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的研究

2019-01-12许巧凤

人人健康 2019年13期
关键词:抗药性耐药性抗菌

段 丽 许巧凤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临床医学工作研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切实的将临床微生物的检验与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作为重点工作,这对于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微生物以及细菌的检验也对检验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高质量的检测水平,并且要有认真仔细工作的态度。检验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对临床微生物的监测,以及做好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

1.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概述

1976年一位荷兰人虎克制造了一台能够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它能够看见许多人们利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生物,并能够准确的描绘出微生物的形态,比如球形微生物、杆状微生物、螺旋体微生物等。显微镜的问世,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虎克虽然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但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缺乏对微生物分析的技术以及认知水平。从而也导致微生物的研究止步不前,微生物研究的发展过程经历了长达200多年的漫长过程。到了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士,发明了处理物品的巴士消毒法,从而有力的证明了有机物的变质以及腐败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从而微生物研究的发展进入了生理学时期。在微生物的生理学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不同生物之间在形态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在生理特性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2.微生物的检验流程

2.1 将送检的样品进行处理

(1)样品的接收

在样品进行接收时,一定要严格对样品数量的多少进行核查,并检查样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同时检查样品的温度是否有变化。检查干燥的样品是否有受潮的倾向,经过冷冻的样品是否有融化的倾向,容易腐败的样品是否已经具有变质的趋向。对接受的样品进行以上检查,及时的对所有的样品进行分类并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

(2)样品的登记

对于接收后的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将不同的样品放入不同的样品柜中进行保存,在样品如柜之前要表明样品所在柜号、样品名称、采样的时间以及日期、采样人以及追踪编号等。

2.2 样品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找出检验需要用到的所有药品检验试剂,并将其放在传递窗以便检验的时候使用。在检验的时候,为了保证检验的准确性,检验师要换上检验专用的工作服,同时配戴鞋套、口罩以及内帽等。对于需要进行消毒的检验仪器,要进行仔细的消毒。

2.3 样品的检验

在进行样品检验过程中,样品的袋口有可能会沉积大量的细菌,如果不进行处理,很有可能会影响检验的准确性。因此取样时,应用消毒酒精对样品袋口进行充分的喷洒消毒。要切记,在采样过程中不能用手,应该严格利用无菌器具进行取样。比如剪刀、小勺、镊子等。

2.4 样品的培养

在取样工作完成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样品的培养,将已经取样完成的样品,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当然,不同的样品需要培养的时间和温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LST 需要在36℃左右的温度中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为28h。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人类很难利用肉眼来观测到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的存在对人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人来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疾病是否微生物引起的。虽然在人类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微生物感染疾病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为了避免微生物引发疾病的现象出现,我们必须要了解微生物的种类极其特征,然而这些过程都要建立在微生物的检验之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微生物的检验。

3.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的耐药性通常也被称之为抗药性,它往往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经过多次的接触之后,其本身对于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甚至消失,从而促使抗菌药物对其治疗疗效逐渐下降,最后发展为无效[1]。最近几年,耐药性的细菌逐渐增多,耐药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耐药的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进行抗感染治疗的重中之重。随着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广泛运用,由于使用不合理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性增高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的问题也给医学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控制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医学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

4.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分析

4.1 细菌自身具有耐药性

细菌自身具有遗传的特性,它能够通过获得耐药质粒和自身的突变而产生耐药性,同时一种细菌不只是通过一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而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进行作用。

4.2 医疗对细菌产生的影响

在医疗过程中,往往很多医生对抗生素不够了解,不注重其用量,从而出现了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这也直接促使了大量耐药菌的产生[2]。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新技术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耐药菌的生成。比如人工瓣膜、静脉导管以及介入治疗等一些新的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也给耐药菌的出现提供了进入人体的机会,这些致病菌相比于其他的致病菌更加容易产生耐药性。

4.3 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一种自然反应

无论是什么样的抗菌药物,一旦经过临床的使用,都必然会经历细菌耐药的过程。这种耐药性多半与细菌本身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的范围内,通过基因的转移或者变异而获得。细菌自身拥有超强的繁殖力,他们能够通过一代一代繁殖的方式不断的将自身的耐药性基因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同时也能够将其传递给其他的个体。随着当今抗菌药物的普及,任何一种新的抗菌药物出现耐药现象都是必然的过程。

5.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5.1 加强药物管理

严格遵循国家各类药物使用的原则,加强药物的管理,更要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同时国家要加强抗菌药物的生产质量监督。严厉打击销售以及生产伪劣抗菌药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要将抗菌药物的有效管理落实在行动上。

5.2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医院实验室以及设备的建设,提高医院疾病诊断的能力,通过实验为药物的使用提供充分的依据。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严格的对感染患者的动态进行分析,如果耐药菌出现感染的情况,及时的对症状进行制止。抗菌药物使用的时候,严格控制用量,可延长使用周期并减少使用用量。加强医院用药管理制度,防止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出现,能不用的就尽量不用,必须要用的就尽量少用。

5.3 建立完善的耐药菌监测系统

大多数国家或者医院并没有自身独立的监测系统来收集细菌耐药性的资料,同时对于现有的监测数据,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也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从而加强耐药菌的监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于合理的用药以及治疗效果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些病情比较严重且能准确判断该症状一定是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除此之外,对于患者的病情尚不明确的时候,不能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因为通过抗生素治疗后容易导致治病微生物的监测有所偏差,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延误。上呼吸道、流感、麻疹等不适宜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皮肤以及黏膜局部也应该尽量避免抗生素的治疗。

5.4 严格掌握药物的特性

5.5 研究创新,发现能够代替抗生素治疗的药物

从基因层次上进行新的研究,对药物抑制剂进行研究,找出能够很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物质 。同时寻找能够代替抗生素治疗的新的药物。通过中药来消除R 质粒,这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中药的发展。

6.结语

人类与细菌抗药性的斗争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国每年大约有8万人死于细菌抗药性这个问题上,因此细菌的抗药性对人类带来的损失以及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细菌抗药性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抗药性的研究又离不开微生物的检验,只有了解了他们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对细菌进行控制。因此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要严格遵循检验流程、极其注意事项,从而为对抗耐药性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抗药性耐药性抗菌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澳大利亚谷物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原因和管理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杂草抗药性及其治理策略研究进展
基因组揭示结核杆菌耐药性根源
白藜芦醇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