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研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2019-01-19宋凌

天津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教研互联网+专业

宋凌

(甘肃省酒泉市实验小学,甘肃 酒泉 7350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教师运用这个“+”为课堂增值,为教研添色,为成长助力,为教育加劲。的确,“互联网+”中的这个“+”字,不是单一的添加,不是“1+1=2”这样简单叠加,而是“远大于二”。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这个“+”字意味着理念上静悄悄地改变,教育哲学上深度而清晰的重构——教师的学习方式、教研方式、教学方式乃至“行走方式”都将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关键就在于,在这样的“+”的蔓延和冲击下,教师是否重新活出了自己的教育文化,是否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提升了自己,是否与学生的生命产生共鸣?

一、注重一个“深”字:从“粗读”到“沉淀”

“互联网+”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课程、网络的信息已多到“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摆脱“迷人眼”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远离“粗读”,追求有深度的“沉淀”。毋庸置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学习不再是单一、单项、单薄的,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项目化学习、STEA 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场馆式学习……细数当下教师的学习形态:跨学科学习和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确,教师从浅层走向深层,沟通古今,信手拈来,教育“益生菌”渐渐滋生,才能更好地滋养学生、锻造学生、提升学生。

教师学什么?学会分析新时代小学生的心理世界——是否被网络所“毒害”、是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是否缺少“自己走”的能力、魄力与勇气……这样的一代,自有他们本身的鲜活、多样和复杂,当然,更有他们的粗糙、原生态和不确定。而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借助“互联网+”中的这个“+”去重新发现儿童,发现“冰山”下更多隐秘的真相。教师发现后分析得愈深入,愈能找到进入孩子们内心秘境的钥匙,愈能找为孩子们成长奠基的路径和措施。教师学什么?学会用互联网技术去沉淀自己、内化自己、淬炼自己。比如,在高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和高效地锻造学生之间寻找对应点,在融技术化、网络化和人文化一体中寻找“突破点”,制作美篇发布在学校教研微信群、家中微信群和QQ 群,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最新、最有意义的实情;置顶分享有价值、有深度、有意义的美文,和更多人共同在品味、互动、鉴赏中形成合力;制作微课进行教学实践和主题班队会,让孩子们在富有创新的情境历练中思考、体验、成长。当然,在此过程中,“水涨船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同步提高。

二、注重一个“合”字:从“分歧”到“共识”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一个从“分歧”到“共识”的深耕细作式的研讨,而“互联网+”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和自由的舞台。通过“互联网+”让自己和世界产生了更多的连接。这里的讨论不仅仅是本校平行年级以及其他教师的发言,更包括其他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的发言,讨论范围之广,讨论内容之真,都远非面对面坐下来那么“狭窄”和“拘束”。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这样一个开放、丰富、四通八达的空间,让教师倾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而且那么真实、那么自由、那么“原生态”,这不仅仅开拓了教师的多重视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精神发展和专业发展。

比如,我们曾经组织教师上传了《教师的成长仅仅靠多媒体技术培训就行吗》《增加文化自信活动设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最棒的自己》等资料。之后,很多教师从多个窗口和路径去表达观点,回复认为有意义的话题,其中的交流、学习讨论、提问和回复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更可以是“多对多”。而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大家渐渐达成了共识。特别是涉及公开课和“一师一优课”上传的课件,大家更是注重一个“合”字,使之形成更完美、更具价值、更前沿的东西。实践证明,这种由“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由“个体状态”向“集体状态”、由“散乱状态”向“精诚团结”转变的网络研修举措,让很多教师找到了一泓活水、找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具体方向,找到了自我成长的空间和载体。很多教师从随意观望到积极加入,从忐忑不安到放下心来,其中诸多辗转、迂回和挺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应有的风景。做精最细做实这样的“共识”网络研修,自然,教师的喜悦、厚重和成长也就在情理之中,随之课堂的精彩和学生的精彩也就瓜熟蒂落。

三、注重一个“拓”字:从“分享”到“反思”

一节课结束了,一次教研活动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谢幕。“互联网+”视角下,我们应该注重一个“拓”字,对教育事件、教育过程和更多幽微、细节化、貌似庸常但意蕴十足的地方进行深根细作式的梳理、沉淀和总结。没有反思就没有醒悟,没有沉淀就没有洞察,没有内化就没有“慧眼”。正所谓“多一份梳理,有机会去粗存精,多一些沉淀,有机会细嚼慢咽;多一份反思,有机会专业成长。”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一)教育事件分享反思

如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推荐活动中,一名青年教师跑到教导处室大发牢骚:“我的课经过精心准备、反复研磨,授课时自认为也比较成功,现在向上推荐,为什么没有我的份?”面对这样的教研事件,我们应该进思考、反省、跟进,在为青年教师搭建成功舞台的基础上,撰写反思日记、教育案例、成长故事等,进而分享到学校教研微信群或QQ 群,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不仅仅是进行简单而程序化的点赞,而且要进行更有深度的交流、评价和反思,以此重新理解教师工作中的新现象、新特点、新规律,并以此找到可以改进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二)教研过程分享反思

如,一个教师的第一次磨课活动让她沮丧万分,但在教研组长和同事的帮助下,经过精心梳理、深度重组和及时转向,她终于第二次进行磨课,进而在前后对比中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生成点”“价值点”和“拓展点”。更进一步的是,她反而否定自己,重构教育哲学……这样的过程性教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在跨越式发展中得到改变的。而这个过程不妨呈现到网络平台上进行长时间的跟踪与反思:她的教学心路历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有什么新的走向、新的辗转、新的迂回?是否从另外一个路径深入进去,这样的过程性反思必将是促使教师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自然,在这样的过程性反思中,教育教学工作也就转向更为灵活、更为多姿、更为清晰的方向。

(三)集体群团分享反思

单一、单维度的反思是不够的,我们还需借助教研群团的力量完成更广意义上的反思。毕竟,自己的思想不论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但仍然难免“身在此山中”。而在“众声喧哗”中,总是有一些“不同政见者”,总是有一些“意外之音”,但这恰恰是对个人思想的补充、纠正和综合,恰恰是滋养教师、锻造教师的宝贵契机。重要的不是哪一个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而是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形成、批判意识的滋生、别种思路的开阔、深刻思想的闪烁,才是教师成长中更加需要的境界。“集慧式备课”也罢、“磋商式”活动也罢,“行为跟进式教研”也罢,“专题性研讨”也罢等,都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在分享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又一“法宝”。当然这里的写作不是特别指作家那样的专业写作,而是一些教学随笔,一些点滴感悟,甚至还可以是一些随时随地的“小纸条”。这样的“小纸条”日积月累就会变成货真价实的教学经验,从胚胎到成型,从纸上理论到课中实践,是文本、学生和教师当下的遭遇和价值,因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整体素养和教育能力。

猜你喜欢

教研互联网+专业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