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经典导读教学现状调查

2019-01-14刘庆莲

文教资料 2019年31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民办高校教材

刘庆莲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民办高校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问卷调查、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经典导读的课程设置情况、教材使用、教学模式等相关问题展开现状分析,厘清目前民办高校经典导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经典导读    课程设置    教材    教学模式

经典阅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与此相关的经典导读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但经典导读的教材选择、课堂模式、学习效果的研究都比较薄弱。此外,论者们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经典导读的专题研究较少。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因为在办学性质、人才培养、学生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两类大学生经典导读的教学体系应该存在差异。

本文立足于民办高校经典导读的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摩及对学生作业的定量分析等方法,试图对经典导读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模式、学习效果等相关问题展开现状分析,以厘清目前民办高校经典导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之“困”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产物,在办学方向上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及加强素质教育,近年来许多院校都在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把通识课的建设提到人才培养方案上,其中经典导读课程也在部分本科教学计划中。经过调查,目前民办高校经典导读的设置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1.开课水平参差不齐。民办高校基本开设了通识教育课,主要为传统文化教育;其中部分院校开设了经典导读,主要为中国文学、文化导读。办学历史悠久、综合性较强的民办院校开设的经典导读门类较多,主要涉及中外文史哲,大部分使用流行的教材,这一类院校引进的超星尔雅在线通识课程比较多;办学历史比较短的院校经典导读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有些学校暂时只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也是学校教师自编的读本,个别院校暂时没有引进超星尔雅在线通识课程。以上课程一般挂靠在学校思政基础部或者公共课教学部。

2.经典导读课程缺少规划性和稳定性。部分民办院校,特别是办学历史比较短的民办院校,对于到底应该开设哪些经典阅读课,缺少通盘考虑。往往因人设课,根据现有的任职老师的专长开设,并非有了规划性考虑后招聘专职教师。兼之,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强,一旦任课教师离职或者休产假或者进修,没有找到相关教师开课,这类课程可能暂停。另一方面有的高校经典课程侧重国学,西方经典导读比较少;有的高校侧重文学,哲学历史经典导读较少。

3.经典导读课程课量不足,学生选择空间不大。民办高校办学要紧扣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校方投入大量经费在专业课的师资建设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上,对于通识课的师资投入整体偏低,开设的经典课程一般为2门—4门,专职教师一般为2个—3个,也有个别学校是本校其他专业教师兼职授课。即使是在校学生超过万人的个别学校,开设的经典课程也仅有2门—3门,课程课量不足,重视程度偏低。

4.部分高校的傳统经典导读课受到超星尔雅在线通识课程的挑战。大多数民办高校都积极引进超星尔雅在线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少则2门—4门,多则10门—20门。这一类开放式的网络课程、名校名师讲课,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弹性大,课程内容前沿新颖,课堂组织方式独特便利,吸引了大量学生修读,在学生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导致学校开设的传统经典导读课程选修人数偏少,难以达到开课条件。学生对这些网络在线课的追捧,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侧面反映了目前民办高校经典导读课程可能存在激发不了学生兴趣,或者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程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5.部分民办高校学生从实用角度出发,认为专业课程学习远重于经典阅读,不重视通识教育。比如理工医的学生感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专业并没有联系,因此,经典阅读的积极性整体偏低,阅读量整体偏少。经典导读教学处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边缘地位。要让民办高校大学生真正从经典中收益,就要让经典课程在高校落地生根。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从制度上保证经典导读课程顺利开设,如规定经典导读面授课程的选课数量;提高经典导读课程的师资水平、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专业的合理搭配;举行经典导读课程的活动,包括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成立读书社团等。此外,民办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经典导读教学改革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二、教材选择之“困”

优秀的课堂教学和成功的课外拓展学习离不开好的教材。在探索经典导学教学模式时,应对经典导读教材进行思考。温儒敏教授在带领团队编写“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时指出,缺少合适的通识教育教材是许多学校开设素质教育通识课比较突出的困难,“很少有真正适合非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有些教师只好用专业课的教材替代,影响通识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1]。经过调查研究,目前高校使用经典导读教材主要有三类。三类教材各有特征,对于民办高校的经典导读各有利弊。

1.“概论”“通史”“专史”类教材。这类教材专业性、系统性、概述性都比较强,框架结构整齐,知识点清晰明了,前后连贯,体例分章节,一般能够满足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这类教材一般为专业教材,但在没有更合适的教材选择的情况下,一些民办院校选择了这类专业教材。非专业的学生面对这种教材往往觉得知识点多而无所适从,任课教师必须斟酌教学计划,在教材的各章节中取舍,有所侧重,学生跟着教师划出来的章节重点学习,学习相对被动。这样的教材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消耗师生不少精力。此外,专业类教材一般语言严谨科学,专业术语较多,非专业的学生觉得难度较大,难以消化,长期下来,学生直接放弃教材,有的甚至不带教材到课室上课,只听教师讲授。

