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变规律与方法论探析及其现实意义*

2019-01-15谭小雄邓喜英

山西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政策政治思想

谭小雄 邓喜英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规范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形势变化所需而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探寻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思路方法、举措与实现途径的演变,揭示其中蕴含的政策演变规律与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变规律探析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所经历的“拨乱反正”重构(1978-1989)、规范改进(1989-2002)、开拓发展(2002-2012)、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某些演变规律。

(一)因时因势而渐进调适定律

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始终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命题,依据时势变化、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按照“发现问题→政策调适→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适时从价值取向、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内容、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实效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渐进式地修正、改进,使政策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譬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逐渐演变,就是对这一定律的最好诠释。

(二)由“一”而“多”的发展定律

考察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变历史,我们发现:从政策价值取向看,由以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1]、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2]为社会本位价值的“一维性”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社会本位价值与个体本位价值相统一的“两维性”转变;从规定育人实践看,从最初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进而拓展到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4];从规定教育内容看,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理论教育为主发展延伸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现出由宏观走向微观,由笼统到具体,由宽泛到细化的由“一”而“多”的发展定律。

(三)政策制定的内生主导定律

一般而言,促推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源不外乎于“外部环境驱动和政府内部驱动”两种基本形式。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这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输入过程呈现出“内部输入”[6]为主导的一般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为中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反映了这一规律。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均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目标出发,立足于时代发展特征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自觉主动地适时进行社会利益要求的认定与利益综合的输入,提出育人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方式、领导管理以及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等。即按照“社会需要什么,学生缺少什么”的原则,以内输入为主导的方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内容,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守则。

(四)演进的“路径依赖”定律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研究经济制度演进时所发现并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其产生依赖,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7]。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我们不难发现在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管理体制等政策设定上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8]:(1)在价值取向上始终突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本位价值目标,而对个体本位价值目标却存在“虚化”现象;(2)在教育内容规定上始终突出了“立德树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首位”的政治理论教育;(3)在教育方式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而始终突出了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与作用;(4)在管理体制上始终强调了校级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而不断强化其作用等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的方法论考察

习近平同志强调,“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9]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思想,考察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法

毛泽东同志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其不同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调查研究,制定措施、出台文件,从而确保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过程、执行、效果等方面的连续性、稳定性与有序性。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对大学生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的严重“内伤”,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拨乱反正”,重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框架;颁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旨在反思国内“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11]、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纠偏、规范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2004〕16号”)及其17个配套文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三个贴近”、“6个结合”、“四个建设”和“三全育人”等政策指向;基于“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战略考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2017〕31”号)等系列文件,全面系统谋划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二)坚持“三因”定策法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事实上,这也是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所始终遵循的基本方法。概览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所经历的“拨乱反正”重构、规范改进、开拓发展、创新发展四个演进时段,鉴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对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国内态势等各种因素都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的政策除恪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在价值取向、内容规定、工作思路、基本原则等具体政策规定方面均呈现出时代特征和历史阶段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上从“又红又专”,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再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上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到“五讲四美”教育,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到“理想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再到“传统文化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实践上从“教书育人”,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再到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上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等等,无不体现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政策制定原则与方法。

(三)坚持“先宽后细”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采取“先宏观后微观,先笼统后具体”的“先宽后细”法,先出台一个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而后根据发展需要和政策实施情况而适时出台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子文件,最终系统构建某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系,成为了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实践的具体体现。譬如,自中发〔2004〕16号文件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有效途径、党团组织、队伍建设、社会环境、组织领导等九个方面做出提纲挈领的系统规定与要求后,随之又出台了17个相关配套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教材体系建设与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又如中发〔2017〕31号文件从基本原则、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等7个方面作出战略部署,成为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于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系列文件相继颁发,进一步细化了31号文件的战略部署。

三、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变规律与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探寻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内在演变规律,以及考察党和国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方法论,旨在揭示规律、运用方法、指导现实。

(一)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政策,因时势渐进调适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政策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产物,又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制度性工具。政策能否真正起到改造世界的功效,根本前提在于其合理内核是否是基于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之上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科学合理的举措与原则规定。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化看,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与政治思想状况、外部环境形势等开展认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策既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是“一刀切”。政策文件一旦出台,我们既要及时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又要及时关注外部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政策自身的“不适应性”、“滞后性”;还要关注政策运用中的“区域差异性”,以此因时因地作出政策调整或灵活变通。当然,政策的适时调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要正确地处理好“新”、“旧”政策之间的“存”与“废”和“继承”与“扬弃”的关系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继起性和稳定有序。

(二)以“三因”理念变革政策,消解“路径依赖”现象,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永葆生命力的客观需求。根据路径依赖定律,无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好坏,一旦步入某种路径,都会出现“路径依赖”现象,影响政策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谨防并设法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路径依赖”现象。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则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这就是:(1)“因事而化”,要契合当代大学生心理个性的需求点,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各种实务相融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统一,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多元合力”机制,切实提高政策的实效性。(2)“因时而进”,要紧跟“互联网+”、社会结构“扁平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新的时代特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时机,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思路与举措,增强政策时效与实效。(3)“因势而新”,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大势,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特点,运用系统思维,着力于顶层设计,顺势而为,制定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纲领性政策文件,规范、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国家大势的良性互动。

(三)以先宽后细法架构政策,由“一”而“多”体系化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日臻完善的内在必然。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原理,任一政策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穷尽一切矛盾与问题。这就决定了政策要真正发挥实效性,解决现实问题与矛盾,推动事物向前不断发展,不仅取决于某个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更取决于某个历史时期是否高屋建瓴地制定了一个纲领性或指导性政策文件并围绕之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进而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均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学情及时代特征,按照“先宽后细”思路方法,首先制定出了解决所处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矛盾与问题的指导性政策文件,继而根据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纲领性政策文件自身需要细化的条文要求及其在政策执行实践中的发展新需求,适时相继出台一系列配套性子文件,最后构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系。借助于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构建的政策体系的执行与运用,以及不同历史阶段政策体系的相互之间的继承与创新,使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人才队伍建设、领导管理体制等方面,由“一”而“多”地不断拓展、延伸、深化发展,时至今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政策政治思想
政策
政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助企政策
政策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