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研究*

2019-01-15杜飞舟彭艳梅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淋巴放射性淋巴瘤

关 静,杜飞舟,魏 萌,彭艳梅,陈 翼△

1. 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放射科(成都 610083);2.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昆明 650032)

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 PHL)是指病变起源于肝脏内淋巴组织及残留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1],且病灶仅局限在肝脏内,没有其他部位浸润,无远处淋巴结肿大,无外周血淋巴浸润,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为主,约占肝脏所有淋巴瘤的90%以上,比较少见的为T细胞型淋巴瘤,仅占5%~10%[2]。PHL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可无症状,也可出现消化道、淋巴瘤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脏肿大[3]。近年来,PHL发病率逐渐增高,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单一影像检查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很难与肝内其他肿瘤鉴别,需联合多种影像检查才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本文回顾分析21例PHL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昆明总医院2008年3月至2017年12月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21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1~69(53.34±4.17)岁。就诊原因主要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伴腹泻、乏力患者19例,2例患者为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叶,5例患者位于肝左叶,其中3例患者左右叶均有病灶,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者直径约13.7 cm,最小者直径约2.3 cm,平均(5.6±1.3)cm。所有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正常,甲胎蛋白(AFP)阴性,患者在手术前先行CT和MRI检查,然后再行PET/CT检查,2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完整。

1.2 CT检查

检查前6 h禁食,扫描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Healthcare Discovery 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2.5 mm,间隔2 mm,设定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165 mAs,检查先行上腹部平扫,然后行肝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海醇注射液,成人注射剂量80~100 mL,注射速度约为2.5~3.0 mL/s。检查完成后,图像经重建后传输到医生工作站,诊断医师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强化程度、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情况。

1.3 MRI检查

检查前6 h禁食,检查设备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GNETOM Verio 3.0T全身超导型MR扫描仪,患者仰卧位行腹部检查,线圈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运用呼吸门控技术行腹部分段屏气扫描。检查先行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序列(FLASH)T1加权(T1WI)的横断位扫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加权(T2WI)的横断位扫描,层间厚3 mm,层间距1.2 mm,矩阵256×256。再行扩散加权成像(DWI)、FLASH序列T1WI+FS的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层间厚3 mm,层间距2 mm,图像矩阵256×256,成人Gd-DTPA注射剂量为0.2 mmol/kg,注射速度约2.0~3.0 mL/s。

1.4 PET/CT检查

检查前6 h禁食,医生接诊后由护士测量患者空腹血糖,要求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2.4~11.2(5.05±1.86)mmol/L。显像剂为常用显像剂18F-FDG,成人注射剂量为5 MBq/kg,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注药后患者安静休息60 min再行全身PET/CT扫描及上腹部肝脏延迟扫描。

显像剂18F-FDG的合成原材料由北京原子高科公司提供,经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MINItrace system回旋加速器合成,显像设备为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自行购买的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ST 16排PET/CT扫描仪,设定管电压为120~140 kV,管电流为100~250 mAs,旋转速度为0.8 s/圈,扫描层厚为1.25 mm,采用3D方式进行采集,图像重建采用FORE迭代方式进行,断层分辨率为4 mm FWHM。

1.5 图像分析

由3位高年资影像专业医师共同阅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肝脏病灶的多种影像表现,CT和MRI检查图像主要是记录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密度、信号强度、强化模式与强化程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情况。PET图像分析主要是采用半定量法对病灶放射性浓聚程度分析,通过计算机软件选病灶放射性浓聚最大层面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ROI),本底选取病变临近部位正常肝组织与病灶等大ROI,分别测量两个ROI内平均放射性计数,最后计算靶/靶本底比值(SUV)。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肝淋巴瘤MRI影像特征

MRI平扫示病灶18例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3例为高信号;18例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3例为稍高信号;17例DWI图像呈低信号,4例为稍低信号;T2WI+FS图像21例患者肝脏内病灶呈高信号,T1WI+FS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病灶周边明显强化,内部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下降明显,延迟期内部可见“血管漂浮征”,病灶呈稍低信号(图1)。

图1 肝淋巴瘤MRI影像

PET/CT检查所见,正常肝脏本底SUV值为1.95±1.75,肝淋巴瘤为19.04±1.80;正常肝本底为所有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直径较大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直径较小者放射性分布均匀,SUV值最大为22,最小为4.4,平均值为12.6;延迟1 h PET/CT显像示正常肝脏本底SUV值为1.61±0.84,肝淋巴瘤为19.23±4.53(表1);所有病灶的SUV值均不同程度升高(图2)。PET/CT检查开始时期和延迟1 h的肝淋巴瘤SUV值均高于正常肝脏本底(P<0.05)(表1)。

表1 21例肝淋巴瘤PET/CT检查SUV值比较

注:与同时期正常肝组织比较,*P<0.05

图2 肝淋巴瘤PET/CT影像注:A:PET/CT肝脏扫描示正常肝组织与肝淋巴瘤本底的对比;B:PET显像后示病灶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SUV值最高为14.5

病理结果显示,18例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是弥漫大B细胞型,仅3例为T细胞型;大体标本切面呈灰白、灰黄、灰黑等颜色,肿块内部为实性且质软,呈鱼肉样状态,瘤内可见成熟的脂肪组织,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和淋巴窦消失(图3);肿瘤细胞内可检测到HCV基因组,可能与肝脏慢性局部炎症、淋巴细胞受到肝炎病毒损坏有关,可能起源于肝脏汇管区内的淋巴组织。

