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的真善美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2019-01-14张佳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2期
关键词:真善美劳动教育劳动

张佳文

摘要:高校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培养完整意义的人为主旨,是合规律性、目的性和感受性于一体的教育形式。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构建体现真、善、美的高校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055-02

高校劳动教育是指以培养完整意义的大学生为主旨,贯穿“知—行—情”全过程,从大学生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三方面着手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能力是大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其安身立命的本领。劳动观念是大学生形成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是其安居乐业的素质。劳动精神是大学生内在激发的劳动情感和劳动追求,是其自我实现的目的。高校劳动教育正是从这三方面对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

高校劳动教育中蕴含着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既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真善美意蕴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真善美产生于人类劳动。人类长期的劳动过程包括自然的人化过程和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其间不断形成和改造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审美结构,由此产生真善美的尺度。其中,真是主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善是主客体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美是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统一,三者的统一是主客体完整的统一。[1]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仅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而且能够自觉地探索和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应用于劳动,以主体的劳动作为满足客体的需要,从直观自身中获得愉悦感。完整意义的人正是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中实现主客体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和感受性的统一,即真善美的统一,从而实现主体自由而和谐地发展。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正是在于激发大学生对劳动合乎真善美的追求,以成为一名完整意义的劳动者。“完整意义”之意在于:首先,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在劳动中检验和探求真知,达到主客体在认识领域的统一,以此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其次,大学生能够以自身劳动作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达到主客体在实践领域的统一。其三,大学生能够从劳动的直观自身中获得愉悦感,实现主客体在审美领域的统一。因此,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劳动的追求,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再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澄清高校劳动教育的立足点。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育者存在理解误区,仅仅将其生产劳动教育,以提升社会劳动能力为实际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引领。这种片面化的理解把高校劳动教育仅仅视作社会加工器,而忽视高校劳动教育对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探索,诚然背离马克思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念的真正意味。高校劳动教育是教育活动而非生产活动,应立足培育大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以回归劳动的本真意味,即“真正自由的劳动,即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和一般性(普遍性)的劳动”[3]。

2.唤醒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成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劳动。然而,部分大学生轻视劳动,没有认识到劳动与个人成长间的互助关系,只愿坐享其成,“巨婴”、“啃老族”等现象依然存在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另外,部分大学生将报酬作为劳动的全部动力,甚至急功近利,寄期望于拉关系、走捷径,偏激地将个人现状归因于缺乏“特权”。现象背后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误区,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和积极的劳动追求。高校劳动教育应承担起责任,以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其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积极的劳动追求,从个人劳动的满足感中实现生活与人格的自由。

3.回归大学生劳动“美”的追求。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追求的教育声音微弱,致使部分学生的劳动行为缺乏劳动精神。以“网红”为例。“网红”作为互联网的新兴职业,以网络直播、网络营销、网络代言等多种形式进行生产性劳动,大学生群体正是“网红”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以“网红”劳动时缺乏“美”的追求,其并未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劳动目标,而是基于有限性视角下的欲求方式,弥漫着浓浓的“功利主义的成功观、反智主义的成才观、拜金主义的消费观、庸俗主义的审美观、娱乐化的消遣观”[4],这就需要高校劳动教育的疏解。高校劳动教育应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以此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真善美的追求,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真善美的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校劳动教育须建构体系以育人、校园活动以文化人、劳动精神以养人,以此构建真善美的高校劳动教育。

1.建构体系以育人。高校劳动教育应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明確的教育目标、全面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评价体系开展教育活动。

在教育目标中,高校劳动教育应基于社会并高于社会,在培养大学生社会劳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激发,使大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劳动追求,以完整意义的劳动者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劳动教育应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跟踪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包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课程、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课程、劳动思想和劳动观教育、劳动精神激发等,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目标。实践教学包括非生产性质的体力劳动、校内勤工助学、学校教育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校外实习、志愿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的多样化教学,促进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劳动情感的养成。跟踪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定期回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教育活动贯穿其中。

在评价体系中,高校劳动教育应建立长效考核机制,以长期、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等方面的情况。考核的目的不在于评判,而在于解决问题,以实现劳动教育目的的最优化。

2.校园活动以文化人。高校劳动教育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包括: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以座谈会、宣讲会、主题日活动等方式为主的主动传播机制;以新媒体平台为主的交流互动主题活动;以校外劳动模范、校内优秀教职工、杰出校友等群体为主的个人经历分享活动等。这些以劳动教育为主的示范性符号传播,让大学生引起共鸣,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参照,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真善美追求的完整意义的劳动者。

3.劳动精神以养人。高校劳动教育应弘扬包含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内的劳动精神,强调“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5],将劳动精神的引领贯穿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大学生能够从中吸收精神养分,以此作为自身的参照,在劳动中突破创新、塑造品格、实现价值,并从直观自身中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刘志山.真善美的哲学与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2.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1.

[3]陈贵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93,99.

[4]胡德平.大学生“网红”现象分析与教育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4):80.

[5]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猜你喜欢

真善美劳动教育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热爱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