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粤普食物类词语的词汇差异*

2019-01-15马玲玲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外来词语素音译

马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一、词源差异

广州话和普通话中食物类词语的词源差异,主要体现在外来词语和方言的独创性这两个方面。

(一)外来词中的食物类词语

受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粤方言中有大量的外来词。在对待外来词的方式上,广州话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对待外来食物的翻译上也有所体现。

1.单纯音译时音译结果不同

根据外语词的声音用汉字的同音字对译过来,叫作音译词。由于北方方言区和粤方言区的语言习惯不同,对待同一个外来词也会有不同的音译方式。如“salad”,广州话音译成“沙律”,而普通话音译为“色拉”;“cocoa”在广州话中叫做“谷古”,在普通话中则被译为“可可”;“sandwich”在广州话中叫做“三文治”,在普通话中称为“三明治”。从这些词语的不同表达上我们可以看出,广州话和普通话在对待外来词语时,都会使用当地人较为熟悉的语素,所以会导致即使单纯按照读音对外来词语进行音译,两种话的音译结果依然有所差异。

2.广州话用音译,普通话用意译

如“cream”,广州话译成“忌廉”,是音译,而普通话根据意思,将其翻译成“奶油”;“strawberry”在粤方言区被直接音译成“士多啤梨”,而在普通话中则被称为“草莓”;“cake”在广州话中被称作“蛋戟”,普通话则根据意思将其译作“蛋糕”;“jelly”在广州话中音译为“啫喱”,普通话意译为“果冻”。值得一提的是,粤方言在对外来词进行音译时,使用的往往是广州话中的读音,我们不能用普通话的读音进行判别。如“忌廉”,按照汉语拼音读作“ji51 lian35”,与“cream”的读音相去甚远。而它在粤语中则读作“gei6 lim4”,可以判断出是从英语中直接音译过来的。

3.广州话用借词,普通话用本族词语

与意译词不同,本族词语是外来语传入之前依托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习惯等所创造出来的词语。随着外来事物的传入,有些地方的人们会选择一些已有的本族词汇给新鲜事物命名,而一些地方则会直接使用借词。这也会导致部分食物类词汇中出现粤普差异。如“omelette”,广州话译成“奄列”,普通话用本族词语“煎鸡蛋”来对其命名;“cheese”在广州话中叫作“芝士”,在普通话中则用“奶酪”来代替;“plum”在广州话中被称为“布冧”,在普通话中则直接用“李子”这一通俗的称呼;“toast”在广州话中被称作“多士”,在普通话地区则是人们常说的“面包片”。

(二)粤方言中独创的食物词语

广州话的方言词大部分是属于自己的创新。粤方言的形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其他种种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词语。同时,粤方言拥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来记录其独特的方言词汇,这也是粤方言与其他方言的一个显著区别。

1.使用语素不同

这一点在食物的烹饪方式上体现得较为明显,除了普通话中传统的“煎炒烹炸,爆烤熘扒,蒸烧煮炖,炝拌焖烩,腌汆煸腊,煨酱熏,酿塌糟涮,风卤贴淋”三十二字诀之外,广州话中还存在着一些独有的烹饪词语。“炆”(men1),相当于普通话的炖、烧,如“炆牛肉”、“炆鸡肉”;“熠”(saap9),指用大锅较长时间地煮、熬,如“熠花生”、“熠地瓜”;“燂”(tam4),指把东西放在火苗的上方烧烤,如“燂猪毛”等。

2.禁忌文化的影响

在广东话中,“膶”表示动物的肝脏。广东人喜欢用水比喻钱财,所以忌讳“干”字,“肝”又与“干”读音相同,于是改称“润”,后来创方言字作“膶”。“脷”也是广州话中独有的方言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舌头”。在粤语里,“舌”与“蚀”同音,所以改称为“利”,又创方言字“脷”。同样的如“丝瓜”,因为“丝”和“输”在粤语里发音类似,不吉利,故改为“胜瓜”。

二、词形差异

(一)音节多寡不同

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是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话中大多数常见的食物都是双音节词。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变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转变的一大特点,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粤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所以粤方言中的单音词仍保留较多。如广州话中“蔗”、“饭”、“蟹”、“桔”、“粽”、“粉”等单音节词,在普通话中习惯用“甘蔗”、“米饭”、“螃蟹”、“桔子”、“粽子”、“米粉”来代替。有时,广州话的音节也会多于普通话,如“鸭嘴梨”就是普通话中的“鸭梨”、“椰菜花”即为“菜花”、“蒸水蛋”就是“蛋羹”等。

(二)语素有同有异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不同方言词汇对不同语素的选用,也是其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粤方言中的“白饭”即为普通话中的“米饭”,“生果”即为“水果”,“豉油”

、“斋菜”、“饭汤”、“碟饭”则分别是“酱油”、“素菜”、“米汤”、“盖饭”等。以上各例中的合成词均为偏正式构词,可以看出,它们的中心语素是一样的,而修饰部分略有差异。又如猪的蹄子,普通话叫“猪蹄”或“猪腿”,广州话叫“猪脚”。广州话地区的人认为,猪的前蹄比后蹄细嫩好吃,因此将其分开出卖,前蹄叫“猪手”,后蹄还是叫“猪脚”。此外,语素位置的不同也会导致词汇差异,如粤语中的“菜干”在普通话中多用“干菜”,“鸡公”、“笋干”在普通话里则被称作“公鸡”、“干笋”。

三、词义差异

词义是指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这里探讨的是词的词汇意义,即狭义的词义范畴,试举两例。

(一)“春”与“蛋”

“春”与“蛋”是一组粤普近义词,它们之间的词义差别主要是由于适用对象的范围不同造成的。“春”的适用范围更广,在意义上包括普通话中的“蛋”和“卵”。如鸡春(鸡蛋)、鸭春(鸭蛋)、鱼春(鱼卵)等。

(二)“粥”和“稀饭”

在广州话和普通话中,“粥”都是指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而实际上却有很大差别。广州人粥煮的时间很长,且喜欢加许多食材进去,如及第粥、鱼生粥、肉丸粥等,食材融合在一起无法分开,所以广东地区一般用“食粥”。普通话中的“粥”煮的时间比较短,米跟水分开,且北方地区多用粥代替水而并非当作主食,所以多用“喝粥”。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粥”跟“稀饭”是同义词,在广州话中却不是。这是由于对象特征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完全相同所产生的词义差异。

四、结语

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在方便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的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通话在以北方方言作为基础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话从众多方言中吸收了大量词语,在丰富了自身词汇内涵的同时,也拉近了和其他方言之间的距离。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同时伴随粤语歌曲、影视剧的流行,粤方言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就食物类词语差异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普通话和粤方言中词汇表达的异同。

猜你喜欢

外来词语素音译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汉语日源外来词的使用与收录现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汉语外来词研究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