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019-01-19杨洁

天津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幼儿

杨洁

(胶州市海口路幼儿园,山东 青岛 266300)

规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秩序的根本。3~6 岁幼儿正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关键期,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并将其融合于日常教育活动中,做到无痕渗透、融合引导,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懂规则、守规则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将规则意识培养渗透与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中,这能够体现无痕培养的特色,真正使幼儿在规则中受益,进而提高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户外体育活动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其顺畅有序开展,师幼互动或者幼儿互动都需要在规则下开展,这是一种社会性表现。在活动中,幼儿要理解规则并尊重他人,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这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基础。幼儿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心理和动作的随机性较为明显,尤其是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开放性的活动环境更容易使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在规则约束下,幼儿将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规则之内懂得忍让和谅解,这一点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游戏规则会规定时间要求、提出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划出活动禁区、布置任务规范等,这些规则需要幼儿切身实践,进而形成完整的规范意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幼儿对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力。

二、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

(一)通过标志引导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清晰、生动、有趣的标志有利于引发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画出幼儿活动的路线,划出场地范围,在活动现场标示活动规则等。通过图标的形式引起幼儿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理解和接受活动规则。如在“小兔找朋友”活动中,幼儿需要掌握快跑、慢跑、爬行、双脚跳等动作技能。为了让幼儿掌握其中的规则,教师可以在快跑道贴上红色加粗箭头,慢跑道上张贴黄色加粗箭头,这样就能清楚分辨两个跑道的位置。为了强化幼儿对快慢变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变换跑道的位置张贴不同的小动物,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规则,比如小乌龟表示要爬行,小兔子表示要跳跃。这些标志能够让幼儿直观理解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开展户外活动。通过标志引导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避免了空洞的理论灌输,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二)通过语言动作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互动,语言和肢体动作是教师指导幼儿活动的基础。在游戏开展前,教师要讲清楚活动的规则要求,在活动中,这需要教师有清晰简短的口令,幼儿听到之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在“扭扭车”活动中,幼儿的双脚不能离开踏板,但是有些孩子为了加速超过同伴会用双脚助力,这样很容易造成碰撞,影响正常活动秩序。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教师可以设计简短的口令,如“小司机,守规矩,双脚不沾地”。幼儿一边玩耍一边念口令,口令起到了提醒和约束作用,于是很少出现幼儿双脚踩地助力的问题了。通过语言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师幼互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通过情境创设完善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对规则的理解是一回事,如何遵守或应用又是另一回事。在幼儿懂得规则之后,如何运用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违反规则而一次次叫停,不但会影响活动的流畅性,还会削弱幼儿的参与性和活动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让幼儿在活动情境中理解并运用规则。

(四)通过评价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阶段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往往都是建立在外界因素基础上,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正向评价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多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树立幼儿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自主意识。比如幼儿在弯道慢跑中始终保持无踩线、无越线,跑完之后教师可以单独就这一情况进行表扬:“××小朋友始终在跑道线内,没有踩线和越线,你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一朵小红花。”或者在班上树立遵守规范的榜样和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幼儿主动遵守规则。在活动评价中,教师要把“是否遵守活动规则”作为一项独立的评价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认识到遵守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规则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硬”规则要“活”教

有些教师认为规则培养要“硬”,这样才能让幼儿引起注意,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约束价值。在户外活动中,教师会提前“约法三章”,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或惩罚。这样的“硬”规定会让幼儿对规则产生恐惧感或抵触感,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战战兢兢,最终造成幼儿不是“懂规则、用规则”,而是“回避规则”,这样的硬性教育方式最终只会得不偿失。所以教师要有“硬规则活教”的意识,将规则培养渗透于幼儿的活动中,做到无痕融合,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主动遵规守纪。

(二)规则培养要与幼儿实际相符

规则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幼儿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存在先天差异,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不同,所以,教师在规则培养中也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要多引导、多监督,逐步培养幼儿的规则认知习惯;对于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好的幼儿,教师则要通过讲道理、举例子、实践引导等方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结合幼儿实际有利于提高规则培养的有效性,并使之内化为幼儿的自主意识。

(三)掌握好规则“度”的问题

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有“度”,教师必须认识到“适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避免规则培养喧宾夺主。教师重视幼儿的规则培养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幼儿户外活动视为规则培养的唯一载体,那么,户外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将大打折扣,幼儿感觉“无趣”,教师也会感到“疲惫”,而适度、有趣、创造性的规则培养则能够激发体育教学活力,让幼儿边玩、边学、边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意识到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日常积累、精心诱导、引领实践的综合过程,在规则意识到引导下,幼儿能够建立起社会秩序感,懂得如何遵规守纪,怎样与人相处,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并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引领幼儿实践,促使规则意识内化为幼儿的自主行为,以此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幼儿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