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非遗”融入高校教育实践中的路径探索为例

2019-01-20任翠香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区域性非遗河北

任翠香

河北省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非遗”融入高校教育实践中的路径探索为例

任翠香

(唐山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在分析河北区域文化遗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地方高校教育实践的策略,希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在大学校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并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的素养。

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不可替代也不可再生。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之一,拥有众多灿烂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河北省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系河北文化传统、弘扬和传承燕赵文化和文明、提升河北的整体形象、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1 河北省区域文化遗产概述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接太行山,北依燕山。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约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曾在现河北境内的涿鹿大战,这场战役进一步融合了各氏族部落,最终由此开创了华夏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域属燕国和赵国,“燕赵文明”由此而生;汉代时河北地域属幽州、冀州;唐代时又称为河北道,宋代时称为河北路,元代时又称为中书省,明清时属直隶省;解放战争时期,河北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1]。

河北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绚丽多彩、丰富独特、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成为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大省。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 046处,拥有长城、清东陵、清西陵、京杭大运河、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7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居全国前列[1]。不仅如此,河北省历史文化名人亦为数众多,如伯夷、叔齐、廉颇、蔺相如、董仲舒、祖冲之、郦道元、扁鹊、刘备、赵云、张飞、李渊、韩愈、柴荣、赵匡胤、郭守敬、关汉卿、张之洞、曹雪芹、李大钊等,均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和精英人士,也是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承载者。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河北丰厚的文化精神,是河北人智慧的结晶、创造的沉淀,更是河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

2 “非遗”文化进高校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2月,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3],从法律上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使用进行了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记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技艺、科学等内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彰显了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

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传承基地。把传承基地设在高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又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开拓文化视野。《通知》中也明确了高校应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戏剧戏曲、舞蹈、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通知》既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方向参考,也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撑[4]。

高校是区域文化中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和教育的重要阵营,既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引领者,肩负着向广大学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高校应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实践中,以优秀的文化感染和鼓舞青年学子,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更有利于传统文化遗产在校园内的保护和继承,继而带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整体提升。同时,高校还应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应得到大学生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普及“非遗”知识,青年学子在接受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同时又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和践行者,同时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约束他们的言行,让学生们努力成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将“非遗”知识融入高校的教育实践中,让“非遗”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中,向青年学子展示“非遗”的魅力,进而去感受、学习、传承“非遗”,这本身就是对其进行弘扬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3 河北“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策略与方法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代勤劳善良的燕赵儿女不仅留存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门类齐全、形态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涉及历史学、民俗学、美术学、传统体育、传统技艺、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地域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反映了燕赵儿女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北梆子、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武强年画、井陉拉花、曲阳石雕、吴桥杂技、沧州武术、蔚县剪纸河北鼓吹乐等。这些凝聚了深厚河北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燕赵文化魅力的展示平台,也是连接世界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桥梁,区域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3.1 构建区域性“非遗”课程体系,加强“非遗”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在课程体系中应考虑设置区域性“非遗”课程。既可开设专门的非遗类课程,也可在相关课程中渗透区域性非遗内容,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呈现。如河北省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绘画、雕塑、剪纸、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有计划地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负责“非遗”课程教师,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应熟悉专业相关的河北省本土“非遗”知识、历史文化。也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艺人等以客座教授的形式到高校开设课程,通过组建社团、设立工作坊、成立研究中心等[5]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3.2 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依托河北省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在高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非遗”社团,继而有组织地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如组织成立民间文学协会、传统手工艺协会、民俗协会、戏迷票友协会等,定期进行汇报演出,既丰富社团成员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也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让更多学生切身领略“非遗”魅力,增强学生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邀请文化遗产专家开设“非遗”文化讲座,进行文化熏陶;可以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在校园内开展文化遗产展示和展览,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弘扬“非遗”文化。

3.3 着重加强传承平台建设

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打造并加强教育传承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校内外非遗文化实践基地。在区域性非遗的原生地建立研习基地,与各类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开展调查、学习等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也可为非遗相关学术研究提供资源支持,同时也增强非遗传承人坚定非遗文化传播的信心。在校内建立相关的非遗工作室,积极开展各种非遗传承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可避免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有效提升非遗传承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学报开设区域非遗文化专栏。应在地方高校学报中开设相关的地域文化栏目,集中科研力量,发挥人才和学术优势,对区域性非遗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研究,并逐步形成系列的研究体系,夯实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理论基础。

三是发挥图书馆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特殊作用。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成为区域性非遗资源中心和保护中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方位的区域保存和记载。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设施条件和服务经验,通过举办非遗展览、主题讲座、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地方传统文化。建立多元化的区域性非遗资料库,不仅是文本资源,还可将区域性非遗的原始资料进行物化后再建库保存,建立区域性非遗特色数字资源库。

[1] 百度百科.河北,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B3%E5%8C%97/65777?fr=aladdin.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81.cn/sydbt/2017- 10/27/content_7802684.htm,2017-10-27/2019-08-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ip. people.com.cn/n1/2019/0704/c136672-31214011.html,2011-02-25/2019-09-01.

[4] 屈菡.让高校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N].中国文化报,2018-07-25(01).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n Hebei Province: A Path Explo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tegrating into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

REN Cui-xiang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By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Hebei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ping that thes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bett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and also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regional culture; campu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G05

A

1009-9115(2019)06-0144-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6.035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HB18-YB061)

2019-05-13

2019-11-04

任翠香(1980-),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猜你喜欢

区域性非遗河北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孙婷婷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第28届汤姆斯杯中日羽毛球男单运动员技术运用区域性对比研究
中国首个区域性商贸物流发展指数在兰州发布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