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2019-01-19王明珠

天津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村落课文语言

王明珠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中心学校,甘肃 天水 741000)

一、导入语要“奇”

导入语的作用是引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活动,其好比是开路先锋,路开得好,后面的行动就顺利,路开得不好,就会出现很多状况,阻碍前进的步伐。导入语虽不是课堂的重要部分,但同样不能忽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为开头导入新课。这样平淡无奇的语言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将在课间疯玩过的学生思绪拉回到课堂。那么,什么样的导入语才能称之为好呢?根据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入语的设计应抓住一个“奇”字。可以是新奇有趣的典故,可以是奇奇怪怪的问题,还可以是奇特奥妙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才能提升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比如,教学《草虫的村落》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村落是指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但是今天,我们不说人的村落,说一下虫子们的“村落”,看看作者在游历草虫的村落时,都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导语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由此可见,新颖的导入语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过渡语要“顺”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分为几个部分,教师的教学在各个部分跳转的时候,如果没有适当的语言连接,直接切换,则会显得生硬、突兀,甚至会使学生们云里雾里,不明所以。要使各个部分之间衔接自然,就要用到过渡语。过渡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总结上文、导入下文,它是串联各教学小节、体现教学内容完整统一必不可少的语言。过渡语最重要的是“顺”,顺则通,通则能使整个课堂更加连贯、和谐。比如,《马莎长大了》中有一个片段,写马莎为了自己快点长大,想出了好多办法: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学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儿……把这一部分与后面“马莎真的长大了”的部分进行衔接时,我采用这样的过渡语:“拥有美妙的歌喉、漂亮的外表,就是上长大了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这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部分,使整堂课连贯起来。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过渡语,不仅能让孩子们领略到语言的和谐、连贯之美,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

三、提示语要“准”

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若教师直接讲出来,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实际上就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最终也会理解、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就不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没有冥思苦想,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提示语。在学生有疑惑或思维不畅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一些提示,通过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打通思路,或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思考。提示语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言,也是教学语言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思维的阀门。细致、巧妙的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如何设计提示语,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呢?最主要的是要“准”。提示语就好似指引人前进的路标,只有标识的方向准确,才能达到目的地,否则就会偏离航线,甚至与目标渐行渐远,那这样的提示也就没有意义了。这里的“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准确理解知识或课文的含义,在这样的基础上,提示才能具有指导意义;二是用语要准确,理解透了,但描述不清楚,这样的提示语设计也是徒劳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点,才是准确的提示语。

四、诠释语要“全”

诠释语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字词的理解,还是段落的解析,都会用到很多诠释性的语言。教师利用这些诠释语,把内容讲清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它是教学的必备品。没有诠释,很难让语文课文深层的含义显现出来。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让他们自己去挖掘,存在一定难度,即便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可能不全面、不深刻。因此,必须由教师的协助和引导,利用诠释语,把该讲的内容讲清楚,这样才算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诠释”的目的是解释、说明,因此,诠释语必须做到“全”。知识的学习是越细致越好,越全面越好,不需要“留白”,因此,全面性是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必须做到的。只有诠释得全,才能让学生理解得全,才不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五、结语要“精”

结语一般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出现,作为总结所用,它可以是对知识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对课堂情况的简要说明。概括性的结语不但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回顾,还能使他们的理解得到强化,增强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比如,在学习完《桃花心木》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语:作者通过种树人没有规律地给桃花心木浇水,却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的事情,联想到人,人和树一样,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自立自强,克服依赖心理,才能学会生存,并逐渐强大。这样的结语,把整节课零零散散讲解的内容归纳出来,让学生获得整体的感悟,同时,它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其实这也是教学的目——启智、育人。

说明性的结语,主要是对整节课状况的回顾和总结,目的在于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劣,便于对其改进。比如,“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特别积极,希望以后继续保持!”“这次课文的预习大家做得不好,里面的好多生字一些学生还不认识,老师都把时间放到生字的教学上了,对课文的分析不够。”这样的结语不是教学的必须环节,却可以矫正学生课堂上的很多小毛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管哪种结语,一定要遵循“精练”的原则。只有精练的语言,才能用最少的话表达出最全面、准确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捕捉到教师传递出的信息。另外,结语都是在课堂的最后出现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有些倦怠,如果教师还长篇大论,他们就很难听进去了,回顾与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六、表扬语要“真”

表扬是教师最常用的激励手段,口头表扬简单、快捷、有效,特别适合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即兴夸赞。对小学生而言,表扬的作用十分明显。夸赞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认可,简简单单的语言,就能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巨大的能量,使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在对学生进行表扬的时候,并不是说出夸赞的话语就行了,还要讲究态度和语气,但最主要的是要“真”,即要真诚和充满真情。教师在对学生表扬的时候,一定要流露出真情,表情、动作、语气要和语言协调一致,要发自内心地对他们认可,不可应付了事,不能嘴上在夸奖,脸上却显出不屑的神情。

七、结语

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它的美学艺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猜你喜欢

村落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