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赐与求:宋代御集在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传播

2019-01-18

天中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御制大臣皇帝

金 雷 磊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宋代开国以来,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化发展,通过文化来教化世人,“圣宋以文化天下”[1]411。皇帝和臣子之间诗文讨论、交流频繁。有些皇帝,本人就是文学之士,饱读诗书,经常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赐给臣子,与臣子唱和。如沈立在《海棠记序》中道:“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倡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可独步于西州矣。”[2]116沈立所记的是宋真宗以海棠为题,赐身边大臣附和。实际上,宋代皇帝与臣子之间的这种文学交流与讨论非常普遍,讨论结束后还把彼此唱和的诗文编纂成集,刊刻印刷,在皇帝与大臣之间传播。这种传播活动,或是皇帝主动赐给大臣御集,或是大臣向皇帝请求赐书,实现了书籍在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流动。本文就此流动情况,以所掌握材料,分别述之。

一、皇帝御集的编纂与出版

宋朝皇帝非常重视文集的编纂与出版。宋太宗就有《御制妙觉集》五卷传世:“恭以太宗皇帝抚宁万宇,宠芘群元,致周道之和平,发尧文之炳焕。游心释部,观妙真宗,演畅一音,辅昭至理。得灵山之密印,冠汾水之英辞。朕仰奉威神,思流金石,爰稽类次,式就编联,昭示无穷,用传景铄。宜以太宗《御制妙觉集》五卷编入佛经大藏。”[3]328-329从描述来看,太宗皇帝的《妙觉集》主要反映的是佛教方面的内容。另外,宋太宗还有诗集30 卷,为吕文仲所编。宋绶《吕侍郎文仲传》明确记载:“受诏集太宗歌诗为三十卷。”[4]268李虚己《真宗御集序》中也记载:“惟我艺祖,绍天觉民,赞述孔颜,道统复续。太宗继序,缉熙光明,皇文掞天,箫勺宇宙。臣文仲编为三十卷,臣彭年编为二百十四卷。”[5]257可见,宋太宗很注重文学创作,他在文学方面富有才华。

宋真宗文集数量也很多,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裁多样,诗文歌赋、述论箴铭等,无所不包。李虚己在乾兴元年《真宗御集序》中道:

宋受命于穆清,五纬集奎,观人文,化天下。维三叶重光,真宗章圣皇帝浚喆钦明,体尧蹈舜,游意艺圃,积思书林。睿藻天葩,元化,庆霄在上,万物五色。宜刻玉板、藏金匮,垂训遥远,以三二典、七六经。天禧之元,月旅黄钟,日躔庚子,臣虚己裒次《御集》百二十卷,爰即禁庭,俯示丞弼……仲冬庚申,出圣制七百二十二卷畀辅臣。五年季春庚子,钦奉御集,尊阁天章,定著为三百卷……臣窃从太史氏钦觌集目,凡颂、碑、铭、赞之卷二十六,诗歌、辞章、乐府之卷一百十四,论、述、序、箴、条记、文书其卷四十,《正说》、《承华》、《要略》、《静居》、《玉宸》、《法音集》其卷四十有五,《春秋要言》五卷,胪分试题、表词,卷别七十,芸签钿轴,数盈三百,视滋福殿所观为益备。[5]257-258

宋神宗的御笔文字,由张舜民等人编修为3 册,然后进呈。张舜民《进御笔表》有证:

臣等言:昨奉敕编修神宗皇帝御笔文字者。王者出言而为令,风动于四方;圣人肆笔而成书,可传于后世……俾修御笔,首饬有司……臣等成书不敏,授简非工,徒殚夙夜之勤,何补丹青之治!其事目凡一十有八件,分上中下三册,谨具表上进。[6]283

范祖禹也奉旨编修神宗御笔文字。其中,御笔10 卷,目录1 卷,共11 册,编毕进呈。《进神宗皇帝御笔文字表》写道:

臣某等言:先奉圣旨编修神宗皇帝御笔文字,今已了毕者。出而为诏,见王者之深心;言则成文,表圣人之能事。著为轨范,属在继承。恭惟神宗皇帝天纵圣文,神资睿断。体虞舜之大智,躬夏禹之克勤,经纬万机,焦劳百虑。自朝至昃,而不遑暇食,昧爽待旦,以启迪后人。号令惟行,若风雷之鼓舞;指麾所定,如日月之照临。惟门下省审之司,实王命出纳之地,钦承圣画,洞察物情。谟训具存,真游已远。恭惟太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并明御极,濬哲在躬。遹追燕翼之谋,仰对丕承之烈,将观成式,以起治功,申敕司存,俾加䌷次。编之简册,用资乙夜之观;烈于图书,永为大训之宝。臣等谬居职业,幸预讨论,迄奏成篇,愧无薄效。其御笔十卷、目录一卷,计十一册,谨具进呈。[7]276-277

范祖禹,字淳父,华阳人,嘉祐八年进士。除了编纂神宗集外,还协助司马光编纂过《资治通鉴》的唐代部分。著有《唐鉴》,献给哲宗,作为哲宗治国的鉴戒。《唐鉴》与《资治通鉴》两书不相上下,并重于当世。

吕文仲编宋太宗集,李虚己编宋真宗集,张舜民、范祖禹编宋神宗集,这说明宋代御集都是由大臣专门负责编纂的,基本上属于他编(臣编)。这种编纂方式与宋代文人集、家集等的编纂不同,宋代文人集、家集除了他人(比如亲人、朋友、门生等)帮助编纂外,很多是作者生前自己编辑。