图3 肝淋巴瘤手术及病理标本注:A:肿瘤呈灰黑色,切面呈灰黄色;B:HE染色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和淋巴窦消失

2.2 肝淋巴瘤CT影像特征

1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叶,5例患者位于肝左叶,其中3例患者左右叶均有病灶,病灶多为圆形,最大病灶直径约9.8 cm,最小病灶直径约2.3 cm,平均为5.1 cm。平扫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肝淋巴瘤CT值均低于正常肝脏本底(P<0.05)(表2)。即肝内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影,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低于正常肝组织;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轻度强化,病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内部轻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降低,CT值均低于正常肝组织,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明显(图4)。

表2 21例肝淋巴瘤CT检查4期CT值比较

注:#为分组效应,##为分期效应;与同时期正常肝组织比较,*P<0.05

图4 肝淋巴瘤CT影像

3 讨论

PHL是指病变起源于肝脏内淋巴组织及残留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1]。PHL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很多原因有关,以感染因素为主。PHL发生的可能激发因素是T淋巴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丧失,导致B淋巴细胞不受限制增殖,PHL多伴有肝功能异常[2]。PHL起源于肝淋巴组织和残留造血组织,以肝窦内大量单一形态的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PH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87岁),中年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HL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最常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仅少部分病例没有症状,通过体检偶然发现[3]。临床体格检查中>50%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10% ~ 20% 的患者可出现黄疸[4]。PHL患者,若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和门脉高压,则可导致充血性脾肿大[5]。本组21例患者,2例无症状,通过体检发现;11例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食欲减退,其中3例出现黄疸,7例肝脏肿大;8例患者表现为发热、四肢无力、消瘦,其中6例伴肝脏肿大。本组21例患者全身触诊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PHL的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为主,约占肝脏所有淋巴瘤的90%以上,比较少见的为T细胞型淋巴瘤,仅占5%~10%[6]。免疫组化特征方面,B细胞淋巴瘤表达光谱B细胞标记物CD20和CD79a;T细胞淋巴瘤表达CD3和CD45RO。实验室检查方面,≥70%的病例肝功能异常,血清学检查常伴乳酸脱氢酶(LDH)增高,≥90%的病例β2微球蛋白升高,大多患者血细胞计数正常,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均在正常范围内[7-8]。PHL影像表现有3种形式[9]:孤立性病变最多见,约占60%;其次为多发性病变,约占35%; 弥漫性浸润肝脏罕见,提示预后较差。病灶好发于门静脉主要分支附近的肝组织,部分病变直接浸润肝内汇管区,这与肝脏淋巴组织的解剖分布有关。CT平扫大多病灶形态规整,多为圆形,边缘清晰,呈均匀低密度,病灶多密实,无包膜,合并出血、坏死、钙化少见。病灶发生坏死时,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PHL肿瘤为少血供或无血供病灶,大多数病灶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微强化,门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中度延迟强化。增强扫描见“血管漂浮征”约占75%,这是由于淋巴瘤沿肝脏间质生长,血管穿行于病灶间而不受侵犯,因此认为此征象为PHL特征性表现[10]。少数患者可出现病灶周边一过性境界模糊的淡片状强化,类似于肝脏局灶性异常灌注;部分患者病灶可出现向心性充填现象;病灶出现较薄的边缘强化罕见。MRI检查方面,与正常肝脏信号相比,由于PHL病灶细胞密集度高,富含水分的间质成分少,病灶T1加权图像为等低信号,T2加权图像信号多样,分别呈低、等信号或中等度高信号,部分病灶在T2加权图像上可见包膜低信号;病灶在DWI图像上呈稍高或高信号,ADC值为(0.69~1.02)×10-3mm/s,平均约为0.82×10-3mm/s。仅极少数肝脏弥漫性浸润型PHL,表现为弥漫性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病灶往往<1 cm,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有时仅表现为肝肿大而无明显信号改变,此种情况MRI与CT难以发现病变,因此,在判断淋巴瘤浸润肝脏方面存在着阴性率[11]。PET/CT检查所见,所有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直径较大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直径较小者放射性分布均匀;延迟显像,所有病灶放射性浓聚程度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SUV值明显增大;肝PHL的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2]。

PHL需与以下病变鉴别:1)局灶增生结节,平扫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增强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中心瘢痕的延迟强化,可以和肝淋巴瘤鉴别。2)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脏左叶多见,常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和邻近肝脏组织萎缩,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增强扫描动脉期通常无明显强化,但有延迟强化的特征,这些特点均不同于肝淋巴瘤。3)肝脏炎性病灶,CT平扫为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强化明显者如肝脓肿,可见“双环征”或“三环征”,但无类似“血管漂浮征”,与PHL鉴别相对较易。4)肝脏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肝内病灶多个、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平扫可见“靶征”或“牛眼征”,增强后表现为厚壁环形强化,肝门区或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肝转移瘤边缘强化较淋巴瘤更明显,鉴别有时难度较大,需结合病史。

PET/CT作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新型检查设备, 能同时进行核素显像和CT显像而实现实时影像融合,将解剖结构影像与功能、代谢、生化影像精准重叠显示,使医生获得最全面的信息,对疾病的定性诊断,尤其是功能性病变的定位和治疗计划大有帮助[12]。PET/CT显像与常规影像设备CT、MRI检查相结合,可为PHL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淋巴瘤CT、MRI、PET检查表现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其联合运用可提高肝脏淋巴瘤的诊断水平。

猜你喜欢

淋巴放射性淋巴瘤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放射性家族个性有不同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