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家族档案与家族文化的积累、发展和传播
——以山东即墨蓝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2019-01-10张华清

文化与传播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族文化发展

张华清

明清两朝,是山东地区家族发展的鼎盛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三代以上科举入仕的家族多达200余家,其中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脚、颇具影响的文化世家就有60余家。①朱亚非等在《明清山东仕宦家族与家族文化》中统计,明清两朝山东地区三代以上科举入仕的家族多达200余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文化世家有数十家。笔者作了进一步统计,其中影响较大的家族为六十余家。即墨蓝氏家族就是其中著名的文化家族之一。蓝氏家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家族文化。为整理、记载和传承家族优秀文化成果,蓝氏族人积累家乘、纂修族谱、汇编史料、整理先人作品著述,留下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家族档案。这些家族档案,在即墨蓝氏家族文化的积累、发展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家族档案,蓝氏家族七百年的发展辉煌将湮没无闻,蓝氏家族丰富的家族文化将荡然无存。

一、家族档案与家族文化的概念釐定

要深入探讨家族档案在蓝氏家族文化积累、发展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明确“家族档案”和“家族文化”两个概念。尽管这两个概念非常常见,但是其意义却比较含混模糊,有必要作进一步釐定。

(一)家族档案。国有国史,方有方志,家有家乘。家乘,又叫家史,也称为家族档案。家族档案,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源流迁徙、发展轨迹、族内生活、取得成就、社会贡献及家族成员从事家族事务和社会活动的各种资料,如家族族谱、人物传记、行状墓志、来往书信、作品著述、家族遗迹等。家族档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三代之时,便已有雏形。《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便有“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卷首《太史公自序》。之说。其中文中提到的谱牒便是简略的族谱,也是较早的家族档案。不过,这些谱牒不是普通的家族档案,而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当时一般家族尚未有族谱。以族谱为主要内容的家族档案的盛行,当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文化家族的大量涌现,使得家族档案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即墨蓝氏家族档案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积累、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因为蓝氏家族是明清即墨五大家族中起家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家族,而且在科举、仕宦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并对明清两朝和即墨地方作出积极贡献,所以明清两朝对蓝氏家族屡次进行封赏,下发各类诰封文书数十道;地方政府给予蓝氏家族诸多的荣誉,为蓝氏家族建立坊表二十座。蓝氏家族五人入祀即墨乡贤①明清两朝即墨共有十五人入祀即墨乡贤,蓝氏家族五人,占三分之一。;社会各界纷纷撰写诗文赞美蓝氏家族的丰功伟绩和蓝氏族人对社会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蓝氏家族素以诗书传家,培养了一支数量大、水平高的家族文人,创造了大量风格高雅、意境幽深的诗文作品。蓝氏家族先人留下的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蓝氏后人系统整理和精心保护下,形成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蓝氏家族实物档案和文献档案。实物档案包括先人留下的遗物和遗迹如蓝氏家族祖宅、家族书院②蓝氏家族先后建起东厓书院和华阳书院两座家族书院,这两座书院成为蓝氏家族教育子弟、培养人才,实现家族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家族林地、家族坊表③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明清两朝即墨共建有各类坊表108座(包括节烈坊、贞节坊55座),其中蓝氏一族占20座,而为蓝章一人所建牌坊就达12座。等等。只可惜,这些实物档案多遭破环,今已荡然无存。值得庆幸的是,蓝氏家族文献档案保存较为完善,这些档案包括单篇家乘、史料汇编、家族族谱、族人著述等,这是蓝氏家族现存档案的主要部分。

(二)家族文化。这里涉及到“家族”和“文化”两个概念。家族,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基层组织,是由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古牙切。”④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年,第150页。通俗地说,家就是指有房屋,有牲畜,能够独立生活运营的社会基层单位。族,《说文·㫃(yǎn)部》:“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⑤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年,第141页。矢锋,就是箭头。《说文》中也提到了“束之族族也”,有“聚集”意。家族,就是把一个个“小家”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大家”。换言之,家族就是“小家”的聚集组合。不过,这些“小家”的成员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而且相对集中地居住在某一个比较稳定的区域。

