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2019-01-1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调神形神内经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首部医学巨著。它对中国医学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对中国心理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它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提出了形神同治、治形以疗神和调神以治形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1 《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

1.1 形神同治的心理治疗理论 《内经》提出医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生理上的疾病的消除,还要关注其精神状态的改善。它认为身体上的病痛与心理上、精神上的疾患要同时治疗方能真正的使患者的疾病得到疗愈。《内经》用“形神同治”将治形与调神两者综合起来,最终提出了 “形神同治”的疾病治疗理论。

“形神同治”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指医者在诊治疾病时,既要“治形”也要“调神”,要把“形”与“神”作为身心一个整体对待,不能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2]2。《内经》在此处强调的是治疗中的形神同治的治疗理念。二指医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综合患者病情、程度、配合等因素来选择。

1.2 治形以疗神的心理治疗理论 “治形以疗神”指的是医者通过治疗和调整患者身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的功能,从而实现疗养患者精神的目的与功效[3]。中国古代医者经常采用如砭石、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诊治疾病。《灵枢·本神》云:“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2]158。这里说的是人体精神的旺盛与否来源于人体五脏安定和血脉畅通调和状态。《灵枢·本神》云:“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2]56。指先掌握患者五脏外在症状表现,从而推论其内在脏气情况,然后慎重诊断病情,最终取得一个好的疗效。通过人体五脏状况来了解患者内在脏气的虚实情况,最后慎重诊断患者病情,得到一个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效果。

《内经》提出由表及里的诊治理论与方法。首先医生要仔细观察患者生理上和身体表面的一些异常症状,然后通过这些形体上的表面症状去推测人体身体内部的病变部位及其病变情况,最终得出对疾患的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知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响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1]28。此由表及里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部分构成,实际是一种治形以疗神的治疗方法。

《内经》强调人体形体与精神的辨证统一性,它认为精神无法离开形体而存在,必须要依附于形体之上,但人的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2]25。《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2]54。

1.3 调神以治形的心理治疗理论 “调神以治形”指通过让患者心理或精神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者的治疗,最终达到梳理其五脏六腑,调节其气机,从而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方法。中医用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来形容人体是一部可以自我控制、自我修复、调节和防御的机制。它认为只有当人体精神安定、心境愉悦和情绪积极的时候,这个调控系统才可以正常运行,否则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病患。正如《素问·痹论》所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1]176。

此处的调神不仅指医者定神也含有帮患者调神的含义。《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1]115。《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2]1。《灵枢·官能》曰:“用针之要,勿忘其神”[2]265。此处均表达了中医强调医者重视调神的重要性,不管是医者自己,还是帮助患者调神。

中医将“心”或“神”放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主宰的位置上,它强调了“神”的重要性。《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1]36。故中医在诊疗病情时总会关注患者心神是否安宁,如果患者心神不宁,中医认为这会使人体的气血无法正常运行,会导致身心受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1]36。《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1]114。除此之外,《内经》还将医患间的合作、患者自身的积极情绪和主动性考虑进来,从综合因素的角度诊疗患者的疾病。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1]57。强调了患者的配合程度对中医诊疗效果取得的重要性。

2 《内经》心理治疗理论的特点

2.1 首创由形及神、由表及里、形神同治的治疗理念 “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在《内经》里首次被提出来。《内经》把医者通过观察患者形体上存在的异常反应或症状,推测患者内在五脏六腑和气血的变化规律这种诊疗方法称为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治疗方法。它最终达到形神同治的疗效。

《内经》提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均为一个个完整的整体和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内在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包含着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1]43。

2.2 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协调性 《内经》呈现出诊治疾病的整体综合协调性。当前,学界一般认为中医是从道学发展出来的。而《道德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4]1。作为应道而生的中医,同样将人体当作一个综合协调性的“道”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19。

《内经》从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综合因素方面诊治疾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谓:“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1]16,“和于阴阳,调于四时”[1]4。强调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均与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强调人体的身心和谐离不开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协调性。

调神摄生法是《内经》根据自然界四时的变化提出来的调神养生的方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在春天草木发芽,人们应早起晚睡;而夏天炎热,人们要早起晚睡,心情要平和;秋天则要早睡早起,内守精神;冬于为闭藏的季节,人们则要晚起早睡,以免寒气侵袭,阳气外泄等调神摄生理念和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1]8。《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1]261。

