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甜菜糖业的历史与未来

2019-01-10李占学徐长洪邬洪伟

中国甜菜糖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糖业糖厂甜菜

李占学,徐长洪,杨 波,邬洪伟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 130033)

0 前 言

吉林省甜菜糖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个世纪末的五十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辉煌、衰落、消亡的抛物线过程。光阴似箭,转眼间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19个年头,中国早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在全国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在全国甜菜糖业、吉林省宏观经济和吉林省农业所面临的新形势下,重新回顾、审视、总结和评价吉林省甜菜糖业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重新发展吉林省甜菜糖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可能性和必要性加以分析、探讨,显得十分必要。这对振兴吉林经济、再造吉林糖业、促进吉林省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现有周边甜菜加工企业走向吉林会有所裨益;为有志来吉林省这片沃土投资发展甜菜糖业的企业、企业集团和投资人提供参考。

1 吉林省甜菜糖业沿革

吉林省甜菜糖业史应追溯到1940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先在辽宁省铁岭筹建甜菜制糖厂。后因该地水质不好,原料供应困难等因素,遂将机械设备迁移至吉林省怀德县范家屯。范家屯糖厂于1939年11月建成。当时日处理能力600吨。1940年仅产糖2237吨,到1944年达到 7104吨。1945年抗战胜利,日寇在投降前夕,大肆破坏厂房和设备,1946年国民党接收后又盗卖了大量器材和设备,人民政府接收时仅存厂房残骸和机器躯壳。吉林省的甜菜糖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起来的。

从1949年到2000年(即吉林省甜菜糖业衰亡年),大致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1.1 范家屯糖厂恢复生产期

自1949年5月5日起对范家屯糖厂动工复建,正式命名为吉林省制糖厂。于1950年10月27日投产,当时设计能力为750吨。1951年产糖量就突破了解放前的最好历史水平,达到14121吨。

1.2 新中国糖厂建立期

1953年从范家屯糖厂分出一套领导干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队伍,开始在吉林市九站建设1000吨的新糖厂。设备从波兰引进,经3年努力,于1955年投产。该厂由朱德委员长命名为新中国制糖厂。1958年新老两厂的产糖量达到了32610吨。比解放前最高历史水平增长了359%。

1.3 三年调整期

1961年-1963年,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吉林省制糖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三年的平均年产糖量仅为7324吨。在此期间没有建设新糖厂。

1.4 洮安糖厂建成期

经三年调整,于1964年,200吨的洮安糖厂(即后来的洮南糖厂)正式投产。从此,三家糖厂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66年-1967年制糖期总产糖量达到了75000吨,是解放前最高历史水平的10倍还多。

1.5 小糖厂发展期

文革十年,甜菜收购量一直徘徊在40-50万吨之间,产糖量一直徘徊在5-6万吨。这期间建起了通榆、敦化、白城、双辽等小糖厂,但由于甜菜种植发展不快,新老7座糖厂开工不足,加之小糖厂工艺设备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因而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才有了八十年代初的“停三开四”,即只留下范糖、新糖、洮糖和通糖四家糖厂,其余三家停产,这种格局直到90年代末吉林省甜菜糖业全部倒闭。

1.6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因此1980年-1990年十年间,正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前的十年过渡时期。这期间,吉林省的七家糖厂实行“停三开四”的规模布局调整,使资源配置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由于前三十年的发展,使吉林省糖业又有了雄厚的整体积淀;加之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向好、国家的糖业政策对企业发展有利等诸多因素,使这一时期成为吉林省甜菜糖业发展最快,事业最辉煌的时期。

1.7 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期

从1991年到2000年,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期。中国申请加入WTO,国家对中小型国有企业逐步放开。吉林省甜菜糖业的各个制糖企业也被赋予了自主经营权,开始下海。此期,企业外部形势开始全面恶化,加之内部管理弊端的多年累积,内因外因交互作用,内外交困,举步维艰。到九十年代后期,吉林省的四家甜菜制糖企业从日渐衰落到急转直下再到病入膏肓,2000年前后,新中国糖厂、范家屯糖厂、洮南糖厂和通榆糖厂相继倒闭,就这样,这一时期成为了吉林省制糖企业的消亡期。在中国即将迎来光明的经济前景的关键时刻,经历了半个世纪沧桑的吉林省制糖业从建立、发展、辉煌、衰落,最终走向了消亡。从抛物线的起点走向了终点。

