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学森:中国航天的奠基人

2019-01-19

太空探索 2019年1期
关键词:卡门钱学森火箭

钱学森不仅是著名科学家,更是新中国的一代传奇。在辛亥革命爆发那年出生的钱学森,虽然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但最终,将一生最大的成就献给了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自幼便是一名“学霸”。1929年,18岁的钱学森考入了当时国内最好的理工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934年,他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赴美留学生。1936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仅用1年就斩获硕士学位;再后来,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1939年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

早期的螺旋桨飞机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飞机正从低速向高速飞行发展,而要实现超音速飞行则要想办法改进飞机的设计方案。钱学森和他的老师冯·卡门潜心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被称为卡门·钱近似公式。公式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广泛应用于机翼设计。这个公式现已成为航空动力学领域的经典公式。

完成学业的同时,钱学森也没忘记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加州理工读书时,他加入了一个被戏称为“自杀俱乐部”的火箭小组,是5位创始人之一。小组曾接受美国军方的二战订单,研制出火箭起飞助推器,用于实现飞机在短距离内起飞。这个火箭小组后来演变成美国宇航局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主导了诸多重要的航天项目。在美国工作的后期,他的研究重心从航空转向火箭,从此走上了火箭专家之路。

突出的科研能力让钱学森获得了美国军方的赞许和认可,可是,这也成了他归国的主要阻力。

为了使这位杰出的科学家顺利回国,新中国的领导人费尽了心思。1955年,经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和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懈努力,甚至包括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国飞行员作为交换,才让美国松了口。同年10月1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58年,钱学森开始领导研制航天运载火箭。由于火箭和导弹是新生事物,知识“软环境”和工厂“硬环境”都要一点一滴从头抓起。

当时,国内熟悉导弹和火箭知识的人寥寥无几,能称得上专家的仅他一人,好多人甚至都没有见过导弹,更不了解火箭。为将航天队伍迅速建立起来,钱学森一面在新中国领导人的帮助下,选择比较合适的技术人员来充实队伍,一面日夜不停地备课授课,以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讲一遍不懂,那就再讲一遍。面对新中国的第一代航天人,曾在美国授课不讲第二遍的钱学森变得超级有耐心。在钱学森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第一代航天队伍终于慢慢建立起来。

知识“软环境”改善了,工厂“硬环境”也得跟上。可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还相对薄弱,工厂里根本没有风洞及试车台等制造导弹和火箭的基础实验设施。钱学森一度很为难。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各种办法来解决,和第一代航天人一起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渐渐地,国内的导弹和火箭的研制环境有了起色。

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干。可他同样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航天之路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走。所以,他向中央建议,从熟悉导弹入手,先要成功仿制一枚导弹,证明我们具备了制造导弹的能力后,再研究制造属于自己的导弹和火箭。事实证明,这么做非常正确。

实际上,除了先仿制导弹熟悉业务之外,钱学森和他带领的骨干科技人员一起,为新中国制定了各种航天发展规划,引导中国航天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聪明博学、实事求是又不骄傲,还有整个国家和一支甘愿奉献的航天队伍作后盾,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嘛!最终,钱学森和同事们取得了巨大成功:1960年,我国东风一号近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带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取得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人民总算从核威胁中被解脱了出来。

钱学森一生做出了许多惊人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学术著作《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说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名副其实。

猜你喜欢

卡门钱学森火箭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钱学森的家风
唐朝美女卡门
卡门教会我们的
奶牛卡门的朋友
冯·卡门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