《内经》的综合协调性还体现在不仅强调形对神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强调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认为应“形神同治”方能真正治愈疾病。《内经》的这种综合协调性提出应该用综合性的措施来治疗患者的疾病,其中要充分考虑患者对医者的信任、个性特征、配合程度等影响因素。

2.3 注重阴阳平衡性 《内经》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它提出宇庙万物均由阴阳两极构成,只有当阴阳平衡时,宇宙万物才能正常运行。它将阴阳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是宇宙变化的一贯之道,更作为医者治疗的出发点。《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1]19。阳指刚强、积极和那些具有进取特性的事物;而阴指抑制、柔弱和那些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在古代医者看来,只有那些阴阳平衡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即个体不管处于那一种情绪或心态,都不应超过一个度,超过了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内经》提出阴阳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医者的治疗目标就要让患者的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当中。

2.4 情志互治 情志互治是《内经》提出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视患者自身的情绪因素为治疗的一个有利资源,从而帮助医者治疗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中医认为,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它们都是可以为治疗个体心理疾患贡献价值的,而且它们在治疗疾患中的作用还是独特的和无法替代的。我国古代医者认为金木水火土(又称为五行)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同时提出人体的五脏、五气、五志(喜、怒、思、忧、恐)和五行是相匹配的。他们认为五行始终存在相生和相克两种状态的关系,即相生关系包括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和相克关系包括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中医认为人体的五气、五脏和五志间也存在这种相生相克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共识基础上中医提出了情志互治的治疗理论与方法。医者由阴阳五行学说的原理,根据情绪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利用患者自身的某种情绪的激起、诱导和激发来消除或控制患者另一种不良情绪,从而达到治愈患者心理疾病目的的治疗理论与方法。《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1]262;“喜伤心,恐胜喜”[1]263;“思伤脾,怒胜思”[1]263;“忧伤肺,喜胜忧”[1]264;“恐伤肾,思胜恐”[1]264。医者可以以喜治悲、以恐治喜、以怒治思、以思治恐,即情志互治。《儒林外史》 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恐胜喜”的案例。50多岁的范进因为中举大喜而疯,他的岳父用力打了他一掌,惊恐之下,他的病竟然痊癒了。

3 《内经》心理治疗理论的具体方法

《内经》除了上文说的调神摄生法、情志互法方法外,还提出了静心调神法、节欲守神法、言语疏导法、暗示法、顺意法、祝由疗法、导引吐纳法等方法。

3.1 静心调神法 静心调神法就是用静坐、静立等方法使自己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外务劳累,从而去除负面情绪,达到预防疾病的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2?《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疴毒,弗之能害”[1]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1]25。

3.2 节欲守神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神劳而不倦”[1]2。此处说的是个体应节制自身欲望、宁静心神,开阔胸怀,才能真正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1]2。相反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歆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1。

3.3 言语疏导法 言语疏导法是指医者用言语疏导的方法来消除患者的心理上或情感上的障碍,纠正其存在的一些非理性认知和不良情绪情感活动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2]153?强调了言语疏导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3.4 暗示法 暗示法指医生以间接方式,如表情、语言或手势等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疾病的方法。《素问·调经论》指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入,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1]228。

3.5 顺意法 顺意法是指顺从患者的情绪,通过适当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来消除其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于因意愿不能达成引起的疾病中比较适用。《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1]56。《灵枢·师传》指出:“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出”[2]152。强调医者应尊重患者隐私,真心聆听他们的痛苦和心声,帮助他们梳理情绪,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3.6 祝由法 祝由疗法又被称为“移精变气法”,指通过医者祝说患者发生疾病的原因,达到调理患者气机,使患者疾病得到顺利治愈的治疗方法。它属于言语开导方法中的一种。“祝由”一词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1]53。

3.7 导引吐纳法 导引吐纳疗法就是气功疗法,通过专注调神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1]4,《素问·异法方宜论》上提出“导引按跷”指的就是这种方法,它包括呼吸、吐纳、叩齿、按摩等。

《内经》作为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巨著,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形神同治、治形以疗神和调神以治形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一系列养生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凸显出由形及神、由表及里、形神同治的治疗理念,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协调性,注重阴阳平衡性和主张情志互治的特点。

猜你喜欢

调神形神内经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调神”类针法内涵初探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