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2019-01-20山东省德州市第五中学郑艳芹

天津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音叉创设物理

■山东省德州市第五中学 郑艳芹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有目的、多角度地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紧扣课堂教学中心,选择合理方法,适时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勤于动脑,肯于钻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几点做法。

一、巧设导入情境,点燃求知火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从进入课堂的一瞬间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讲《重力》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日从东方升,月是十五圆;春天树吐芽,秋日叶飘零。我们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但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你知道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吗?”简单的提问,将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变得“深奥复杂”,学生有进行研究的欲望,自然有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在讲授《光的色散》时,教师说:“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一座美丽的七彩桥,这就是彩虹。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你仔细观察过彩虹吗?”这样的导入情境,学生情绪饱满,从而能够点燃“星星”之火。

二、故弄“悬”虚,诱发探讨热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科学探究始于“问”,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障碍,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产生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浮力》时,让学生思考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讲“重力”和“万有引力”时,请学生设想地球的引力突然消失,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地球不是有引力,而是有斥力,世界又将是什么样子?这样“悬”乎的问题,学生有强烈的讨论欲望,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课堂效果应该比教师一板一眼的讲授要好得多。

三、操作演示实验,营造探究氛围

物理实验直观而形象、生动而有趣、新颖而惊险。对于喜欢新事物的新一代中学生来说,它们就是一块磁,吸引着学生这些尚需锻造的“铁”。例如,在教学《压强》时,教师可以表演人压钉板的杂技,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提问学生“人压钉板为什么没有被钉子弄穿皮肤”,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拿出“看家本领”,给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寻求答案。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块木板(其中一块木板上钉有五六枚铁钉,另一块木板上钉有许多密密麻麻长短一样的铁钉),分别将装满水的两个食品袋放在两块木板的钉子上,让学生观察实验情况。结果学生会发现,有多铁钉的食品袋没被扎破,钉有五六枚铁钉的食品袋反而被扎破了,水汩汩地流了出来。这个演示实验直观、有趣,很有说服力,最大程度地刺激了学生感官,增强他们对事理的认识。在专心观察之后,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为探究和掌握教材内容营造了浓厚氛围。

又如,在演示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的实验时,我把一个乒乓球吊在一条细丝线上,先轻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微弱的声音,这时,请学生用手接触乒乓球,他们会感觉到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比较小。再次用力打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强烈的声音,再让音叉接触乒乓球,球被音叉弹起的幅度比较大。这个实验简单,效果明显,很好地说明了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的知识。通过演示实验,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获取了相应的知识,一举多得。

四、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灌注浓郁现代气息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加快多种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争取做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全面整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障碍。教学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中学生接触不多的知识,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再现出来。例如,在《运动的快慢》教学中,为让学生体验“快与慢”,可向学生展示“龟兔赛跑”的动画视频。动画直观生动,饶有趣味。在欢乐的体验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为学习物理需要有意识地观察,从而领会到“快与慢”跟路程、时间是相互关联的。在本课时中,还可引入刘翔的起跑速度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等各类体现速度及运动类型的信息,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物理教学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理念。

又如,在《光的传播颜色》课例中,课前教师播放舒缓婉转的音乐,并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图,让学生沉浸音乐,投入欣赏美景。然后请学生谈谈观后感,教师作简单小结:正因为有了这些五彩斑斓的光,我们的城市才更美丽迷人。最后,顺势引入有关光的知识学习。在研究日食、月食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一种表现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日食月食的成因动画视频,增强亲身体验和个体感悟。

再如,在教学《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中,观看短片《雷电》,可以了解雷电的实质、危害、防雷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防雷,观看《雷电的好处》,可使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雷电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净化环境、促进天然氮肥的合成、给农田带来充足的雨水等。多媒体技术以它声色兼备、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直观简便的优势,为学生构造了一个形象生动、具有现代气息的物理情境。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广泛地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五、引时事热点,创设社会情境

近年各地中考题都特别关注社会热点,如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等,这是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表现。新时代的教师,要把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发掘事件本身蕴含的物理属性,这样既可以补充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摆脱教学局限于课本、远离生活的现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例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核事业领航人朱光亚,他的事迹值得千万青少年学习。以知识为伍,以物理为乐,以探索为追求,以奉献为目的,适时讲讲他的故事,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能量”。 2012年6月,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入海7000多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蛟龙”号本身就涉及许多物理知识,如压力、浮力、信号传输等,教师若能紧密结合这一时事,一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更有兴趣学物理。另外,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故,教师都可从中找到时事与物理的切点。

六、创设文娱活动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新课标强调“保护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能将文娱艺术恰当地引入物理教学,创设一个个“艺术”情境,必能调节学生情绪,建立新的兴奋点。例如,在教学《快与慢》这样设计:大家都爱玩遥控车,谁玩得更好?今天我们来个大比拼。接着指定学生代表参赛。赛前定好输赢规则,或根据路程远近,或按时间先后,或用时长短,之后开始比赛,由此引出“速度”这个物理概念。这个设计,符合中学生喜爱体验、乐于竞争的心理特点,为后来的深入学习,提供心理基础,体现了物理知识学习的渐进原则。

又如,教学《摩擦力》用小游戏“推选大力士”活跃气氛。事先准备一根一头粗糙一头光滑的硬棒,选派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参加拔河比赛(男生在光滑一头,女生在粗糙一头),看谁力量大。结果女生胜出,教师再组织学生分析原因,由此进入摩擦力的学习。学生直接参与游戏,感知了摩擦力的存在,这个游戏有趣、动“情”、引思、有效。

七、巧述物理史实,体会愉快情境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佳话。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情境创设。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历程、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阿基米德的故事,还有牛顿、爱迪生、伽利略等科学家,他们的故事,让人心生崇敬。从物理史中学习,学生能了解到科学发展的曲折,体会到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品质,能激发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八、结语

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只要我们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紧扣课堂教学中心,选择合理方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就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音叉创设物理
只因是物理
音叉共鸣现象的教学探析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我不是教物理的
自制音叉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破坏性实验研究
共振音叉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