2 五十年成就

吉林省甜菜糖业自1949年5月5日起对范家屯糖厂动工复建起到2000年的50年的时间里,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也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笔者在此进行点滴追溯 。

制糖企业从零陆续发展到七家(尽管后来停三开四),范家屯糖厂和新中国糖厂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制糖企业;实际总加工能力(日处理)经过不断挖潜改造从建国后前15年的2000吨发展到后来的8000吨;副产品综合利用成龙配套,从最初的零利用最后发展到可生产酒精、酵母和味精,甜菜粕由原来的“垃圾山”到烘干打包出口,成为外商的抢手货;糖厂的甜菜加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日渐成熟,例如新中国糖厂的工艺过程糖分总损失折标准煤耗煤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天数和范家屯糖厂的日平均有效作业时间、产品合格率等项指标曾多年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糖厂曾达到每加工一吨甜菜的蒸发面积仅1.6平方米,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洮安糖厂的日平均有效作业时间和产品合格率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洮安糖厂曾多年居于全国小型甜菜糖厂的领头羊地位,为小糖厂的典范;职工队伍不断壮大,最高峰时达到8000人;制糖企业成为吉林省的重点创税大户,为全省经济所倚重,为本省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甜菜种植遍布全省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吉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和重要的农业收入来源,甜菜种植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农民称甜菜为“金疙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 由于纸筒育苗移栽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使甜菜种植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甜菜亩产由多年徘徊在1吨的水平提高到2到5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糖业科研体制不断健全,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学术水平不断提高。50年间,吉林省糖业科研机构从空白发展到两家专业糖业科研机构,即省甜菜糖业研究所和洮南甜菜育种研究所。仅用了15年时间就解决了甜菜种子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种子全部自给并支援外省。所培育出的洮育一号和范育一号品种曾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使用,深受欢迎。其中洮育一号品种在洮安糖厂(今洮南)产区连续14年的菜丝糖度平均达到18.2度,多年实践证明,洮育一号和范育一号两个品种的甜菜含糖已经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后来,随着甜菜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有二倍体多粒雄性不育杂优种、三倍体多粒雄性不育杂优种以及普通二倍体单粒种、二倍体单粒雄性不育杂优种等各种类型的品种不断涌现,其中吉单一号和吉洮单一号的育种水平均居全国先进水平,与国外育种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另外,在甜菜植保、栽培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用以指导甜菜生产。例如甲基硫环磷防治蒙古灰象甲、甜菜纸筒育苗移栽丰产高糖栽培技术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革后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的加入,吉林省的糖业科技队伍不断充实和壮大,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队伍格局,学术氛围异常活跃,学术水平空前提高,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差距不断缩小。在甜菜育种技术和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

3 糖业企业整体消亡及原因

吉林省甜菜糖业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同全国甜菜糖业一样,在不景气的环境中徘徊,并呈现逐步下滑趋势;到九十年代后期,全省的全部糖厂在艰难环境中从苦苦支撑到步履蹒跚,最后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到2000年前后,整个糖业企业全面倒闭。一个全省行业企业断崖式的整体消亡,原因是错中复杂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缘由非史学家恐难以表述透彻,笔者就有限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及作为一个普通的吉林省糖业人在九十年代的亲身经历归纳几点,以为管孔之见,供商榷。

3.1 内因

3.1.1 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1)管理粗放:表现在(1)成本居高不下,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2)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过高。有的企业1998年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0%。财务费用中的主要因素是利息支出大。(3)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开工严重不足。(4)甜菜、燃料的储运损失大,加工工艺总损失大。(5)主产品和副产品加工工序之间、各产品的上下工序之间衔接不协调,标准能耗损失加大。(6)资金运用效率低,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延长,平均存货周转率下降。(7)应收账款大幅增长。

2)管理基础工作松懈:表现在(1)管理上“散乱”。规章制度束之高阁,企业办业务、招待、出差、开会等项开支有章难循,甚至无章可循;内部经济责任制定的很细,但考核却走过场;有的糖厂规章制度体系不健全,贯彻率低。(2)班组升级活动时断时续,坚持的不普遍。(3)企业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定额工作一曝十寒。(4)反映企业材料利用率、菜耗、能耗占成本费用比重等的经济技术指标不够准确真实。

