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骼的一生

2019-01-17李虎张立毅高嘉翔

大众健康 2019年1期
关键词:骨量骨密度中老年人

李虎 张立毅 高嘉翔

李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骨科菁英会关节执委,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关节学组副组长。

骨是人体中的一种坚硬的器官,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如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储藏矿物质等,骨中间的骨髓还具有造血的功能。人体的骨大部分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软骨骨化而成,骨的健康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活跃旺盛

儿童青少年身体正处在快速生长和发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活跃、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发育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

骨骼处于快速发育变化中

颅骨:婴儿出生时因经过产道,颅骨会稍有重叠,这种重叠现象不久后会消失。儿童的颅骨存在前后两个囟门,后囟一般于6周~8周闭合,前囟一般于1.5岁~2岁闭合。前后囟门反映了婴儿脑发育状态,脑发育不良时会导致前囟小或者关闭早,疾病导致的颅内压增高或脱水时前囟会变得饱满或凹陷,另外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导致前囟闭合延迟。

脊柱:脊柱是支撑躯体的重要结构,存在3个生理弯曲。婴儿出生时脊柱无弯曲,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到6岁~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因此儿童时期应注意小儿坐、立、走姿势,保证儿童脊柱的正常形态。

四肢:四肢由长骨组成,长骨生长过程中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长骨停止生长。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的成熟程度。临床上一般可以使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从而反映儿童骨生长发育的情况。

牙齿:牙齿的生长与骨骼有一定关系,但与骨骼的生长不完全平行。婴儿出生时乳牙已经骨化,乳牙牙苞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而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人一生有乳牙和恒牙两副牙齿。乳牙共20颗,恒牙共28到32颗。婴儿出生后4个月到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一般来说乳牙在3岁前出齐。乳牙萌出时间及顺序个体差异较大,与遗传、内分泌、食物性状有关。6岁左右儿童萌出第一颗恒牙。6岁到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的恒牙替代。在18岁以后萌出第三恒磨牙,也称智齿。也有些成年人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

饮食和运动对儿童骨发育很重要

儿童时期是骨发育的重要时期。骨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基因、营养、钙磷代谢、运动、激素等。 钙和磷是骨组织的主要元素,钙磷相互配合,共同促进骨的形成。婴儿出生后,就应关注钙的摄入。哺乳期母乳喂养就可使婴儿得到所需最佳的钙摄入量(200 mg/d)。随着孩子生长发育加速,单纯母乳不能满足钙摄入的需求,此时就应补钙。一般可选含钙多的食物,如奶類(人奶、牛奶、羊奶等)、鱼、肉及豆类等。一般2岁以下的小儿每天需钙400mg~600mg,3岁~12岁每天需钙800mg~1000mg。按正常饮食,儿童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钙只有需要量的2/3,所以可以使用钙剂补钙,以填补欠缺。磷一般不需特殊补充。维生素D是体内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引起儿童佝偻病,甚至产生畸形。食物中的维生素D要经过紫外线照射转化为内源性维生素D,故小儿要适当晒太阳。小儿出生后一般需要预防性地补充维生素D,剂量为每天400 IU,切记不可过量,否则会引起中毒。

除饮食外,运动也是影响儿童骨发育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有利于骨骼及全身的钙磷代谢,加速骨矿物质在骨内沉积,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使管状骨变长、横径增粗、重量增加。

与骨生长相关的重要激素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在骨的纵向生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长激素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还可通过生长激素受体直接作用于软骨细胞,增加软骨细胞数目,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成骨和软骨细胞增殖共同导致骨的生长。此外,生长激素还可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的吸收,塑造骨的形态。

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正常生长、发育及骨代谢的基本激素,对骨代谢有双重作用。低浓度时可刺激骨生长和钙沉积,过高浓度时可抑制骨形成,刺激骨吸收。

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素是调节血钙、磷水平的主要激素之一,可促使血钙升高,血磷下降,可精细调节骨的合成、分解代谢,对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凋亡起着重要作用。