二、皇帝向大臣赐御集

皇帝集编纂、印刷、出版后,一般会向亲近大臣赐集。神宗御集编纂完成后,赐予下面大臣阅读。对于这种分享活动,我们可从刘攽所写谢赐表中看出:

伏惟宸章下贲,蔀室为荣,祗荷宠灵,不任荣抃。伏以神宗皇帝圣天繇纵,道隆日新。受命穆清,飨国之历绵永;储思参两,稽古之事著明。亦犹唐尧之焕乎文章,夏禹之躬于律度。睿藻奋发,圣谟精深。写河汉之昭回,暴阳秋之和粹。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孝惟善继,文极化成,明发徽猷,继承祖武。不独秘河图于东序,严策府于春山,乃眷具赉,锡之副本。承宣室之顾问,尝耳训言;畏轩台之威令,恪遵遗法。感慕往遇,炫燿新恩,企耸怔忪,罔知所措。[8]43

大臣如果能够得到皇帝赐予的文集,就会感到无上荣耀,甚至会让御集世代流传,光宗耀祖。王禹偁在《为宰臣谢新雕三史表》一文中,记录了自己收到皇帝赐集后的喜悦心情与荣耀心理:

臣等伏蒙圣慈,宣赐《喜雨》歌诗共三首者。天时旱叹,圣虑焦劳,玄穹忽降于滂沱,睿藻遂形于歌咏。首蒙宣示,共极欢荣……连宵泛洒,率土昭苏,旱稼勃兴,丰年可望。缘圣情而有作,奋御笔以成篇。[9]296

材料记述了圣上作系列《喜雨》诗歌的原因及内容。当时天气干旱,不利生产,皇帝焦虑不安,劳心费神,忽然天降大雨,皇帝心情愉悦,作诗庆贺。王禹偁作为第一个受到圣上赠诗的臣子,自然感到十分荣幸。及时雨的到来,使得“旱稼勃兴,丰年可望”,君臣之间“共极欢荣”。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咸平初编修《太宗实录》,著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五代史阙文》一卷,《承明集》《奏议集》等。

皇帝还赐王禹偁《秘藏诠逍遥咏》和新印本《三史》等书。“伏蒙圣慈,赐臣等御制《秘藏诠逍遥咏》共四十一卷者……自合镌诸玉简,藏在名山,将日月以同悬,与鬼神而争奥,传于不朽,垂之无穷。”[9]295“伏蒙圣慈,赐臣等新印本三史书各一部者。伏以先帝好文,校雠三史,诸儒会议,绵历两朝,模印方行,颁宣首及。”[9]296

宋太宗也将自己所著《经史故事三十纸》分赐给下人。“至道初,上尝草经史故事三十纸,召文仲读毕,因刻石令内侍齐数百本藏江东名山福地,及分赐高逸不仕、敦檏有行、为州里所称者。”[4]268宋太宗还将所著《经史故事集》,分赐给一些不愿做官,但品德高洁,为乡人所津津乐道的高逸隐士。

皇帝赐集这一行为,是为了充分显示自己崇文重教的思想,鼓励下臣积极向学,进而起到教化作用。通过赐集,可以收买人心,有助于维护政治统治,有资于治道,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臣子获赐,往往会受宠若惊,永久收藏,从而更加忠君爱主。

三、大臣向皇帝求御集

皇帝如果没有恩赐,有的大臣会主动向皇帝乞求赐予御集。比如,慕容彦逢在《乞赐神宗御集奏状》中写道:

右,某等叨冒宠灵,待罪谏列,当陛下绍述大有为之时,夙夜龟勉,期效万一。而材识卑下,加以闻见不广,不克尽知熙宁、元丰谟训之详,故期年于兹,涓埃无效。伏见神宗皇帝御集已成,故事尝赐两制以上臣僚。臣等出于迫切,辄昧万死,欲望圣慈,特赐臣等各一部,俾得研精覃思于其闲,庶几备顾问、论朝政,闲有依据,以称陛下优假谏臣之意。臣等不胜大愿。谨录奏闻,伏候敕旨。[10]170

慕容彦逢求赐御集,一方面是为了讨皇帝欢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讨论朝政问题时有所依据。又如,夏竦在《宫使乞降御制御书表》一文中写道:

伏望圣慈特赐御制御书应曾出赐臣僚者各一本,于玉清昭应宫集禧殿左右严密收掌,许道众观仰。今后御制并乞降一本,令本宫编次。[11]22

夏竦不仅请求皇帝降付御制御书,还请求降付玉清昭应宫,供道众观看。

不管是皇帝主动赐御集,还是大臣主动向皇帝乞求赐予御集,都是御集这一特定形态书籍在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人际传播行为。如果赐予多人或者多人向皇帝请求御集,则是御集的群体传播行为。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群体传播,都是以书籍作为媒介,来沟通有无,传递信息,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和下传上达。统治者通过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信息在这里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皇帝本人的喜好和倡导,宋代形成了文集出版的良好风气,文学作品得以不断传播。宋朝皇帝带头出版自己的作品,体现了皇帝保存本人作品的意向,他们的作品一般保存在徽猷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敷文阁等地方,“伏见祖宗朝置龙图、天章、宝文阁,以藏列圣御制述作……伏望明诏有司,祗循旧章,亟加营建”[12]299。这种传播意向对书籍的大规模印刷传播与普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为宋代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猜你喜欢

御制大臣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的清宫往事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皇帝怎么吃
Chinese astronomy in the time of the Jesuits: Studies following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谁的头留下了
清康熙御制牡丹盌拍出3565万元
转危为安的大臣
一句不真不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