同时,能够提高其整个行业的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柏拉图关于社会分工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理想国》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起源问题。柏拉图把社会分工归源于人的多样化需求。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依赖,城邦和社会分工也就由此产生了。柏拉图从个人满足自身需求以及需要的角度出发去阐释社会内部的分工的必要性,通过其现象来把握背后的本质,从人性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分工的必要性。

二是关于社会分工的内涵和作用的问题。柏拉图认为,社会分工实质上就是劳动的专业化,也就是由固定的人来从事固定的工作。这种劳动专业化的生产模式达到了简化劳动的效果,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这也使得产品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通过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社会也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社会分工思想

威廉·佩蒂在其著作《赋税论》中对其社会分工进行概述,对其社会分工的内涵进行系统的阐释。威廉·佩蒂进到:“我的回答是,这些职业应该是公共开支第六项内容所涉及的那些职业,包括:所以公路的加宽、加固和养护,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旅行的烦恼和车马的费用;疏浚河道,使河流通航;在合适的地方植树造林,以供砍伐、观赏和水果种植;修建桥梁、河堤;开采金矿、石矿、煤矿;冶炼钢铁,等等”。 佩蒂把不同的贫民分为不同的固定职业,并且由专门的人员从事专门的职业来供养从事这些产业的人们。佩蒂在其公共开支增加和加重的原因章节讲到,为了使无依靠以及没有劳动力的人都能得到赡养,通过给贫苦人们寻找固定的职业,使其职业固定位为“公路的加宽、加固和养护”、“疏浚河道”、“修建桥梁、河堤”、“开采金矿、石矿、煤矿”、“冶炼钢铁”等等,然后设定专门从事供养这些产业的人从事相关的职业,其中一百人生产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以及衣服,兩百人生产其货币或以实物相交换的产品,四百人从事服务业,两百人从事行政官员、牧师、法官等职业。佩蒂通过把各行各业进行分配固定,从业人员各司其职,实现社会职能的分工,保证其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其国家职能的实现。

魁奈在其著作《经济表》中把整个的社会阶级分为生产阶级以及不生产阶级两大类,其中不生产阶级主要是从事手工业制品、商业以及与外国之间的服务业,而其生产阶级主要是从事农业、牧业以及渔业等实体性的原料的生产产业。魁奈在其《经济表》指出:“生产的支出是用于农业、草地、牧场、森林、矿山、渔业等等的支出,以便是谷物、饮料、木材、家畜、手工业制品原料等财富得以永存。不生产性支出是用于手工业制品、住宅、衣服、利息、仆人、商业费用和外国产品等方面的支出。” 通过其社会财富的支出项目,我们可以深入的看到社会的分工,社会各行各业的存在以及之间的相互交换。在其整个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生产经济与不生产阶级之间的交换,促进整个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其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马克思对魁奈《经济表》的评价过程中总结说:“同时,把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收入之间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对最终消费的关系都包含到整个再生产过程中,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流通包括到资本的流通中;把生产劳动的两大部门-原料生产和工业-之间的流通表现为整个再生产过程的要素,而且把着一切总结在一张表上。” 魁奈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其生产者分为生产阶级以及不生阶级两大类,相应的对其社会职业进行划分,形成其术业有专攻,不同职业以及生产阶级之间进行相应的交换、流通,在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其整个社会的分工以及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就对其社会分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分工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关键,正是由于社会分工使得劳动生产力获得极大改进。

第一,社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其社会生产力的原因;其在其论分工章节中,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深刻的论述了社会分工导致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其分工能够增加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减少不同的工作间所耗费的时间,能够工人发挥智慧促进其机器的发明以及使用,从而大大缩短了单位时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极大提高其社会生产力。

第二,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产生社会分工的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在其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要通过其契约、交易以及购买等形式,用自己劳动产品中剩余部分去交换他人劳动产品剩余的部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由于其社会的分工,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不同人的天赋才能差异最终在不同的职业中得以体现,不同职业人们之间的交换,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此同时,不同的社会分工使得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社会工作产生差异,拓宽人们的社会职业以及岗位的选择。

第三,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认为由于交换的倾向而引起社会的分工,因此,社会分工的范围必然受其交换能力的限制,受其市场的范围的限制。斯密通过大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案列证实了市场的范围对其社会分工的限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侠的限制。市场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市场的范围影响严重影响其社会分工的范围以及分工的细化程度。亚当.斯密对社会分工理论进行详细的探讨,通过实例以及相关的案例论述,说明社会分工能够提高其社会生产效率,促进其社会职业的细化;与此同时,论述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社会分工发展过程中所受的限制,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的分工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梳理西方古代思想家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社会分工思想的论述,可以发现其探讨的主要议题集中在社会分工的具体内涵,产生社会分工的原因以及社会分工带来的影响。社会分工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将其人类社会分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社会的大分工、农业社会的大分工以及工业社会的大分工。每一次社会的大分工都是新型产业的从传统产业中的分离,都是社会大生产的精细化以及专业化的过程。当前处于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新型产业层出不穷,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处理好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与社会各阶层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促进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当前社会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讲到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是依据其人们的本性需求进行社会分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为其谋生的手段参与固定的社会职业。我们所不容忽视的是社会分工的作用,不断提升其社会生产力,实现其社会相关领域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精确化,最终不断推进历史向前发展,时代向前进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其中,社会生产力起着绝对的作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其社会分工密不可分,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杠杆之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其社会分工印有当下时代的烙印,社会分工影响着当下社会职业的划分以及生产力水平状况。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必要性,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以及现实的意义。

注释:

[英]威廉·佩蒂.赋税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法]弗朗索瓦·魁奈.经济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柏拉图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论医师组织协助义务框架中的客观归责与信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