性激素:性激素也是影响骨发育的重要激素。雄激素除了有刺激男性性发育的作用,还具有很强的蛋白质合成作用,可促进生长和骨发育,尤其是促进骨骺愈合。若青春期提早,由于雄激素的作用,生长和骨的发育都在加速,但骨的发育更快,骨骺愈合早,会使得生长期缩短,导致最后身高较矮。雌激素会影响雄激素水平,临床上也可见到雌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假性早熟,出现生长和骨发育加快而导致骨骺愈合较早、身高较矮的情况。

青少年要防骨骼变形 

青少年时期,软骨组织多,骨组织内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所以青少年骨骼具有弹性、韧性大,可塑性强的特点。这个时期如果不注意培养良好的姿势,很容易发生骨骼变形。

面骨:7岁以前头颅骨和面骨发育迅速,7岁~12岁发育速度开始变慢。青春期后,颅骨发育开始加快,面骨也由儿童面型快速过渡到成人面型。

胸骨:儿童时期胸骨还没有完全发育好,20岁后胸骨骨化才能完成。这个时期如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维生素D,或各种慢性病会给胸骨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胸廓正常形状,出现鸡胸、串珠肋等。

脊柱:青少年时期脊柱骨化还未完成,软骨成分较多,椎体周围韧带与肌肉力量薄弱,易受外力作用变形,发生脊椎不正常弯曲。所以,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读、写姿势,注意保持良好坐、立、行体态。青少年时期脊柱生长最显著的部位在下胸段T5~T10。如果此时出现生长发育不平衡,可能发生脊柱侧弯、畸形。

骨盆:骨盆因与成年后分娩有关,对女性尤为重要。骨盆骨化要到20岁左右才完成,所以在20岁前尤其是女性,应避免从高处向下跳,否则易发生各个骨间的移位。在骨盆未发育完全前,青少年女性最好不要穿高跟鞋,因重力线的改变会使身体前倾,致使骨盆受力发生变化,易发生骨盆下口狭窄,给以后的生育带来麻烦。

小心骨折

骨折是青少年骨发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调査显示,近年来青少年骨折有增加趋势。骨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有着较严重地影响,并可能影响未来体格发育及成年期的骨健康。骨折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体育运动、生长突增、饮食、交通事故等。

骨折的预防和护理,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运动指导:家长或体育老师应了解运动导致骨折的原因、骨折的解剖改变等相关知识,指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教会他们如何保护骨骼肌肉,避免因不规范动作造成运动中损伤。

安全教育:增加对青少年的安全意识教育,开设安全讲堂,让孩子们意识到规范日常行为的重要性。

合理膳食:為青少年制定营养健康食谱,保证合理膳食结构,并让他们知道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对身体的危害。

青壮年:骨密度进入峰值

青壮年人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人在这个时期达到体力巅峰,人体的骨密度也会达到峰值水平并相对稳定。

青春期后,人体骨密度增长速度较前有所下降,在20岁~29岁时进入骨密度缓慢增长期,骨密度以0.5%~1%的速度缓慢增加。30岁~39岁时,人体骨密度达到峰值水平并相对稳定,同时这种稳定状态可持续5岁~10年左右。随后,因为年龄增长以及激素水平的改变,人体骨代谢进入骨密度丢失前期,人体骨量呈轻微丢失状态。

影响青壮年骨密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激素水平: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雌激素等内源性激素在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摄入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骨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有研究显示,长期口服强的松的患者骨折发生率、骨密度降低幅度均显著增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抑制雌激素及前列腺素分泌,刺激破骨细胞活性,破坏骨形成-骨吸收之间的平衡,进而导致骨量丢失。

饮酒:长期大量乙醇摄入会诱发骨质疏松症。乙醇作用于胃肠道,抑制钙吸收;同时作用于肝脏,抑制维生素D3的生成,进而破坏骨微观结构平衡,加重骨质流失。

运动:运动对改善成年人骨密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对肌肉收缩、骨骼发育和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同时,运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质矿化。但由于青壮年运动能力较强,因不当运动造成的骨折及其他并发症风险同样大大增加,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强度。