“文化”,是“人文化成”简称,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⑥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80页。。从词性方面看,“文化”一词本为动词,与“绿化”、“美化”结构相同,是“化而使之文”的意思。即通过人为的活动或者行为使某某事物有纹理、有色彩,或者说有文采。后来,人们也把“化而使之文”的成果称为“文化”,这样“文化”一词便成了名词。它的意义就是人通过自身的行为作用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而形成的一切成果。那么家族文化,就是家族通过自身的行为作用于自然、社会及家族本身所产生的一切成果。某地某个家族的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某个家族生活在某个地方留下的所有痕迹、创造的所有成果的总和。那么明清即墨蓝氏家族文化,就是即墨蓝氏家族在明清两代所留下的一切痕迹、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

二、家族档案与蓝氏家族文化的积累

对一个家族而言,家族档案的历史一般要远远短于家族的发展历史。也就是说,家族档案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它与家族的发展历史并不同步,而是家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家族档案的发展是建立在家族文化积累基础之上的,是家族的一项有意识的文化行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家族在早期发展阶段,家族文化积淀不足,家族档案贫乏,以致家族早期发展历史难以详考。只有当一个家族具有了可圈可点的家族文化成果,族人才会有意识、有能力去积累、整理史料,从而形成有价值的家族档案。因此,家族文化贫乏常常会导致家族档案的缺失,家族档案是家族文化积累的产物。

(一)家族文化贫乏导致家族档案缺失。即墨蓝氏家族祖籍昌阳①今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舁山,南宋末年先迁至即墨县东北之黄埠(今即墨市田横镇房家村、黄龙庄村一带),短暂停留后,方迁至即墨盟旺山一带。《盟旺山祖林碑记》称:“春、就裔出昌阳舁山祖宅,自先公徙居黄埠,以至于此。”②[明]蓝再茂等:《即墨蓝氏族谱》,清宣统辛亥(1911)年,第16页。自此蓝氏家族在盟旺山及即墨县城等地发展繁衍,至清代末年衰落,历时七百余年。而蓝氏家族档案却远没有家族发展历史长久。在南宋末年至明代中叶长达两百余年的发展中,蓝氏家族档案几乎是空白。虽然元代初年,蓝氏家族以武功发迹,共出现大小官吏三十余人,曾经一度繁荣。但是,这些人绝大多数为武将,文职人员较少。这一时期,蓝氏家族虽然出现了短暂繁荣,但是家族文化积累不足,族人文化水平不高,档案意识缺乏,家族文化成果没有得到及时整理与存留。以致蓝氏家族早期两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无从考察,仅可从蓝氏家族《盟旺山祖林碑记》中窥见家族早期发展的梗概。

