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导师: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研究

2019-01-10唐凤莲

当代旅游 2019年8期
关键词:个人成长研学旅行大学生

唐凤莲

摘要:研学旅行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研学导师是研学旅游的重要构成要素,大学生是研学导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学导师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十分必要。研究显示个人成长是大学生加入研学导师队伍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担任研学导师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和研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大学生;研学导师;个人成长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青年成长日益受到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研学旅行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研学导师是研学旅行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研学旅行的灵魂,而中国近60%泛游学机构正式员工数量在20人以下,高峰期聘请兼职导师成为常态,大学生由此成为研学兼职导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禁思考:除了行业的需要,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引导或吸引大学生加入到研学教育之中?

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研学主体、研学客体和研学中介体及相关配套,具体包括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学校老师及教育部门、研学课程、研学基地、研学旅游企业或组织、研学导师等,目前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也主要聚焦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但根据笔者的社会观察和亲身经历发现:一方面学校及教师不再是研学课程的开发设计者及研学指导者,而是委托给第三方单位——专业研学机构、教育机构、旅游公司及相关企业,学校及教师主要负责协调掌控并作为实际参与者;另一方面,为了拉近学生的距离,营造“亦师亦友”的研学氛围,同时为了降低由于研学旅行季节性造成的经营成本问题,国内许多研学机构,如世纪明德、深信研学、新少年旅行等都通过招募、培训优秀大学生担任研学导师或是研学辅导员的作为研学旅行过程的指导者。

作为研学导师的大学生,是研学课程的实际实施者同时也是研学产品的体验者,其在传递知识、带领研学主体学习、体验和成长的同时,其自身何尝不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的接收人?旅游是一种成长,研学是一种成长,研学导师是青年成长的引导者也是自身成长的促进者,亦是一种成长。而现有研究只关注到了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提高以及研学导师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大学生研学导师的成长,可知研学导师成长更有利于研学课程和研学体验的打造,为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研学导师的关注和研究,为研学旅行行业,特别是研学导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启发。

二、文献综述

研学旅行最早起源于古代游学,东方的孔子周游列国,西方的柏拉图周游地中海沿岸,无不体现游学的教育性与实践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一些国家和社会逐渐将游学作为基础教育教育的补充,进而产生了16-17世纪的“大游学(Grand Tour)”、日本的“修学”旅行、韩国的研修旅行等。我国自2013年于《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正式提出“研学旅行”之后,相应地国家政策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完善,具体如表1所示。

学术界关于研学旅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研学旅游是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展开的旅游活动;狭义上,特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考察活动。本文在此基础上,欲将狭义概念进行补充定义: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部门发动、在校学生参与、研学机构组织、研学导师带领,具有情境体验、主动参与和自我感悟等特点的校外专项教育旅行。

现有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围绕其背景、内涵、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以及实践推进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需求与动机研究、理论与操作模型、价值与体系构建、内涵与类型分析、特征与原则解构、困境与出路选择等,其中只有少数学者提及研学导师对研学效果的重要性影响,李臣之等认为研学旅行沿途的行业机构专业人员是研学旅行重要的活动指导者,其对研学旅行的支持力度也影响着研学旅行活动的特色彰显和目标达成;邵海雁等认为研学导师(study tutor)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11];钟业喜认为需注重地理师资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发现学者们还只是将教学老师特别是地理学科教师等同于研学导师,对现实当中大学生青年担任研学导师的现象尚未予以重视。据了解,湖南近两年有两千余名大学生在各大研学机构担任辅导员、讲解员、队医、摄影师、协调员等研学工作者,而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研学热火也在同时燃烧,初步估计每年全国有上万名大学生陪伴中小学生实践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的成長。

个人成长的话题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讨论较多,在旅游领域则主要集中在对背包客群体和国外酒店员工的成长考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走在新时代的最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需要依靠新时代青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由此可见,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代表,大学生的青年成长路径尤为需要受到关注,而在研学旅行当中“免费旅行”、获得锻炼,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扎根实践、收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调查与分析

国内研学旅行研究成果主要以描述性方法为主,基于文献理解和现实分析对研学旅行的来源、理论、现状、问题及措施等进行分类描述,极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快捷准确地掌握分析对象的想法和信息,采用问卷开放式作答的方法,问卷涉及性别、年龄、学校专业年级、个性特点、了解途径、参与原因、研学职务、带团经历、体验收获、遇到困难等方面;通过对在开展研学工作过程中认识的研学导师进行一对一线上问卷发放,告知其注意事项后予以作答,在后台过滤掉作答时间少于10分钟的问卷,最终获得42份开放式访谈问卷,利用Nvivo11.0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对个别信息有存疑时会直接找到填答者进行数据的进一步挖掘。