中老年:多因素导致骨量减少

步入40岁后,人体骨代谢即进入骨密度丢失前期,人体骨量以2%~3%的速度逐年递减;65岁左右正式宣告进入骨密度丢失期。

哪些原因导致中老年人骨量丢失

年龄的增长,带来了钙的代谢变化。中老年人因食量减少、肠管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维生素D和钙摄入相对不足。同时,户外运动偏少,皮肤厚度增加,使得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有研究显示,60 岁及以上和7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血浆25(OH)D3的水平分别仅为年轻人(20岁~30 岁)的30%和50% 。各种因素导致了中老年人体内钙的缺乏。而钙的缺乏又会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剧骨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内分泌因素对中老年人骨代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骨代谢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绝经初期,骨吸收、骨形成两者均亢进,但骨吸收明显强于骨形成,因此称之为高回旋性骨代谢。绝经10年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入低回旋骨代谢期,即骨的吸收、形成均低下,但骨吸收减少更为显著。当骨量减少超出生理范围达到病理水平时,就可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对男性而言,性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中老年男性因肾上腺功能低下,生成的雌激素水平减低,同样会导致骨量的下降。

另外,中老年人因肌肉活动降低,肌肉对骨形成的刺激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骨量的丢失。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因病卧床36周后骨小梁减少量与人体衰老10年间丢失量相当。同时,中老年骨折患者石膏固定术后,初期骨吸收、尿钙增加,后期则表现为慢性骨丢失,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70% 。

“人老骨脆”有哪些风险

“人老骨脆”是古人对中老年人骨骼状况的简要概括。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骨量逐渐减少之外,中老年人骨骼生理结构也会相应发生系列变化。一方面,中老年人总体矿物质含量较前相比呈较低水平,而骨髓腔进行性扩大是中老年人骨骼改变的另一重要特点。男性的这一生理结构改变发生于40岁~50岁后;女性则发生得更早,40岁后即可出现骨髓腔扩大。中老年人骨髓腔的扩大下肢较上肢更为明显,尤其以股骨上段最为显著。另一方面,中老年人骨量减少以松质骨为著。因此对于椎骨、股骨近端、桡骨远端、髂骨等富含松质骨的结构,其骨量丢失更加严重,是骨质疏松的突出部位,同时也是骨折最容易发生的部位。

中老年人常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等,骨折及其相关的并发症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损害,甚至增加死亡风险。以股骨颈骨折为例,长时间卧床会使肺部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因血液循环不畅,常会引起深静脉血栓,甚至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及脑血管,可能会带来致死性后果;此外,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由此可见,中老年人骨折不容小觑,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防滑措施很重要。雨雪等道路结冰天气尽量减少外出;浴室放置防滑垫,淋浴后擦干地面。这些都能够大大降低中老年人跌倒风险,避免骨折的发生。其次,适度的运动与钙剂的补充能够强健骨骼,增加肌肉力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晨起、午睡后切忌立即下床。可以床上静坐数分钟,待大脑彻底清醒后再下床活动。

采取措施延缓骨量丢失

调整饮食结构:中老年人需要通过饮食摄取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牛奶及奶制品、豆腐、胡萝卜、黄豆、芹菜等食物都属于含钙量高的食物。据估算,每500mL牛奶维生素D3含量高达10ug,此外,食用鱼肝油、蛋类、动物肝脏等或维生素强化食物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适度户外运动:中等程度体力锻炼能够有效延缓年龄相关的骨量减少。考虑到中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每日裸露四肢皮肤并接受20分钟~30分钟的日光照射,产生的内源性维生素D能够满足人体一天所需。

定期监测骨密度(BMD):对50岁以上出现慢性腰背痛症状、驼背、骨折的老人以及绝经较早的妇女,推荐每年至少监测一次BMD。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加重骨破坏与骨量的流失;而过量饮酒会对骨骼的新陈代谢造成障碍;饮用浓咖啡会增加尿钙排泄,影响钙代谢。实践证明,改变以上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中老年人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虽然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无法加以干预控制,但生活习惯改变可以帮助规避可控危险因素。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栋摩天大楼,那么骨骼系统就是这栋大楼的钢筋水泥,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人体大楼的稳定。关爱自身健康状况,不妨从关爱骨骼健康做起。(编辑 荆伟龙)

猜你喜欢

骨量骨密度中老年人
康复护理针对疗养院中老年人的应用及体会
有必要给幼儿检测骨密度吗?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骨量测定,走在骨质疏松前
有钱的老人更容易受骗
中老年人的网络世界
柠檬干泡水喝提高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