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史·循吏传》考误五则

2019-01-21

图书馆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弘治青田明史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9)

循吏是中国古代官员中的特征群体。《明史·循吏传》的修纂历经了万斯同初稿、王鸿绪二稿和张廷玉定稿,始告完成。由张廷玉担任主纂修官的定稿《明史》,载录了123位明代循吏。其载录的人数之多,文本内容之丰富,为二十四史之最。通过分析本传,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明代循吏的群体特征和为官理念;探析文本背后的明代政治文化;同时探寻清代史官的循吏观念。然而该传由于编撰者的疏忽和当时条件限制等因素,存在部分舛误和表述不当。学界对此曾做了一定的考误,但仍难免有遗漏之处(1)相关研究成果,分见[清]张廷玉《明史》卷169《循吏》,1974年点校本校勘记,第7218-7219页;黄云眉《明史考证》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2-2288页;《〈明史·循吏传〉笺正》,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笔者不揣浅陋,试考证新发现的5处讹误如下。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本文以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为底本,引文后括号内数字为原文在该书中之页码。

1 谢子襄

谢子襄,名衮,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中,由荐举授青田知县。(7193页)

按:此沿自万斯同《明史》卷389《循吏上》[1]195②和王鸿绪《明史稿》卷281《循吏》[1]138,其中,“建文中”,误。

据《明太宗实录》卷271载:“永乐二十二年夏五月丙申,谢子襄……始以才荐授浙江青田县知县……历官三十年,不以家累随,至是卒。”[3]2455万本《明史》卷389《循吏上》载“子襄性廉谨。历官三十年,不以家累自随,称一时良牧,以二十二年五月卒。”[1]195张本《明史》也载有同样内容。由上可知谢子襄卒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且谢子襄第一任官职即是青田知县。若以卒年为据,反推历官三十年,其荐举授青田知县,疑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与建文不合。另,《明一统志》卷44《名宦》云“谢子襄,洪武末,知青田县”。[4]嘉靖《江西通志》卷23载“谢子襄,新淦人。洪武中荐为青田令”。[5]《本朝分省人物考》也载有谢子襄在洪武末担任青田知县的史实(2)[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62《临江府》,《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711页。。由上,可知谢子襄确实是洪武年间由荐举任官。

2 贝秉彝

贝秉彝,名恒,以字行,上虞人……帝将召之,东阿耆老百余人诣阙自言,愿留贝令,帝许之。九载考满入都,诏进一阶,仍还东阿。(7194页)

按,此沿自王鸿绪《明史稿》[2]138,其中,“诏进一阶”误。万斯同《明史·循吏上》对此则云:“耆老复诣阙乞留,诏进二秩,仍还治东阿民”。[1]198据《明太宗实录》卷259载:“永乐二十一年夏五月癸卯,升东阿知县贝秉彝秩二级,复其任。秉彝,上虞人。举进士……特升秩二级,食正六品俸,俾还治东阿。”[3]2381《东里文集》卷19《东阿知县贝君墓志铭》云:“九载,考绩上京师,时仁庙监国,知其在东阿得民心,特升秩正六品,俾复任”。[6]284《明史》卷75《职官四》载,“吴元年定县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已,并为正七品。”[7],即在明代,几乎所有的知县均是正七品。以上可知,贝秉彝原为正七品东阿知县,现在擢升为正六品,仍为东阿知县。确是万本《明史》中记载的“诏进二秩”。

3 万观

万观,字经训,南昌人。弱冠成永乐十九年进士。(7194页)

按,此沿自王鸿绪《明史稿》卷27《循吏》[2]138,其中“弱冠”误。据《明英宗实录》卷197载:“景泰元年冬十月辛未朔,山东左布政使万观卒”[8]。《国朝献征录》卷95《山东一》中《山东布政使万公观墓志铭》载“遂卒,无一语及私。景泰元年十月也,享年六十四”[9]。《本朝分省人物考》亦载:“景泰元年十月卒,年六十四”。[10]以上可知万观卒于景泰元年(1450),享年六十四。那么根据其寿数推断,万观应生于洪武二十年(1387)。《明永乐十九年进士题名碑录》中“赐进士出身第二甲四十九名”条载“万观,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11]由此可知,万观于永乐十九年(1421)登进士第,那么根据年龄推算,万观及进士第的时间应为35岁,而弱冠通常指不及20岁的男子。故《传》文所言不确。

4 张宗琏

张宗琏……仁宗即位,擢左中允。会诏朝臣举所知,礼部郎中况钟以宗琏名上。帝问少傅杨士奇:“人皆举外吏,钟举京官,何也?”对曰:“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帝喜,曰:“钟能知宗琏,亦贤矣。”由是知钟,而擢宗琏南京大理丞。(7201页)

按:此沿自王鸿绪《明史稿》卷27[2]141,言明仁宗擢张宗琏为南京大理寺丞,不确。仁宗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即位,洪熙元年五月去世,同年六月,宣宗即位。据《明宣宗实录》卷9载:“洪熙元年九月己未,升左春坊左中允张宗琏为大理寺丞”[12];《东里文集》卷17《常州府同知张重器墓碣铭》亦载:“仁宗皇帝临御简朝臣贤者,为东宫官,擢左春坊左中允。上嗣位,升大理寺丞”[6]251,引文中“上嗣位”即指宣宗即位。以上可证,张宗琏升任大理寺丞是在宣宗时而不是在仁宗时。 ④《本朝分省人物考》卷12《陈钢》,第265页。

⑤[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89《长沙通判陈公钢传》,《明代传记丛刊》第113册,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影印版,第443页。

5 陈钢

陈钢,字坚远,应天人。……弘治元年丁母忧归。卒,黔阳、长沙并祠祀之。(7210页)

按:此原文沿袭自王鸿绪《明史稿》,与万本《明史》所载略有差异。万本云:“弘治九年,以母丧归,寻病卒。”[1]215据《长沙通判陈公传》载:“弘治丙辰,奔继母丧归,得疾卒。”[13]《本朝分省人物考》④与《国朝献征录》⑤亦作“弘治丙辰”。弘治丙辰实乃弘治九年(1496),因此原文中“弘治元年”误,当为“弘治九年”。此处讹误是万本《明史》正,而王稿改错,张稿又承袭。

猜你喜欢

弘治青田明史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
浙江青田:大山里的“小欧洲”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青田有个李秋香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好制度不敌廉耻之心
刘伯温的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