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中“甚”“很”二词的历时演变观察

2019-01-14何翎格

文教资料 2019年31期
关键词:古汉语副词形容词

何翎格

摘    要: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讲副词时认为“‘很的较古形式是‘甚字”,本文就“甚”和“很”在古汉语中的历时演变进行阶段性整理,总结二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法,以探讨“很”能否在现代汉语中承担古代汉语中“甚”的功能。

关键词: 甚    很    副词    历时演变

王力先生《中国现代语法》把程度副词划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大类:(一)凡无所比较,但泛言程度者,叫做绝对的程度副词。这一类里可以分为四小类:1.最高的夸饰,比如“极”字;2.普通的夸饰,比如“很、怪”等,并认为“‘很的较古形式是‘甚字”;3.不足的表示,比如“颇、稍、略、些”等;4.过度的表示,比如“太、忒”等。(二)凡有所比较者,叫做相对的程度副词。这一类里能细分为三小类:1.“一般、一样”等表平等级;2.“最”表最高级;3.“更、越发”等字表比较级①。根据这一节的内容可知,王力先生认为在现代汉语中作程度副词的“很”表示的程度相对一般,与古汉语中的“甚”一样,并且借用西方语言学中“级”的概念对汉语的副词进行程度划分。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界运用的语法概念基本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术语。由于两种语系根本的不同,使其有一些概念无法直接加以借鉴使用,但是我们能在实际语料中发现一些语用的共通性。譬如“级”这个概念,作为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独有的重要的语法范畴,是能够借助屈折语的属性通过词形变化表现程度的不同。一些形容词可以直接通过词形变化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一些则通过迂回法实现。作为孤立语的汉语由于形态的缺失,我们在表达比较义时并不能直接从词的形態表达,而是需要辅助程度副词等从语序上实现。

形容词本身分为性质和状态两种大类,其中性质类别的词是能够在相对时间上或程度上进行变化。在现代汉语里,我们有丰富的程度副词比较事物性质和状态之间的相对差别,单音词有“很”“更”“最”“太”等,多音词有“比较”“非常”“极其”“相当”等;在句式中的用法基本为放在形容词前面作限定或者后面做补语。但在追溯古代汉语时,特别是在形成古汉语基本语法秩序的先秦时期,形容词和副词之间常常没有很明确的区分,甚至很多程度副词都为形容词转为副词,因为汉语词义的模糊性和语法的不稳定性导致语义上存在不准确。

相比较现代汉语中常见的高频副词“很”字,“甚”在古代汉语中表达的程度是否与其相同?能否作为“较古”的形式承担相同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这要从二者的历时演变过程中发现和探讨。

“甚”作为古汉语中的常见词,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出现并沿用至今,在一些地方的方言里仍存在。关于“甚”的历时演变,现尚未有专书著作对其进行详细的梳理。《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一书中讲到程度副词一节时,作者对于古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的用法总结为“程度副词大都用于形谓前”,并认为“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②。书中详细列举了一系列副词及例句,其中对“甚”的词性演变简要概括为“由形容词演变为副词”,用法则为“可用于动、形谓语前后”。所列举的例句来源于《左传》《史记》《诗经》《战国策》等先秦两汉的著作③。在论文方面,对“甚”的讨论相对详细的则有《“甚”的词性演变》一文。作者就先秦、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部经典中“甚”的用法进行了考察,认为其在先秦是形容词而不是副词,到六朝时期则作为副词使用④。至于六朝后期的演变,则零散见于其他论著。因此,笔者基于北大数据库中先秦至清朝的古代汉语数据,对不同历史时间段的不同文体的经典典籍进行了梳理,以期分段对“甚”的用法变化进行简要的阶段性总结。

在先秦时期,“甚”的出现频率极高,部分典籍如《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出现次数达到一百多次。这个时期的“甚”呈现语法功能多样的特点。“甚”在不同文体中均有使用,既可以在句子中单用,又可以修饰形容词、动词等;作状语和作谓语的用法同时存在,但用作谓语的次数更多,此阶段还是用为形容词,表示“大、过”的本义。现举示例如下:

1.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3.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甚明察以审信。(《墨子》)

4.梁丙曰:“甚矣哉,子之为此来也!”(《左传》)

5.今不别其义与不义,而疾取救守,不义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吕氏春秋》)

6.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不爱精神不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韩非子》)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甚”的用法基本同先秦的用法一致,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甚”做形容词单用的次数开始减少,仅在少数典籍中见到几处;总体呈现的发展趋势为作副词修饰形容词和动词的次数上升,且多数置于形容词和动词之前,这一时期基本开始形成副词的用法,表示程度相对较深。需要指出的是,东汉时期因为佛教的传入,开始出现早期佛经的译文,这些译文数量虽相对较少,但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的口语字词的使用习惯。举示例如下: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

2.是故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淮南子》)

3.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恶,众生相诅,甚可痛哉!(《东汉佛经选》)

4.而门有老妪,可八十余,头白,求寄避雨,雨甚,而衣不沾渍。(《搜神记》)

5.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世说新语》

6.比丘白言:“甚奇!甚特!世尊!”(《西晋译经》)

进入唐朝后,“甚”在前朝基本已形成副词用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个重要的用法,即开始作疑问代词及和“么”组合成双音节疑问代词“甚么”。关于“甚么”的来源,有学者认为最早见于唐代吕岩《赠江州太平观道士》中的“不知甚么汉,一任辈流嗤”⑤。但在同时期其他唐诗中尚未发现类似用法。此外,这一时期的唐传奇作为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巅峰,其行文中使用的“甚”基本沿袭前代作副词的用法,单独作形容词的用法基本已经消失。到了五代,“甚么”一词的使用频率增加,主要在变文中记录人物所说的话里使用,在个别典籍中又写作“甚摩”。可以看到,这段时期的“甚”已经出现口语和书面语的用法分歧,示例如下:

1.然铸钱之情,非肴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佳肴之甚微,为利甚厚。(《通典》)

2.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3.传经深旨,务从易晓,苟不违本,斯则为善。文过则艳,质甚则野。(《大唐西域记》)

4.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寄唐生》)

5.余答曰:“下官是客,触事卑微,但避风尘,则为幸甚。”(《游仙窟》)

6.师问僧:“甚摩处来?”对云:“崔禅师处来。”(《祖堂集》)

宋元时期,词、散曲和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得到空前发展,“甚”字基本延续了前代口语化的用法,并进一步虚化为疑问代词,“甚么”开始普遍使用。但同时“甚”字在官方修订的史书和讲史类的话本等典籍中还存有少量表程度的副词用法,此时可以在同一个文献中看到不同的用法同时存在:

1.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资治通鉴》)

2.你若无意向他人,为甚梦中频相见。(《木兰花令·仙吕调》)

3.倘蒙恕责,不胜幸甚。(《三国志平话》)

4.董卓坐定,遂问适来捉住者何人,姓甚名谁。(《三国志平话》)

5.似一个甚的?恰便似现世钟馗唬不杀鬼。(《南吕·一枝花》

到了明清时期,通俗文学里的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甚”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仍然存在,但作疑问代词则被普遍使用,而且在作疑问代词时,“甚”不仅可以单用,“甚么”还可以和“什么”交叉使用,二者发展到了晚清时使用频率不相上下⑥,直到近现代时期“什么”取代了“甚么”后,“甚”字单用萎缩至仅在少数方言中使用。从上述几个时期的发展特点中,可以对“甚”总的发展过程进行大致的階段性概括,即从表程度义的形容词发展成为程度副词,再从副词进一步虚化为疑问代词,但是作副词的用法与作疑问代词的用法能够同时出现和使用,语法功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相对于“甚”做副词的历史,“很”作副词的时间则短了很多。“很”和“甚”两者最早都在先秦文献中出现,本义表示“违逆、不听从”的动词义。但“很”在汉代以前就从动词本义引申出即“乖戾、凶狠”形容词义,这在《说文解字》中对“很”的解说为“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中已得到证实。但相比较“甚”的高频次使用,“很”的出现频率要远远低于“甚”,且“很”虚化为程度副词的时间晚很多。有学者对“很”的历时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阶段性梳理和数据统计,总结大致发展阶段为:先秦时期最初的动词义项“不听从”——产生形容词义项“凶狠”——“狠”字出现,分化形容词义——元代开始出现的程度副词“很”——近代开始出现的语气副词“表示强调”等几个阶段⑦。这几个阶段基本覆盖了“很”在整个古汉语发展阶段中的特点,现摘取文中列举的各时期典型例句如下:

1.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庄子·杂篇·渔夫》)

2.今王将很天而伐齐。(《国语·吴语》)

3.欲无厌时,举事而喜高,贪很而骄。(《史记·龟策列传》)

4.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令者,皆斩。(《史论·前汉纪》)

5.既傲很以无礼,好凌辱乎胜己者,悍人也。(《抱朴子》)

6.白羊性很,不得独留。(《齐民要术》)

7.楚隐习果锐之性,遂成凶狠。(《晋书》)

8.如人很戾,固是暴;稍不温恭,亦是暴。(《朱子语类》)

9.那几个守户闲官老秀才,他们都很厉害,把老夫监押的去游街。(《元刊杂剧三十种》)

10.褚大娘子道:“二叔很不笑话,我们也很不可笑。”(《儿女英雄传》)

从以上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从先秦时期作动词和形容词开始,“很”经过长时间与形容词连接使用,动词义逐渐消失而转向形容词义,又因表程度的形容词义在语用中实现了作程度副词的虚化。“很”的副词用法真正形成和固定下来是在元代杂剧里才初见端倪,经过明朝的发展再到清朝的成熟和普遍使用,“很”的副词用法在清朝已基本形成了现代汉语里的用法,即在句法上基本作状语、谓语、定语和补语。其中,作状语时,多为描述人或者事物的动作、状态的程度,带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性描述。后三者主要表达对人或者事的一种客观性描述⑧。而且可以看到的是,“很”在句中修饰形容词时的位置并不固定,比如在《醒世姻缘传》里“一轮将望的明月,又甚是皎洁得很”和“那计老头子爷儿两个不是善的,他外头发的话很大着哩”。在一定程度上与“甚”一样见证了文言发展到白话的过程。

从上述历史演变梳理来看,“甚”和“很”的发展演变过程尽管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但都存在词类的变化过程,与汉语的词义模糊性有关联。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英语中副词的造词方式绝大多数来源于形容词的变形,就这种词类的变化方式而言,与早期古汉语的副词发展有些不谋而合的意味。就二者在古汉语中作程度副词来看,“甚”作程度副词时做状语可以修饰形容词、动词和词组,“很”的功能只局限于修饰部分形容词和词组,“黝黑”“苍白”等含有一定程度量的形容词则不能被其修饰,使“很”无法表达比较的语义。

由于语法功能的局限性,“很”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替代过“甚”作副词使用,而是同时存在和使用。虽然在文言翻译成白话时常常将“甚+形容词”翻译成“很+形容词”或者“更+形容词”,同样在常见英译中也常常将汉语里的“非常”“甚”“极”对应英语里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翻译,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存在直接对等的关系,“甚”做副词时的功能要远远多于“很”。本文认为在比较“甚”和“很”的时候,由于二者在历时演变中存在词类的变化,不能将不同时期的用法进行比较。就作副词而言,“很”做副词时只承担了一部分“甚”做副词时的功能,并不能一言概之为“甚”是“很”的较古形式。

注释:

①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189-191.

②③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365,274.

④李杰群.“甚”的词性演变[J].语文研究,1986(2).

⑤曲建华.“什么”的起源和演变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5):3.

⑥袁文.“甚”“甚么”“什么”在《老残游记》中的使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3.

⑦廖娟.“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D].长沙:湖南大学,2012:59-72.

⑧延慧.汉语程度副词“很”的用法浅析[J].语文建设,2016(12).

猜你喜欢

古汉语副词形容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认识形容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副词和副词词组
形容词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