3)营销环节薄弱:表现在(1)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网络,不重视收集整理市场信息,缺乏市场调研。(2)糖市不畅,糖价剧烈下滑是导致巨额亏损的一个直接原因。(3)高层经营决策会议一年当中没有几次是专门研究营销问题的。(4)营销责任制缺乏激励和约束内核。(5)不考虑需求的差异性,营销方式千人一面,仍处在“大量营销”阶段,缺乏竞争力。

4)技术水平不高:表现在:技术更新缓慢,产品总体水平提高不大,产品品种单调,装备水平多年没有明显提高。超前意识差,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意识淡薄,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就工艺工程论工艺工程,缺乏市场意识;营销人员就推销而推销,没有足够的产品开发意识,不能从市场角度、质量角度和技术含量角度提出问题,倒逼企业技术进步;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

5)工艺损失大

糖厂的加工设备老化;工艺水平低;对各道关键工艺岗位的人员操作管理不严;对职工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不到位、奖励机制和岗位责任制不到位致使职工操作水平低下,情绪低落,进而使职工岗位操作存在技术上和人为的不当。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车间工艺损失较大,整个甜菜糖业全面亏损。这在当时吉林省各个糖厂是普遍存在的、相当严重的状况。

6)产品销售率低,产销脱节。

3.1.2 企业负担过重

1)负债高:长期以来,企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外部资金,致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遇到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平均利润收益率下降,企业便陷入经营收益不够还贷的窘境,戏称“糖厂给银行打工”。况且到1998年甜菜糖业不在国家发展支持之列,不享受贷款优惠待遇。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就更难通过改进产品或经营来获利。

2)糖厂承担了部分财政职能,社会负担重。主要是职工养老负担和企业办社会公益事业的负担,如企业办医院、学校、幼儿园、盖职工住房并负责供暖等等,不得不挤占一些生产资金。

3)承担一部分改革成本。如转制期间出售小型国有企业形成的一些亏损。

4)冗员问题突出。企业各部门尤其是机关部门人员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扯皮,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下,还得背负沉重的工资负担。

3.1.3 企业机制不活

1)企业表面看来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管理体制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好像产权清晰了,实际上仍普遍存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新的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以及政企不分、党政不分、机制弱化、原动力不足的问题。这说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完全真正地分离。一方面,一些“权威部门”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迫使企业接受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行政决策,以势压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亏损;另一方面,企业不具备完全市场经营者的机制和心理,一遇困难就等靠政府或上级的援助和支持,不注重自身能力和观念的培养,致使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

2)管理组织落后:(1)法人治理结构不能按规范运作,“新三会”运转不协调,组织管理模式陈旧。(2)企业领导者管理幅度不尽合理,有的管理幅度过宽,无暇顾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忙于应酬多,学习研究少,会议多,解决企业大政方针问题少。(3)管理组织的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低下。

3.1.4 企业内部结构不优

从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占绝对优势的绵白糖、白砂糖在市场上呈过饱和状态。新型高性能的甜味剂不断出现,大大冲击着食糖市场,使糖厂亏损严重;从企业机构和规模经济角度看,规模小,组织程度不高,竞争力差。产业链间衔接不紧密,与糖企相关的农业产业化没有真正形成。

3.1.5 观念不新

都说自己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已经树立了市场经济观念,其实很多管理内容并未真正变化。表现在企业思维方式僵化,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经验型管理成分大于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稍有风吹草动,员工便怨天尤人,情绪极不稳定。

3.2 外因

3.2.1 外部体制机制僵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空谈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已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轨、转制、转型的形势,企业将面临重组,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行再就业工程。全国糖业也同样处在改革的洪流当中。尤其甜菜糖业,国家已经明确不在政策保护之列,整个甜菜糖业面临大浪淘沙、重新洗牌的严重局面。

而我国糖业当时的外部机制特征如何呢?简言之: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分散经营和地方所有。从宏观来说,中央已经明确指出,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事实证明,应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句话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只能导致改革的迷茫。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均指出,当前企业改革的思路是:抓活大的,放活小的,鼓励优势企业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纽带,组成的企业集团要有较强的竞争力,要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防止简单拼凑和盲目扩大。不仅要实现糖厂与糖农的一体化,也要实现糖厂与糖厂的一体化,还可使所有的大中小型糖厂、研究所、设计院、甜菜种子公司、糖机厂、专业院校形成紧密的实质的企业集团,使其处在一个共同的甜菜市场和食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和强劲的竞争力。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是改还是不改?是真改还是假改?这是当时我国甜菜糖业整体体制改革面临的必答题,是“生”与“死”的考验。

