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律动着生长之美

2019-01-11江苏无锡市勤新实验小学陆晓阳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律动槐花心灵

江苏无锡市勤新实验小学 陆晓阳

有人说,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这里有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有人说,语文课堂应该是浸透心灵的,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话语、一腔圆润的朗诵、一手美妙的字迹,都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是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精彩,这样动人。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以生命欣赏生命,以心灵开启心灵,于是知识的学习是相互启发、互动共生的过程,是共识逐步达成和扩大的过程,也是鲜活生命因此而不断自由生长的过程。

一、生本互动,让情感自然生长

律动着生长之美的课堂首先是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课堂。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语言修养等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呢?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们入情入境地走进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呢? 反复诵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欣喜与激动? 学生读来仅仅只会有表面上的理解,难以触动他们的心灵。

恰逢校园中几棵桂花树开花了,满园飘香,沁人心脾。我茅塞顿开:绝佳的机会来了。上课前,我先带学生去观察桂花。站在桂花树下,大家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学生们忘我地看着、闻着,深深地沉醉了。一个学生不小心碰了一下树干,桂花簌簌地落下来,落得学生们满头满身。学生们惊喜地叫起来:“下雨了! 下雨了! 好香的雨! ”此时,学生在趣味中有了真实的体验、真切的情感,还没走进文本就已经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然后,他们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感受了桂花雨的缤纷美丽与摇桂花的快乐,更体会到了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说:“作者一个 ‘啊’字,让我和小作者一样地惊讶! ”有的说:“我从这个‘啊’中感觉到了作者的欣喜若狂。”有的说:“我从这个‘啊’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自豪呢。”

本来课文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思,也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但是,学生有了课前的感悟和体验,感受那思乡浓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教师要在遵循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的成长充满生机和意蕴。

二、生生互动,让思维自主生长

律动着生长之美的课堂是激发兴趣、激活生命潜能的课堂。执教《槐乡五月》时,在课堂交流中,我发现一名外地学生的家乡就在槐乡,他对文本的体验一定是深刻甚至是超越的。于是,我充分利用这一人本资源,把课堂交给了这个学生,请他来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关于槐乡的问题。在学生们精彩的对话交流中,这些超越文本的资料“化作春泥更护花”,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信息,更是一种情感的点击、思想与文字的碰撞。请看教学片段:

师:说起槐花饭呀,有谁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生: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陈醋、蒜泥;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师:好,我们班有没有曾经做过或吃过槐花饭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互相看看,没有)

师: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槐乡的孩子,赶快来听听他的介绍!

槐乡孩子(眉飞色舞地):大家好,槐花除了可以做成槐花饭,还可以炒着吃。我们村上的人把它摘下来清洗干净后就炒着吃,也是很香的。有的人包饺子吃,如果把它夹在馅饼里吃,更香。总之,每种吃法都是很香的。(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还有什么疑问呢? 趁此机会,快来采访采访槐乡的孩子吧!

生1:槐花有农药吗?

生2:槐花不洗就吃,会不会很脏?

生3:槐花可以用来洗澡吗?

……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问着,槐乡孩子自豪地回答着。

此刻,教学没有预设性,却有了生成性。在生生问答的过程中,学生生命得以自由地展示,思维能力自由生长,学习自然产生。

三、师生互动,让心灵自由生长

律动着生长之美的课堂是师生、生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经历的课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明天,我们毕业》安排在最后一篇,也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最后一篇课文。正值学生毕业前夕,教材的编排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感积淀与文本所表达的感情是非常契合的。因此,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也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首先体现在言语技能、阅读策略方面。应该说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字词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本的能力,而且这些学生大多在一起学习、生活了六年,感情深厚。在即将毕业的时刻学习这篇课文,一定有和这篇课文相通的情感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毕业前的最后一课,应该是他们心灵成长的一个驿站。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多处运用了排比、对仗的手法,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富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取一两处,和小伙伴一起进行诵读,读出深情,读出气势。

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相机点评)

师: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即将毕业,此时此刻,你想到的是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我们班里有个同学写了一篇日记,题目是“写给毕业”,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配乐朗读学生日记)

师:课文中说,“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同学们,为了给我们每个同学的毕业珍藏一份隽永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在这小学生涯的最后一篇课文的课堂上,以“明天,我们毕业”为主题,写一首小诗。可以以课文为例子,学习它的写法,也可以自由发挥,用我们最美的文字抒发我们最真的感情。(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找自己的伙伴进行诗歌朗诵,课堂气氛浓烈。)

师:同学们,刚才,从大家深情的话语里,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的是一颗颗纯真的心。在你们即将毕业之际,在这最后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也很想用一个语文老师最普通的方式为你们献上一首诗,一首写给我们班46名同学的诗。(师配乐朗诵《明天,你们毕业》)

本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有感情地朗读那些作者为之深深“眷恋”的文字,再说说自己学习过程中值得回忆的镜头,让作者的回忆来勾起自己的回忆,让作者的情感来唤起自己的情感。因为文本毕竟是文本,它诉说的毕竟不是学生的心声,而是来自作者的,所以,借了它的内在,往前一步,最后设计“学生的诗、老师的诗”,打通课内课外,沟通文本和学生的心灵世界,超越文本,让学生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感情。这样的一次经历,不仅是学生在毕业前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激、眷恋,更是在自己学习的道路上,一次成长的标志,一个成长的驿站。此刻,师生彼此互动,共同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站在完整的人的教育的高度,还有什么比心灵的成长更美好、更值得让人激动的事呢!

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是真实朴素、自然普通的。这样的课堂就像一日三餐那样平常,却无时无刻为学生提供着生长的必要养分。在这样的课堂上,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是有节奏的,师生双方的脉搏不再独奏,而是一起发出优美的和声,无时无刻律动着生长之美。

猜你喜欢

律动槐花心灵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槐花花开
赶路的槐花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律动之美
槐花
“三个经济”律动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