2.名家通识讲座导读教材。这类教材应该是比较多院校选择的教材,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由北京大学发起编写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如《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红楼梦十五讲》等。这一类导读的定位是“名家讲通识”,温儒敏教授评价其“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2]。和专业教材不同,这一类书籍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著者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内容深入浅出,行文生动活泼,较有诗意和哲理,受到较多经典爱好者青睐。但在教学实践中,民办高校以其为经典导读教材却遇到了困难,这一类导读书籍从讲座角度说是成功的,能够在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命题上通俗易懂地传授相关知识,扩展学生的学术胸襟和眼光,但在知识点编排上,因为缺乏专业教材的系统性、规划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比较难以统筹一致。此外,民办大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公办的综合性大学学生成绩稍差,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整体上稍逊,这一类导读旁征博引,以其为教材,学生阅读教材时对部分内容不甚了解,需要教师再做导读或者查阅资料,一旦因为懒惰不查阅相关资料,对经典阅读的倦怠之心就会逐渐浮现。再者,这一类讲座式的导读贯穿名家的观点,因为专业学习繁重、兴趣淡然等原因,民办高校大学生整体阅读量不大,不少学生不阅读经典原本,而是以名家的代读作为自己的阅读,阅读经典成了一句空话。

3.冠名为经典导读的普通教材。这类教材良莠不齐,著者一般为高校学者。温儒敏曾评价:“这些年来,各地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有些是很不错的,但总的来看,选题偏窄,有些内容可能偏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3]这一类教材内容相对简单,编写体例一般为“经典人物、作品简介+赏析+思考题”,有的教材没有经典人物和思考题,只有简介和赏析部分。与名家通识讲座导读教材相比,此类教材缺乏旁征博引和深度的见识,以相对常见的导读观点为主,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但因其导读的观点普通常见,对学生的深度启发比较有限。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导读》为例,笔者在讲授此课时发现四大名著的教材非常难找。选择有四个:第一个选择是选取名家通识讲座的导读做教材,例如红楼梦十五讲,易中天品三国等,但学生一学期要消化四本名家的讲座内容,难度较大。第二个选择是《图解四大名著人物点评》,该书编写体例为“名著总评+经典片段赏析+名著人物点评”,局限为此书侧重人物点评,点评过程中较少出现原文,主要通过陈述情节呈现人物角色的定性评价,学生展开的探究空间不大,从自主、探究性学习角度来说,不能满足四大名著经典导读的教学要求;第三个选择是《经典名著鉴赏》,涉及名著的作者、故事情节、人物介绍、艺术特色、文化内涵,概述程度高,内容广,教材中的观点普通常见。第四个选择是《中国四大名著演讲录》,以讲课实录的方式,以“名著概述+文化内涵+主要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的体例框架导读四大名著,教材内容细致入微而独具卓见,分析和原文阅读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可惜此教材难以订购。

换而言之,合适的经典导读教材,既要在体例编排上能滿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又要在内容设计上照顾到民办大学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接受水平;既要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不是专业课教材的压缩或简化;既要能引导学生直接接触原著,又要引导学生展开对经典的探究和思索。此外,教材的采编还要注意与时俱进。学者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读屏的微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读的新媒体开启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微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被吸引到以手机为主导的屏幕上,因此又称为读屏时代”[4]。这给纸质阅读带来冲击。导读教材应该综合考虑这些时代因素,在教材使用或者编写上思考如何结合这些时代元素助力经典导读,例如增加教材配套的电子资源库,包括原著、名家导读、跨界学科知识、相关教学的视频、音频、动画等;在教材中引入二维码技术,引导学生利用手机、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登录教材资源库等。

三、教学模式之“困”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如何“导”才能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由于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和影视游戏、漫画等大众文化的普及等原因,当代大学生对经典逐渐失去兴趣,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读书方式对经典阅读带来冲击,大学生重视流行性、感性、浏览性的休闲阅读,忽略纸质书的深度阅读、经典阅读[5]。让学生沉下心来,有智慧有收获地阅读经典名著并非易事。此外,民办高校办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一技之长,在经典阅读这一类通识教育课程上的投入不如专业教育,甚至有些学校大力推进超星尔雅的在线通识类课程而降低传统的经典阅读课程的比例;学生选修的时间、学分及用功的程度比不上专业教育。经典导读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培养和保持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而后以兴趣为先导,在经典阅读历程中满足学生探索人生、探究世界的好奇心,让学生获得审美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2.如何“导”才能打造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民办高校中,经典导读作为通识类课程,一个教学班级的人数一般为100人以上,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教学,教学环节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者位置。虽说教师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将深奥、抽象的经典名著变得具体形象、浅显通俗,避免经典学习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但现实课堂中部分教师按照教科书,或按照教学课件一味讲授,不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导读,不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长此以往,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位置,不知不觉形成依赖心理,不阅读原著,不思考问题,学生的阅读变成教师的代读。特别是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难以一一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典导读课堂容易出现注入式、“满堂灌”现象。此种相对刻板的教学模式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没能体现出经典导读之“导”的精髓。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民办高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