在本次受访者当中,男女比例为16:26,性格特点多为活泼开朗、好交朋友、热情好客、外向随和、细心负责等,符合当前旅游服务市场需求;大学生了解参与研学旅行的途径主要包括朋友圈转发、社团招新、朋友介绍、老师推荐、实习招聘平台等,在研学团当中根据能力和需要担任全陪辅导员、地接辅导员、队医、跟拍摄影师以及协调等角色;而在问及为什么想要成为研学旅行工作者时,得到的回答也相对一致,认为“研学旅行好玩又有钱,可以认识不同的同学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美景,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并从中得到锻炼”,同时他们也很“享受和孩子们玩耍的过程,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童心”。

研学旅行兴起的初衷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辅助学习模式,研学旅行可以对常规课程起到一定的补充、筑基、增强兴趣等作用。在问及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成长时,多认为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收获友谊,培养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在团队合作当中学会与人相处,培养时间观念、纪律性及团队合作意识,养成自学、思考、回顾、总结等习惯,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所大学,一种精神。一个人,一种文化。孩子们参加研学是一次心灵的阅读,触摸真实世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切身地去收获,无论从开阔视野、树立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学会团结。从各方面来说,都意义重大。”

四、研究结论

研学旅行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很多时候都是集学委、文娱、体委、生委各项职位于一身,既要传输知识与正面想法,又要关照学生身心健康,这对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要求是一种考验,更是一段难能可贵的成长体验,每一次认真对待,定会获得“心态的改变,能力的锻炼以及见识的增加”。

通过整理,将研学导师所获得的成长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个研学团的核心,必须要有在行程过程中保证每一个孩子安全的责任意识和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游有所学的服务意识,作为老师,需要在思想上行为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作为大哥哥大姐姐,与之成为朋友,你将收获一段纯真的友谊;二是统筹协调和灵活应变能力,带团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这需要大学生们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处变不惊,最大限度地利用手头资源灵活应对“小插曲”;三是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面对学生、带队老师、公司销售、司机等,辅导员是问题的第一解决人,要求其在较短地时间内利用合适的语气和态度将面临的问题现状表达清楚并给出适当地解决方案,同时同一期带团的伙伴可能来自于其他高校和专业,几天的“同甘共苦”可能会收获不一样的革命友谊;四是领导能力和处世态度,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需要懂得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并在与学生、老师、司机等的之间的交往中磨练自己的脾气和韧性,在看待世界的时候,少一份急躁和不安,多一份平和和耐心;五是在被需要被认可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使内心更加强大自信,生活更加勇敢而独立;六是借机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能够增长见识,更加深刻地感受旅游地文化。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这份工作的意义从不在于其工资有多高,而在于一份和孩子相处能够收获友谊的心和统筹大局前后的态度。累并快乐着的每一段旅途记忆,是我们对其上瘾的主要原因。”

综上,研究表明:担任研学导师所收获的个人成长是吸引大学生担任研学导师的主要原因,该成长包括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在后期的研学导师招聘和培养过程中,相关研学机构应加大工作意义的宣传并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艳利. 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 中国德育, 2014(17).

[2]教育部. 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EB/OL].[2016-3-18].http://www.moe.gov.cn/s78/A06/A06_gggs/A06_sjhj/201603/t20160324_235039.html.

[3]李军. 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 v.31;No.139(06):18-24.

[4]董建英, 任丽霞.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学生研学旅游需求动机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 经济问题(7):119-124.

[5]朱洪秋. 研学旅行课程的政策基础、理论依据与操作模型[J]. 中小學德育, 2017(9):20-23.

[6]钟林凤, 谭诤. 研学旅行的价值与体系构建[J]. 教学与管理, 2017(31):36-39.

[7]杨晓. 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v.38;No.414(04):133-137.

[8]黄宇, 杨雪.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研学旅行的特征和原则[J]. 地理教学, 2019(03):62-66.

[9]李臣之, 纪海吉. 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 282(09):58-63.

[10]李臣之, 纪海吉. 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 282(09):58-63.

[11]钟业喜, 邵海雁, 徐晨璐. 基于CiteSpace的研学旅行热点分析[J]. 地理教学, 2019(18).

猜你喜欢

个人成长研学旅行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电影《天堂电影院》拍摄手法及情感主题浅析
人才密集型行业中的制度建设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浅谈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