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019-01-19石玉

区域经济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城市群都市高质量

石玉

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主办,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等承办的第二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于2019年5月10—11日在郑州召开。来自国内数十家高校和研究智库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届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高端会议。现将与会者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军扩认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系。既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产业和新业态提升产业质量档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又要以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二是要处理好制造业质量提升和服务业提升的关系。要像重视制造业质量提升那样,把提升服务业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文旅、体育、康养、家政等提升服务质量和层次,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三是要处理好产品质量提升与城乡建设质量提升的关系。提升产品质量固然重要,推动城乡建设质量提高也不可忽视。要着力补齐我国在城乡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在提高新建房屋的标准和质量的同时,着力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重视解决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和制约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

张军扩强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根本在深化改革:一是构建优质优价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和提升质量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因此政府应把界定和保护产权作为工作着力点,从制度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优化升级的社会环境。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升级的方向、方式以及产业优胜劣汰重组等的直接干预。三是完善促进创新的制度环境。四是加快土地、国资、国企、金融、财税、社会保障等基础领域和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制度支撑。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裴玮从六个维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作出概括:一是结构优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必由之路。对一个城市而言,结构优化意味着发展更协调、效率更高效、资源配置更优化。二是绿色生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应是绿色生态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外部表现。三是质效提升。这是高质量发展下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四是动能转化。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激发壮大新动能,注入新动力,这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是民生改善。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六是风险防控。这是确保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保障。

裴玮指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基本上呈现东中西的梯度分布和空间集聚性,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诸多国家战略有关;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各具特色和优势,短板也不一致,没有一个城市在各系统均处于领先,城市差异化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裴玮提出,应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基础,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版图。国家中心城市要充分用好国家战略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完善城市功能,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尤其在科技创新、对外贸易、产业迭代、消费升级方面聚心汇力,带动大都市圈发展,拓展辐射影响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群。应对标国际城市,把北京、上海、广州培育成为世界城市,把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培育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形成“世界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城镇”的新型城镇体系。

二、推进现代都市圈建设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研究员具体分析了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城市群的内核应是都市圈,而都市圈的内核则是大都市,这三者之间是一种耦合关系。一个都市圈的形成应具备的条件:一是有一个规模大、辐射力强的核心城市;二是拥有较大纵深的经济腹地;三是具有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四是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经济联系密切。此外,都市圈不是行政区的简单叠加,而是经济区、社会区、生态区的综合集成。都市与周边毗邻区域要形成互动关系,它们之间不是你大我小的竞争关系,应呈现一种众星拱月式状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提出,在促进城市群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应更加突出都市圈融合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毗邻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促进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和毗邻区域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都市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弘认为,都市圈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避免出现城市病的一种重要空间战略。都市圈是大都市发展内在规律的基本要求。一个城市要发展,就要形成中心城、副中心新城,或者叫中心城、新城,或者叫中心城、卫星城这样一个空间分散化的,但中间又有中心区域带动的结构,这就是都市圈。要推动中心城市向分散化、多中心,同时又有机联系的空间格局演进,实行分散化、组团式布局。

赵弘从交通体系维度分析了发展现代都市圈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解决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占主导的问题,让80%的人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在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又占到整个公共交通出行的70%—80%。第二个层次,是要把轨道交通放在突出地位,加快推进地铁和轻轨建设。半径15千米以内以地铁为主,15千米以上就要用快轨。第三层次,是在30—70千米范围内形成一站式到达的市郊铁路,这是解决大都市圈形成必须具备的骨架结构。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都市圈主要的交通结构,承载了整个区域60%—70%的交通。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认为,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已由过去的东部和西部的发展不平衡,演变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专家分析称,造成这种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地理因素、人才供给、新经济发育、体制机制等等。如何解决这一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亟待深入研究探索。张震宇指出,新时代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中央明确的以城市群为主题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牵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战略位置突出,国家的战略职能均由中心城市组成的中心城市网络来共同承载。

张大卫不认同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下半场的说法,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是城镇化扩张阶段,形成的城镇化人口、产业基本布局还不全面,供应链还在调整过程中,一些产业要素还在从沿海往里面转。现在只能说基本布局已完成,中国城镇化现在进入了中场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还很重:一是继续提升城镇化率,使其达到80%左右;二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使居民在就业、健康宜居和生活品质上有充分保障;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以智慧、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对城市进行更新和改造。这些任务可能要到2035 年才能完成,到那时中国城镇化才会转入下半场。

张大卫指出,目前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在推进城镇化的理念和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调整或变化:一是改变了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发展理念,更加突出大城市的发展。过去强调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现在则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式,突出强调都市圈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明确了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二是改变了限制人口合理流动的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在促进人口流动政策上放低门槛,鼓励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包括有条件的向超级城市集中。

张大卫强调,布局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其任务和使命是引领大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布局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以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的作用,并通过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闫婷对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特性以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意义发表看法,认为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可分为区域间不平衡、领域间不平衡和群体间不平衡,其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关键。解决各领域、各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闫婷指出,区域协调发展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

西北大学孙丽伟博士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一是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促进协同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应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提升中心城市的集散和辐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二是打破行政壁垒,组建城市群内市域间的协调机构。三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整体的运行效率。

猜你喜欢

城市群都市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穿越水上都市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