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11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廖向荣

数学大世界 2019年1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内心意识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廖向荣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因此要积极改进才可以发挥出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效率和质量。

一、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所以要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去讲解,会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会集中注意力去听讲,顺利进入课程学习中,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这样他们会感觉到非常亲切,丝毫没有距离感,慢慢就会意识到数学是非常有趣的,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兴趣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兴趣成为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尽情领略其中风采,感受到独特魅力,认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今后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学习

很多小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任何事情都要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很好的锻炼,意识到团体的重要性,对于成长是非常有利的,组内人数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留出10~20分钟让他们去自由讨论,成员要将自己心中的看法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整合处理得到正确的答案,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互相帮助,营造出友爱的班级氛围,在鼓励中实现共同进步。利用组间比赛激发出竞争意识,明白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不断努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增强师生互动

以往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因此要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在沟通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主动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可以提高在课堂上的默契配合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消除内心存在的困惑,对内容有全面了解,发现知识间的规律和联系。慢慢地,学生内心会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敢于表达出真实想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实现线上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这样交流起来会更加方便,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师生互动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谐,减少学习压力,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发挥着有效的作用。例如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售货员会利用计算机快速得到商品价格,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结果不会出现错误。数学计算是比较常见的,例如超市购物、买菜、买衣服等,可以为人们提供方便,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的金额数。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从教材中得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缺乏深刻认识,通过观察生活可以学到新的东西。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大课堂,通过探索发现其中奥秘,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有利于激发出创新意识,看待问题会更加全面,提高对学科的认知程度。

五、注重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性格、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所以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严格要求,解决问题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水平,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差生由于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去学,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进步。每个人对自己有一个合理定位,制定出一份科学的学习计划,完成之后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内心建立起自信心。充分发挥出因材施教的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不断提升整体水平,对数学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

六、积极的评价

小学是受教育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健康成长,要以鼓励方式为主,才能提高学习热情。传统批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甚至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有效改进。要采用积极评价方法,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在激励中提高综合能力。差生一般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要给予更多关注,通过耐心指导分析学习困难存在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勇敢面对并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内心都是希望得到教师表扬的,所以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潜在能力,对于今后学习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学习课堂效率。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内心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