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园的中职学校育人机制探究
——以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2019-01-14张建云

江苏教育 2019年76期
关键词:产教育人中职

张建云

从2017 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2019 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企业、产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部分职业院校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推进了产教融合的进程。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宜兴中专”)作为一个地处县级市的中职学校,面对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合作能力不强及合作平台缺失等现实问题,实现与当地企业、产业发展资源完全对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对产教融合园进一步释义,对中职学校本身的育人机制进行创新设计,更需要当地政府强有力的保障。

一、产教融合园释义

(一)产教融合园是校内实训基地吗?

教育部2006 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提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彼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多建立在高职院校,直到2012 年《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出台,中职学校才开始有自己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是中职校还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实训基地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点在校内;二是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是其运作是企业化的,具有“生产性”。[1]所以,从功能上看,校内实训基地只解决了学生“训”的问题;而产教融合园不仅要解决学生“训”的问题,还要在“融”上下功夫,关注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从学习的对象上来看,生产性实训基地只关注学生技能的培训,学习主体是职校学生;而产教融合园的学习主体不仅仅是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还有中小学学生、教师、企业师傅以及社会其他人员。换句话说,校内实训基地只是产教融合园的一个功能单元,两者并非同一个概念。

(二)产教融合园是企业孵化园吗?

企业孵化园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是伴随新技术产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资源能力的集合。这种资源能力的集合能够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创业机会,提供经营场所、各种中介服务、融资服务、创业培养与咨询服务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将发明成果推入市场,同时也可以帮助新兴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2]由此可见,孵化园是通过对学生和中小型企业的孵化来服务区域发展的。产教融合园也有孵化功能,其孵化主要是对学生的孵化,孵化途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依托教师工作室,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孵化;另一方面以创业一条街为平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总的来说,产教融合园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孵化。

(三)产教融合园到底是什么?

如上所述,产教融合园并不是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或者孵化基地,它是一种资源能力的集合体,是职业院校利用校区空间资源和区位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在校内合作共建的产教融合平台。以宜兴中专建设的产教融合园为例,该园在宜兴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以宜兴市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的创新资源为主要依托,整合职教以及各方资源,由宜兴中专全权规划、管理、建设,向宜兴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开放,以促进宜兴市地方经济发展。产教融合园以“四大功能区”为基本活动单元,涵盖学生技能实践、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企业项目开发、学生创新创业、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社会培训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模块。“四大功能区”包括生产区、科技创新区、创业一条街、综合服务区。其中,生产区主要承担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作为师生实习实践基地,承担师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科技创新区主要承担创新创业基地技术研发和知识创新,由相关实验室、测试室和专业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组成;创业一条街主要针对学生创业项目,包括店面房、优秀创业成果展示区、电商等培训中心;综合服务区则主要包括社会职业培训中心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平台。四大功能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实现教学与生产一体、教师与行业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作业与项目一体、职业体验与招生活动一体、社会培训与区域发展一体,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资源自然衔接,最终使学校、学生、教师、企业、社会五方受益。

二、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合作能力不强

对于中职学校来讲,由于教师自身技能水平有限及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再加上学生长期只处在流水线上训练,很少接触企业有技术含量的项目,学校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明显不足,很难从真正意义上与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深层次合作。从企业的意愿角度来讲,企业是愿意与学校展开深层次合作的,但是由于中职学校服务能力不强,再加上实习生流动性大,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得不到保障,企业只能自己解决原本与中职学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企业一边要承担实习任务造成的损耗,一边还要独自承担技术研发和项目设计的生产任务,其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也就无暇顾及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企业方面的合作动力和合作能力也随之减弱。

(二)合作层次不高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3]这意味着中职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还只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倾向于顶岗实习或者工学交替,只局限在流水线工作或者低层次的岗位实习,缺乏高层次、紧密型的合作项目。正因为如此,中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随意性较大,在有合适项目的情况下,学校出“免费劳动力”,企业出“生产流水线”,没有项目就“各自发展”。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解决用工需求上,缺少基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构建的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松散随意的状态。另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多数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多年,但在这个领域产生的教育教学成果少之又少,这与相应的合作层次不高有很大关系。

(三)合作渠道不畅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合作渠道不畅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校企双方的利益未达成一致。目前中职学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渠道仅局限在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有些小微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最初目的也只是为了自身利益,学校与其缺乏顺畅的交流平台,导致学校的育人需求企业不了解,企业的利益需求学校也不明白,结果当学校发现合作企业并没有“教育情怀”时,已经很难单方面解除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三、中职学校育人机制的创新设计

产教融合园作为产业与教育两种不同系统形态的结合点,更需要在“融”上下功夫,而“融”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指以职业院校为主体,政府引导、行业协同、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多方联动的新型合作化人才培养方式。[4]产教融合园作为新的载体,其协同育人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还包括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员,是一种全新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一)创新治理,搭建模块化框架