然而,吉林省的甜菜糖业一直到九十年代末由于种种错中复杂的原因一直未能完成体制机制改革,未能建立起现代企业集团和现代企业制度,最终导致全军覆没。未能完成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组建,其原因简要如下:

首先,全省七座甜菜糖厂有五座分属于各县市,两个大糖厂还分属于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而占据制糖成本70%以上的原料甜菜都由当地供应,各个厂在当地多属于骨干和或支柱企业,各地政府担心糖厂加入企业集团后会影响到当地的税金和利润上缴,还有些政府官员担心糖厂不归自己管辖之后,会带来诸多不便,因而对组建甜菜糖业企业集团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阻力。

其次,甜菜制糖行业无论大中小型糖厂均大同小异,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有的我也有,各自生产相同的产品,大厂能生产的小厂也能生产,相对的独立性较强,似乎不依靠大厂,不与别的厂联合也能独立生存,各个企业之间缺乏凝聚力。

再次,由于进入九十年代后,各企业已经处于亏损或濒临亏损的边缘,使相当一部分糖厂整日疲于奔命,为求自身生存而挣扎,很难创造佳绩,成为龙头企业,也就很难产生有影响力的企业厂长。个别企业厂长人选更换频繁,有的糖厂一年换过几位厂长,厂领导的这种短期或超短期行为使他们对自己的企业不可能有长期打算。行业中缺乏龙头企业和有影响力的领袖级的企业家,使体制改革严重缺乏号召力,可谓群龙无首、各自为政,使议论了几年的组建糖业企业集团的话题,只能成为文字游戏,最终没能付诸实现,实为全省糖业之悲哀!

3.2.2 国家层面糖业管理体制没能理顺

在全国范围内,食糖行业包括工、农、商、贸、财、税、科技等很多部门,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因为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利益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糖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国内食糖生产,保护国产糖业,而有些地区部门则主张对走私糖的打击不要过狠,要灵活处理;工业主张控制进口,理顺偏低的食糖价格,但商业则主张降低关税,降低糖价;国家提出限制、限用糖精等合成甜味剂,但有的部门则主张放宽甜味剂的生产,以代替食糖。特别是国储糖和经营糖不分,有些部门利用国储糖随意投放市场,造成糖价混乱,从中渔利。由于受这种地区部门利益的影响,使国家宏观调空政策落实不力,糖市混乱局面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吉林省糖业在全国的大环境下同其他省份一样,必然深受其害。

3.2.3 没有建立和规范食糖批发市场

“八五”期间(1991-1995年)头几年我国就把糖料及食糖市场开放,曾一度引起糖业滑坡、糖厂亏损、糖农和糖厂积极性低落,糖厂缺少糖料供给等消极现象。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食糖供求关系极不稳定。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交替发生。根本原因:交易行为不规范,流通秩序混乱。没有参照国际食糖流通的基本形式,走建立食糖批发市场的道路,包括期货市场。不通过期货市场发现未来价格,就无法决定当前种多少甜菜,生产多少糖,什么时候销售合适。当时,两广和天津的食糖批发市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最大缺陷就是生产和流通企业都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市场本身也不够规范。这对吉林省的糖业同样带来不利影响。

3.2.4 在改革中,处于国家政策保护之外

吉林省糖业地处东北,而当时国家支持的发展糖业的重点在广西云南和新疆,这就在政策调整上失去了优势。

“八五”期间(1991-1995年)国家出台了建设糖料基地县投资规划,总投资1.25亿元,分三批建设了32个糖料基地县,没有吉林省;1996年又建设了12个糖料基地县,其中甜菜基地县建设设在新疆,又没有吉林省;1997年又建设了12个,还是没有吉林省。国家当时力争到2000年糖料基地县建设总数扩大到100,其中甜菜40个,还是没有吉林省的份。八五以后,国家把甜菜种植的扶持重点转移到了新疆新区,政策向其倾斜,置老产区于不顾,即所谓的“糖业西移”政策。使吉林省甜菜糖业边缘化,成为政策的“弃儿”。

3.2.5 融资难,资金紧张,打白条屡禁不止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国家对糖业放开经营,银行逐渐收紧对企业贷款,糖厂榨期收购资金严重不足,不时出现打白条现象。严重影响农民种菜积极性和糖厂声誉。使甜菜面积逐年减少,企业吃不饱,亏损愈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吉林省糖业身在其中,毫不例外。

