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道建设管理步入“智能”新时代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智能化推进升级管理

2019-01-17天工

天然气工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关键设备东线国产化

中俄东线是我国第3代大口径管道的首条管道。中俄东线管道口径达1 422 mm,采用X80高强度钢,设计承压能力为12 MPa,相当于120 kg的重量集中在1 cm2钢板上。此前,我国建设的管道口径最大为1 219 mm。这样的设计组合在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天然气管道建设业界也很罕见:3 371 km长、380×108m3/a输量、极端严寒的天气、极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中俄两国的建设标准差异。这些都没能阻挡智能化管道建设的进程:创新性成果48项,制订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22项,一系列新管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得以验证,施工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接近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中俄东线(北段)计划于2019年12月1日投产通气。为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干扰,在中俄东线管道建设中,中国石油首次全面推广“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探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作业”的连续机械化作业,管道焊接、检测、防腐等技术实现了质的突破,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推动了管道建设的全面升级。新的焊接技术给检测带来了一些挑战。自动焊接有可能产生未熔合缺陷,传统射线监测对该缺陷不敏感,为此,中俄东线全面推行全自动超声检测,通过计算机软件辅助成像、判别技术,智能精准识别质量缺陷,并实时上传PCM平台,进行远程判定,实现了从“拍X射线胶片”到“数字化扫描体检”的跨越,焊口缺陷检出率和监测结果准确度更高。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PIS系统)通过与PCM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获取了中俄东线钢管、焊口、防腐层等17类建设期数据。通过数据标准的统一,实现了中俄东线建设期数字孪生体构建并向运营期全数字化移交。据了解,PIS系统已经实现了中国石油7×104km管道数据集中管理,完整性管理覆盖率达100%。

这条管道是我国首条智能管道的样本工程,从设计、施工到后期的运行,都与从前不同。由此,中俄东线实施“互联网+项目管理”新模式,建设“智能工地”,实现了人员、机具、材料和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及数据自动采集上传。

此外,中俄东线工程还实现了关键设备和技术全部国产化。不仅硬件在以往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性能指标国际先进的20 MW级电驱压缩机组、1 422 mm全焊接球阀、610 mm干线调压装置等国产化关键设备,还自主研发了核心控制软件PCS,站场数据采集与控制PLC以及安全控制PLC等软件,压缩机组和辅助系统将可实现远程一键启停,为中俄东线“无人站”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关键设备东线国产化
神经网络优化PID的舰船关键设备智能控制方法
元器件国产化推进工作实践探索
LNG接收站扩建工程低压泵国产化应用管理
ASM-600油站换热器的国产化改进
东线混战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基于国产化ITCS的卫星导航仿真研究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军工关键设备设施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