宜兴中专与企业共建共管共享,按照产教融合内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确定“产教融合园公司—产教融合园办公室—四大功能区”三级管理架构,方便学校与企业对产教融合园进行管理。产教融合园的项目启动设立专项经费和专项发票,方便管理。产教融合园办公室主要负责园区内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及考核等工作,协调各系部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运行。学校的二级学院和企业的内设机构进行对接,形成四大功能区——生产区、科技创新区、创业一条街和综合服务区,每个功能区由一个领导小组独立管理。产教融合园发挥校企双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引进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训室和企业开发项目,最终达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目标。

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在于先有“产”后有“教”,无论是对学校师生的培育还是对社会的服务,都必须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才有可能产生“教”的效益,这是产教融合园建设的意义所在。第一,对“合作能力不强”的突破。产教双方合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院校的教师水平。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完善产教融合教师队伍,从而打通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向融通渠道,提高产教融合的合作能力。第二,对“合作层次不高”的突破。产教融合园的建设是以肯定双方利益为出发点的,除了有最基本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模块外,还有企业项目的设计,有课程开发、职业体验等高层次的合作模块,从而能够很好地探寻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和激励点。第三,“对合作渠道不畅”的突破。产教融合园中企业和学校是一种契约关系,企业的利益需求和学校的育人需求是精准匹配的,通过四大功能区的建设,打通产教融合渠道。

(二)耦合资源,构建“学赛研培体”的产教融合育人功能模块

模块化治理框架的构建使得产教融合园便于管理,企业能够进一步从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入手,构建“学赛融合体”的新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学”——项目化教学与实践。产教融合园以园中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师工作室为平台,打破原有的中职学校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局限性,通过产教融合办公室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园中,达到项目与教学为一体、产品与作品为一体的目的。

“赛”——技能竞赛。以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为背景,以学校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为梯队,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反过来,获奖选手和培育获奖选手的教师也可以承接更多的企业项目,发挥应有的技能优势。

“研”——课题研究与专业建设。通过产教融合园对接企业项目,教师可以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和专业建设,在真实的实践中激发项目研究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培”——教师培养与社会培训。中职教师多是刚走出校门就进入学校,实践能力不足。通过与学生开展真实项目的实践学习和申报课题的理论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另外,产教融合园还注重对社会人员的培训。学校开发优势专业,通过培训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等社会人员,扩大产教融合的受益群体。

“体”——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是产教融合园的另一特色功能模块,主要是把职业体验活动做成活页式菜单供中小学生选择。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兴趣;对于学校而言,职业体验活动本身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三)产教融合园的运行模式

1.多主体入园运行机制。(1)引导学生进入园区。根据园区六大功能模块,结合学生的技能专长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某一功能模块,由企业师傅或者本校教师指导,把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相结合,使企业的岗位需求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2)将企业引入园区。在产教融合园运行的初期,选择与宜兴中专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相符的企业,秉持“宁缺毋滥”与“一专业一企业”的原则,对引入的企业设置门槛,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在短时间内形成园区的经营规模和产教深度融合的社会效益。(3)将教师选入园区。产教融合园的建设使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及技术的研发者,但园区并不是对所有教师开放,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业绩以及专业水平择优录取,以3 年为一任期,引导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研发和社会服务,主动服务企业。(4)将企业师傅请入园区。产教融合园聘请的专家不同于以往的客座教授,而是以园区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育中,把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及个人实践经验融入产教融合园的建设中,使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建立起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项目相结合的育人模式。(5)将社会人员招入园区。根据下岗工人、农民工及退伍军人的职业选择倾向,把他们招入园区进行职业培训,园区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师资,提高其再就业能力。(6)引导中小学生加入园区。职业体验活动供中小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平台定期为中小学生开放,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2.资源整合契约机制。宜兴中专在产教融合园内提供办公室、生产实训室、科研创新室等,并在水电费等基本生产生活保障上提供优惠;企业则须提供生产设备、必要的耗材及实训所需要的工位和有资质的企业专家,共同进行生产实践及项目研发等活动。园区内校企双方活动均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约束,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3.模块化考核机制。逐年对入园的教师工作室和企业进行模块化考核。园区内的某个项目活动可能会产生两种以上的功能效应,园区只对活动项目最主要的功能模块进行整体、客观考核,将产生的其他功能效用作为附加参考。

4.积分激励淘汰机制。园区根据合作双方不同的合作方式实行积分制,根据开展的项目活动产生的功能进行模块化考核。考核的总分在不同的区间内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房租收入返还、实习补贴和培训补贴,积分属于末位的实行淘汰制。

四、产教融合园建设的现实之困

从目前来看,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促进区域产教融合的“组合拳”。但问题是,当这些“组合拳”具体到各个学校和企业时,似乎很难落地。宜兴中专的产教融合园于2018年6 月落成,但至今仍未引入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地方政府只是鼓励、积极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条例。为此,学校还为产教融合园建设进行了大量的企业调研。数据表明,几乎所有计划入驻的企业都希望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但是由于宜兴市政府关于产教融合园的法律不健全、对企业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对企业权益保障的规定不够健全,企业对是否入园持“观望”态度。没有政府给学校和企业相应的法律保障和责任义务,没有产业企业的参与,产教融合园的发展必定很难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真回归。

猜你喜欢

产教育人中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