3.2.6 糖价疲软甚至过低,产品销售难

事实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它的国内市场糖价是和国际市场接轨的,为了保护国内的糖业,进口糖的税率有高达90%的。而我国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在开放形势的影响下,进口糖增多,没有关税控制,没有对国内糖价加以保护。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走私糖涌入也是国内糖价疲软的重要因素。而糖价疲软甚至过低,产品销售难是导致吉林省糖业在九十年代后期连年亏损直至倒闭的重要因素。

3.2.7 种子市场混乱,走私低糖种子充斥市场,致使原料甜菜含糖过低

九十年代后期,全国甜菜种子市场极其混乱,由于利益的驱使,大量外国高产低糖种子甚至饲料甜菜种子涌入,由于根产较高,农民欢迎,使这类种子迅速占领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而其原料含糖往往在十度以下,这对原料市场是极大的冲击,对糖厂效益是致命性打击。而这方面吉林省糖业当时是重灾区。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进口的甜菜种子中也不乏正品,但在当时那种粗放的种植模式下,根本不能充分体现品种特性而导致低糖,取得了与伪劣种子相似的效果。

3.2.8 甜菜价格上涨,甜菜成本增高

由于九十年代后国家对玉米采取保护价政策,玉米价格逐年增高,致使糖粮比价偏低(1:1.9)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糖厂不得不提高甜菜收购价格,导致原料成本提高,这对糖厂更是致命性打击。

3.2.9 甜菜单产偏低,原料严重不足

当时我国甜菜种植模式粗放,亩产仍停留在建国初期一吨左右的水平上。吉林省也不例外。虽然推行了纸筒育苗技术,但由于技术指导跟不上,服务不配套,推广面积还是有限的。因为单产偏低,农民效益不能有效提高,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下降,面积减少,因而原料不足,糖厂吃不饱。这也是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因素。

3.2.10 原料品质下降

由于甜菜栽培模式粗放,不注重对影响甜菜品质和含糖率因素的农艺控制,加之低糖伪劣种子泛滥,导致原料工艺品质下降,含糖低,吨糖成本增加。因为甜菜含糖指标和品质指标呈负相关。亦即甜菜含糖低,则品质指标(如有害氮)高,而品质指标在工艺上又反过来影响出糖率,亦即高品质指标会导致低出糖率,从而形成恶性互动,企业效益从何而来?

3.2.11 糖厂布局不合理,糖料大战时有发生

吉林省本省的糖厂布局就不合理。以“停三开四”的四家糖厂来说,洮南糖厂和通榆糖厂为比邻糖厂,其原料产区地头搭地头,鸡犬相闻,形成“两小相争“;九站糖厂处在东部与中部交接处,耕地资源不足,气候条件也不太适应甜菜生长,范家屯糖厂处在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优越,但与九站糖厂比邻,两家规模又大,都吃不饱,因此又形成“两大相争”;不仅如此,两大糖厂还横跨全省,到西部地区与两个小糖厂争夺原料,形成“以大欺小“。因此仅本省内就经常发生原料大战。不仅如此,因洮南糖厂和内蒙的乌兰浩特糖厂比邻、通榆糖厂与内蒙的宝龙山糖厂比邻,故吉林省与外省之间的原料之争也异常激烈。林林种种的原料大战,是培养低糖、低品质原料甜菜的温床,是”萝卜快不洗泥“的根基,对各企业均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谓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没有赢家可言。

3.2.12 运输距离远导致运输成本过大

原料区远离糖厂,运输费用增加,原料成本过高,没有控制在25-50公里合理范围。这在当时的吉林省各个糖厂是普遍现象。例如九站糖厂和范家屯糖厂在西部地区的通榆和洮南发送原料运距要在400-500公里之间,是合理运距的10倍。

3.2.13 科研与生产实际脱钩

由于长期的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糖业科研与生产“两层皮”现象严重。糖业科研与糖业生产实际结合松散,科研成果转换率低下,科研选题不能很好地针对生产实际,科研不能解决糖业存在的重大问题。致使糖业技术进步极其缓慢。

