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南通唐闸公园扩建工程实践探析

2019-01-11江苏省南通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夏兴峰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南通菊花有机

文/江苏省南通市园林绿化管理处 夏兴峰

城市公园已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和人文风情的重要场所。当它与城市的历史记忆相关联时,则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1]。目前在我国部分城市,一些以存量空间形式保留的公园均具备上述特征。一方面,这些公园记录着城市空间发展轨迹,承载着特有的休闲展示功能;另一方面,其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和居民对生活空间的更高期待又存在局限。江苏省南通市唐闸公园是典型案例,其经历了南通近代史上民族经济发源时代,带着历史记忆面对传承和重塑。多样化地理解唐闸公园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有机更新和记忆重构、提升公园内在品质、重塑城市风貌和提供生活空间是公园扩建工程的重要任务[2]。

1 唐闸公园更新扩建背景

唐闸公园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唐闸古镇,其建园历史可追溯到民国初期。唐闸古镇自1895年起引领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和南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的重要历史街区,目前已建成工业文明主题特色小镇。1913年唐闸公园始建,是南通当时最早最大的人工公园。为改善唐闸地区群众休憩环境,1955年唐闸公园迁址重建,延续服务工业人口的文化休闲功能。1982年公园内重点培植南通市市花——菊花,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菊花保种基地。2008年市政府启动唐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即“南通1895”工程,唐闸公园作为张骞时期所建的文化遗存,成为南通“1895”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从立园之初即成为大众生活的公共空间,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见证了唐闸古镇的兴起和发展,也成为延续当地特色生活的重要城市空间(见图1)。

2012年,根据唐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规划,对这个具有百年沿革史的公园予以改扩建。扩建后公园占地总面积17hm2,水面3.6hm2,老园区改造面积约7hm2,新园区扩建面积约10hm2(见图2)。

公园延续原有服务大众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性质,保留已形成的自然肌理和组成要素,力图以工业文明记忆及“菊花”培植等传统优势打造个性化特征。改造后唐闸公园分为历史文化展示区、生态密林休闲区、菊花文化观赏区及城市滨水开放区四大展区。四大展区充分挖掘唐闸公园悠久历史及菊花文化,凸显公园文化底蕴(见图3)。

2 唐闸公园有机更新原则

2.1 公园更新的有机性

城市公园是由多个景观因子构成的“有机体”,有着萌芽、发展、兴盛、衰败、复兴的螺旋式进化过程,通过相应更新措施平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整个公园形成有秩序的良性循环[3]。“有机更新”理念强调遵循公园等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空间整体、细部及过程中把握更新的有机性,探求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4]。

2.2 唐闸公园扩建的有机性原则

2.2.1 整体性原则

“有机更新”的对象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公园改造更新过程中既要尊重改造对象与周边场地的布局关系,又要保持整体肌理的完整性和局部的统一。作为有机整体,改造过程需平衡公园各区域与全园间的关系,保证其机理的整体性。

2.2.2 经济节约原则

有机更新还在于保护园林的理念,确保旧园区的保护,在保留公园现有一切可利用的现场“元素”,如原有植被、水体、建筑和小品等基础上优化更新与拓展。

2.2.3 文脉传承原则

公园在唐闸古镇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上具有可贵的物质及精神价值。公园内的不可再生信息资源是古镇的记忆宝库。规划在继承和延续原有历史文脉前提下,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市民对唐闸公园的“记忆”,使古镇居民及广大市民对公园具有浓厚的认同感。

图1 唐闸公园日常活动场景

图2 唐闸公园改扩建平面

图3 总平面

2.2.4 植被延续原则

唐闸公园内原有树木郁郁葱葱,长势俱佳。荷花池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且曾经是菊花品种基地所在地。应最大限度保护利用原有生长极佳的植被,维持良好生态生境,并展示菊花文化。

3 唐闸公园有机更新措施与成效

3.1 整体功能的有机组织

扩建后的唐闸公园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改造目标及要求,通过水系沟通新老园区,使新老园之间保持连贯性和整体性,新旧共生,和谐共处,使公园和城市有机融合。历史文化展示区、生态密林休闲区、菊花文化观赏区和城市滨水开放区四大展区有机串联,并针对每个景观片区塑造差异特色。新建南入口与老园区形成部分对景关系,开敞的入口轴线广场展现出老园区优美的水杉林等植物景观。

3.2 景观要素有机组织与更新

景观要素是公园构成的“细胞”和“组织”,包括景观建筑、植物、园路铺装、景观设施、水系等。唐闸公园改造分析了构成要素现状,提出“有机更新”技术手段并确定更新强度,顺应新的公园布局。

植物要素的有机组织体现在对原有植被保留上,新的植被要素与原有肌理相协调,大力挖掘菊花文化,唤起公园历史记忆。具体措施包括:老园区内的乔灌木、水生植物、下层地被大量保留;随着设计河道的拓宽,原滨河枫杨等乔木处于水系中央,设计小岛以保留植被乔木,形成湖中小景;利用公园内原有树林架设4m空中栈道,俯瞰公园及近距离观赏树木顶端,有效保护了乔木根系;通过篱笆墙、景墙、菊花亭等景观手法,展现与“菊花”主题相关的“诗情画意”,建设精品菊花馆展示菊花品种。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降低了工程造价,给游人提供独特的记忆和体验(见图4)。

保留张骞时期唐闸建筑形式及建筑要素。几处扩建入口均采用“南通1895”风格,带有浓烈的记忆导向(见图5,6)。菊花种植基地原址的唐闸公园历史文化长廊记录了公园的变迁历史;部分设施小品如高空栈道廊架等则提醒人们唐闸在近代在民族工业发展中不可磨灭的功绩(见图7)。

对新老园区水体进行优化,水系在必要处进行连通,尽量减少大规模的开挖与填埋,结合原有河道沿岸的植被,有机塑造新的水系景观(见图8)。

图4 老园内乔灌木最大限度保留

图5 唐闸公园扩建西入口

图6 唐闸公园扩建东入口

图8 唐闸公园水系有机更新前后对比

3.3 更新过程的有机推进

唐闸公园的更新是一个连续、自然而可持续的过程,公园更新首先从基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入手,确定需保留的建筑、水系、植物,其次进行场地平整、园路规划及出入口的组织,再对各硬质景观进行改造,最后完成林相调整和植物补植,各景观构成要素的更新合理有序,确保植物生长变化仍有发展空间。唐闸公园扩建延续旧公园的工业文化传承和精神归属,最大限度地保留旧公园景观要素和基础设施,同时用最小的经济付出完成了唐闸公园的扩建。

4 结语

唐闸公园在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发展中,为大众服务的立园主旨得到充分传承与延续。唐闸公园的改扩建以现代生态和科技造园为手段,同时又是历史的记录与演绎,该公园已成为一个象征及符号,成为南通近代史上工业文明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之一。对城市文脉及地域的尊重体现在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全过程,文化、生态与科技的有机渗透,现代与历史的碰撞,构建了丰富且新颖的景观特征空间,既唤起城市居民对所在地的记忆与情感,又是对居民行为和经历的重构。

猜你喜欢

南通菊花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菊花赞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