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2019-01-15杨喜冬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杨喜冬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首先要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母”概念。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第一种观点是学者们从网络的技术性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把网络看作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阵地以及新方式,此观点主要是从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角度进行探讨,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但是学者们在概念的表达上过于简洁。第二种观点是学者们试图超越“工具论”,从人的角度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网络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此观点涵盖网络与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以及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方面,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性,但是具体实施主体并未指出。

笔者比较赞同这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即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网络素养要求,以网络技术平台为载体,对网络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网络受众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有助于理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高校校园网络和大学生网络行为而开展的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网络道德。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新媒体独有的特性。

(一)教育空间的虚拟性与实践性

教育空间的虚拟性包括教育活动存在方式与主客体交往方式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技术支撑网络空间,它把现实世界里的东西转化成了没有质量和重量的二进制代码,以数字“0”和“1”组合的虚拟形式存在。这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其次,网络交往主体身份的虚拟化和不确定性是虚拟性的又一突出表现。由于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与非接触性,人们之间不论种族、性别、年龄、信仰等因素可以自由的建立联系,受教育者可以相对自由的选择何时何地与何人建立何种程度的关系,甚至解除关系,大大增强了施教关系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空间制约因素。正如卡西尔所言,人们更多地“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2]。网络生活实质上同样具有实在性,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感情,会疲惫,会饥饿,甚至网上任何事情都会在现实中的人身上发生,这表明活动于网络空间中的人同样也影响着现实世界,其网络行为、网上思想情感的表达都是现实的。

(二)教育关系的交互性与平等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能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互性与平等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一入学便在相关教育制度的规定下与班级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教育主体建立教育与受教育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面对面、单向度互动为主,体现两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不仅是浏览、选择、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还是制作、发布、传播网络思想、观点的教育者。教育主体也可以在网络聊天室、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网络朋友圈等参与大学生的话题讨论,网络使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度互动转化为双向度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不同类别的多维度互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较好地发挥其主体性。交互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社会中具有平等性。网络打破了人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的诸如门第的差异、职业的差别、财富的悬殊、文化背景的不同等种种障碍,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交往关系。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的访问利用信息资源,网民可以与不同国籍的人交流,可以给陌生人发邮件。教育主体通过提供、选择和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的说服教育,更加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三)教育时间的时效性与快捷性

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网络更新速度快,且在极快的时间里把信息传播给全球范围内的用户。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瞬间生成、瞬间传播、适时互动、高度共享的网络系统,其中信息的制作、获取、传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络使得学生可以在虚拟课堂、网络论坛、虚拟社群等完成讨论、发言、作业等,而不必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必须在固定教室固定时间接受教育,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极大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各种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利用网络可及时发布、更新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时事新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等,进一步增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由于网络空间的不受限制,数据库里面有以往发布的所有信息,这极大地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2018年“湖南城市学院王栋事件”、“长春长生疫苗事件”、“高铁霸座事件”“中美贸易摩擦”等都凸显了网络媒介传播的快捷性,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事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进一步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与形象性

个性化与形象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特征之一。人们通过一根电缆把彼此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人们可以与陌生人毫无顾忌的交流,即使身处地球两端也可能变成知己。一是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大学生通过个性化的QQ头像、生动形象的网络表情包、妙趣横生的网络签名、千姿百态的博文、微信公众号等展现自己,以实现对现实平庸生活的超越。大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相应的网络社群,比如常见的“朋友圈”、“影视圈”、“潮拍圈”、“摄影圈”等各种圈子,内含大学生感兴趣的职业规划、专业赛事、时尚娱乐、远程教育、艺术文化等栏目,既可以自己加入相应栏目的讨论组,也可以邀请志趣相投之人加入。二是从教育者角度看,网络的普及和使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整齐划一的模式,教育者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学生在网站的数据,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既满足了个体自主选择的需要,也丰富了教育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另外,网络更加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由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实在性,教育者通过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网络动漫、Flash图片、音频、视频等促使大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这种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学习效果。

(五)教育途径的多元化与开放性

网络的开放性造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的核心特征。网络不是某些人、某些部门或某些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世界人人共享的虚拟空间。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因地域、年龄、职业、国家、民族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扩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主要职责是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育主体是教育者且具有权威性,教育范围主要是在教室和校园活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受到削弱,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也是开放式的,这里面不仅包括传统的说服教育,还包括引导法、情景教育法等,让学生自己提供素材、选择资源,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高校可以邀请处在不同地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通过网络直播为大学生进行授课,与大学生共同探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同时专家的网络课程还可以使处在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分享,以此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网络内容的多元性,包括积极的思想内容与消极的思想内容、高雅内容与低俗内容、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等交织在一起,多元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品位、不同价值观、不同精神需求的受众需要。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