3.2.14 吃糖“有害” 论大行其道

糖精及甜味剂充斥市场,这对吉林省糖业也是直接打击。

4 重新崛起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1 有利条件

4.1.1 耕地资源

吉林省地处世界闻名的黑土带,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全省耕地面积703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居全国第9位。黑土面积约110万公顷,黑土耕地约83.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6%,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与全国相比较,吉林省耕地占全国的4.4%左右。基本农田占全国的4.4%左右。人均耕地3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与世界水平大致相当。

东部地区为宜林地区,多为山地或丘陵,耕地面积少而分散,且原料运输不便,故不太适合发展甜菜种植;中部地区以黑土为主,土质肥沃,耕地面积较大,是黄金玉米带,长期以玉米为主,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但大面积发展甜菜恐糖粮争地问题突出;而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大,土壤类型多,种植结构丰富,长期以来,经济作物(包括甜菜)所占比例大,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吉林省最适宜的甜菜种植地带。

西部地区包括松原市和白城市两个地级市。共计10个县市区。共有耕地面积3060万亩。其中,白城市耕地面积1278万亩,人均6.3亩(农业人口人均10.5亩),是全国的4.8倍、全省的2.2倍;松原市有耕地1782万亩,其地力水平总体应略好于白城市。

西部地区土壤有黑钙土、栗钙土、盐碱土、风沙土等土壤类型,各类土壤PH值均大于7,有利于甜菜生长。除西北角为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地带灌溉面积较少外,绝大部分地区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灌溉面积达98%以上,且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极其有利。其中,白城市是全国节水型井灌区建设示范市,十年九春旱的顽疾早已成为历史。

长期以来,在西部地区丰富的土壤类型上,形成了丰富的种植结构。作物有玉米、水稻、甜菜、绿豆、红小豆、豇豆、芸豆、葵花、谷子、高粱、辣椒、西瓜、甜瓜、蓖麻、大蒜、大葱、圆葱等。种植甜菜即没有糖粮争地的压力,又有利于调茬轮作,尤其是当前对于消除玉米除草剂对甜菜生长的不利影响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为除了玉米茬口外,可选择种植甜菜的茬口相对较多,非常有利于甜菜面积的落实。

4.1.2 气候资源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200℃,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4~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3%。因此吉林省春旱发生频率很高。全省无霜期中部以西150天左右,东部山区130天左右。初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终霜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无论从哪个主要气象指标来说,吉林省全省都适合甜菜生长,但如果从气象条件综合排序来说应该是:东部较差、中部较好、西部最好。说西部最好是因为:首先,西部地区光热条件最好,是全省热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省光照最好的地区;其次,西部是年平均降水量最低的地区(400毫米左右),尽管降水量最低,但全年70%集中在夏季,正是甜菜生长中期,有利于甜菜生长,春季降雨少但有优良的灌溉条件,可以保证出苗,秋季降雨少则有利于糖分积累。总之,从气象条件来说,西部地区为全省的高糖产区。过去50年的甜菜种植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4.1.3 甜菜种植基础

吉林省甜菜种植历史始于1940年,与我国甜菜糖业史同龄,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尤其是1949年建国以后的65年里,甜菜种植面积发展迅速,甜菜逐步成了吉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甜菜种植已经深入人心,“甜菜”一词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农民称之为“甜菜疙瘩”、“金疙瘩”,甚是喜爱。困难时期,农民用甜菜煮片或熬糖稀蘸玉米饼吃度饥荒;甜菜茎叶用来做猪饲料,可替代粮食。总之,甜菜与吉林农民相伴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吉林省“三农”的昨天与今天,更见证了它对吉林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

4.1.4 科技资源

在吉林省甜菜糖业存在的50年时间里,糖业科研方面的发展也随整个糖业发展同步进行。曾经有两个甜菜专业研究所,一个包含制糖工艺的轻工设计院,相关大学开办有制糖专业或从事甜菜研究,可以说实力雄厚。虽然在糖业整体消亡的十六年间,糖业科研也受到冲击,但整体实力尚存,设备资源和科研队伍尚在,糖业科学研究从未间断,至今,仍可作为全省糖业崛起的有力支撑。

4.1.5 企业人才资源

吉林省曾经具有8000人这样庞大的糖业产业队伍, 其中,既有熟练的糖业技工队伍,也有糖业工程师队伍,更有企业管理人才。 虽然岁月流逝,平均年龄老化,但老者仍可老当益壮,发挥余热;中青者仍年富力强,可担负重任。至今,这支企业队伍仍然是吉林糖业振兴的坚实基础和人才后盾 。

4.2 不利因素

4.2.1 农民阴影

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连年打白条,甚至有的厂家到倒闭后仍有很多原料欠款没有兑现,从而留下的深刻的心理阴影至今尚在。除此之外,还有修削难、送菜难、扣杂过多、结算走后门等诸多因素也同样给农民留下了很深的负面影响,至今挥之不去。所以现在上点年纪的农民一提到种甜菜便有抵触情绪和过多的顾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无形中给落实甜菜面积带来了困难。

4.2.2 土壤高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由于化肥对提高作物产量的实际效果显著,农民对化肥的认识和用量与过去相比产生了质的飞跃,吉林省农民同全国一样对化肥依赖性猛增,连年使用化肥,且化肥的使用量总体有增无减,只考虑当季收益,对长期连年施用化肥给耕地带来的诸如土壤结构被破坏等负面影响视而不见。至于考虑元素残留带来的危害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有关部门也在搞测土施肥,但多数地区和部门研究的并不深入,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做到如何根据测土结果去科学施肥。所以这项工作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因此,目前吉林省的土壤可以说大量元素过多残留现象普遍,尤其是氮的残留。据赤峰绿璐种业有限公司2016年春季测定:90厘米以上土层残留纯氮达182公斤以上。尤其是30厘米以下的深层氮在甜菜生长的中后期被甜菜大量吸收会严重降低甜菜含糖。而氮元素过多不仅降低甜菜含糖,还因甜菜根中有害氮的增加而直接降低工艺品质,即降低车间出糖率。土壤高氮严重影响着甜菜含糖和品质,继而影响着制糖企业的效益,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个全新的课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方可。

4.2.3 前茬玉米除草剂对甜菜的影响

由于吉林省是玉米大省,长期以来,玉米是该省的主导作物。近二十年来,由于连年施用玉米除草剂,其中主要起作用的成分为阿特拉津。而阿特拉津的残留期很长,对下季甜菜的危害很大,即可严重影响出苗,又可使中后期的甜菜根体产生根腐病。这对落实甜菜面积产生严重阻碍和限制,即使播种了甜菜也会对甜菜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不但农民心有余悸,实际上这一问题也正阻碍着吉林省甜菜面积的落实。应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解决这一问题。这将是一场攻坚战。

5 新的形势下再度崛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5.1 可能性

1)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甜菜糖业发展的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才成就了吉林省糖业的昨日辉煌,也使吉林省甜菜糖业的再度崛起有了可能。

2)时隔十九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已今非昔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过渡已经完成,我国经济的整体都已经融入了世界,产品销售和资源配置已经完全市场化,这也使吉林省糖业的再度崛起成为可能。

3)虽然吉林省甜菜糖业已经整体消亡十九年,但作为全国甜菜糖业整体并没有消亡,三大甜菜糖主产区的东北、西北和华北的甜菜糖业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只是糖厂数量减少了,布局合理了,体制改变了而已。就吉林省而言,虽然糖厂全部倒闭,仍然有前郭、扶余、洮南、通榆和乾安等县市在种植甜菜,每年还有约一万亩的面积。况且,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全国现有的甜菜制糖企业完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运行,无论在理念、运行模式上都已经发生了蜕变,是风雨后的彩虹。这种有利的行业环境使吉林省这块甜菜糖业新的处女地的开垦成为可能。

5.2 必要性

5.2.1 全省经济大形势的需要

吉林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腹地。全省经济始终发展缓慢。中央也不断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就是鼓励东北克服国营体制遗留的弊端,发展民营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搞活整体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使甜菜糖业重新登上吉林省的历史舞台是完全必要的。

5.2.2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需要

吉林省农业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中部地区始终以玉米为主;西部地区虽然结构较中部丰富,但由于连续多年玉米价格较好,好的耕地还是种玉米的,玉米面积还是占主导地位的。由于玉米产能过剩,价格偏高,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加之国储压力大,多年国家连续补贴导致财政负担重,这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利的,对农民增收也是不利的。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从政策上开始调整,使玉米面积逐渐有所减少,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而甜菜无论从历史、现实还是经济效益比较来说都是很理想的经济作物。

猜你喜欢

糖业糖厂甜菜
广西财政厅聚力促糖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多举措阻力糖业发展又好又快
广西召开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辣椒甜菜,各有所爱
当食物成为艺术创作的燃料
糖厂检验室的改进与提高
甜菜咋喂猪
“合格”
甜菜丰收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