(二)家族档案是家族文化积累的产物。明代中期,蓝氏家族文化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期,同时这也是蓝氏家族档案积累的重要阶段。此时蓝氏家族处于五世蓝章、六世蓝田、蓝囦、蓝因时期。蓝章之前,蓝氏家族经过明初蓝文善至蓝铜四代人③九世祖蓝再茂在撰修族谱时,由于世系断代,将舁山祖、黄埠祖七代定为蓝氏家族远代世系,而将蓝文善定为确切世系的一世祖,构建起具有明确世系传承的蓝氏家族新谱系。蓝景初为二世祖,蓝福盛为三世祖,蓝铜为四世祖。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即墨地区一个富庶的农耕家族。但是,家族文化建设几乎是空白。至五世蓝章时,蓝章先后考取举人、进士,并顺利走上仕途,从而拉开了蓝氏家族科宦兴族的序幕,蓝氏家族迅速崛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蓝章的三个儿子蓝田、蓝囦、蓝因也各有建树,尤以文学见长,时人称之“蓝氏三凤”。而蓝田成就最为突出,与其父亲蓝章一起,在科举、仕宦、文学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父子进士蝉联,名动一时;父子为官,刚正不阿,不避权贵。蓝章忤逆阉党,蓝田逆鳞进谏,声闻朝野,以直节著称;父子均以文学见长,蓝田成就尤高,名重齐鲁。一时间,蓝氏家族蓝章、蓝田父子四人熠耀生辉,创造了明清蓝氏家族文化发展的第一次辉煌。蓝章考取进士踏上仕途之后,社会地位提高,交际范围扩大,当时社会名流应邀为其父祖撰写行状及墓志铭等,即墨蓝氏族人自己也开始为蓝氏先人撰写文章,追述蓝氏家族的发展历史,记载蓝氏先人的嘉言善举及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其中,关于三世祖蓝福盛1篇;关于四世祖蓝铜,文5篇,诗歌29首;关于东厓书屋,诗文123首(篇);关于五世祖蓝章,诗文388首(篇);此外,在可考察的明清两朝为蓝氏家族颁发了44道诰封赏赐文书,主要是关于蓝章夫妇及蓝章父亲蓝铜、祖父蓝福盛夫妇的封赏诰命文书。此后,随着蓝氏家族文化的积累,蓝氏家族档案不断充实丰富。

三、家族档案与蓝氏家族文化的发展

即墨蓝氏家族档案作为蓝氏家族发展历史的详实记录,它既是蓝氏家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也是蓝氏家族文化发展的保障,在蓝氏家族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家族档案是家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基石,是指用于建筑物底部的大石块。蓝氏家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薄到丰富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档案便成了蓝氏家族文化发展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家族档案作为基石,蓝氏家族才能及时总结、传承家族先人留下的文化成果,继而去创造家族新的辉煌,不断推进家族文化发展进步。目前我们能见到即墨蓝氏家族最早的档案,也就是蓝氏家族文化发展的第一块基石,便是蓝氏家族《盟旺山祖林碑记》。盟旺山祖林,是蓝氏家族将黄埠祖坟迁于盟旺山时所建,时值元代中期,约为元泰定元年(1324),故蓝氏家族又称之为元代祖林。《盟旺山祖林碑记》便是蓝氏家族在修整盟望山祖林时,胶州学正邢世英所撰写的碑记。此时距蓝氏家族迁入即墨已有两百余年。在这两百余年间,蓝氏家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宋元易代之际,即墨蓝氏家族以武功起家,先后有30余位族人走上仕途。王鸿儒在《大明赠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蓝公神道碑铭》①[明]王鸿儒:《大明赠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蓝公神道碑铭》,蓝润《余泽録》,蓝氏家刻本,順治十六年,卷一,第2页。这篇神道碑铭是明王鸿儒为蓝氏家族四世祖蓝铜所撰。蓝铜因子蓝章显贵,受封“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中记载了即墨蓝氏家族当时的辉煌,称:“元初,有讳珎者,仕至武义将军,总领监军。攻襄樊,克有大功焉。……子孙由是授千户、百户、镇抚、防御、察官、教谕、劝课官者二十余人②根据蓝氏家乘统计,元初蓝氏家族共出现大小官吏为三十四人,并非王鸿儒所称“二十余人”。。”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也记载,元代即墨籍将才共12人,而蓝氏一族就占11人③即蓝德、蓝珎、蓝顺、蓝福兴、蓝旺、蓝贵、蓝就、蓝春、蓝青、蓝革故、蓝仕忠。。一时间,蓝氏家族成为当时即墨城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但是,由于家族档案的缺失,蓝氏家族早期文化成就已无法详考,《盟旺山祖林碑记》为了蓝氏家族早期成就和早期世系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史料,成为记载蓝氏家族文化成果的第一块基石。它的重要作用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盟旺山祖林碑记》记载了即墨蓝氏家族的先人籍贯、迁入时间及迁徙流转过程,保存了家族早期发展的珍贵资料;第二,《盟旺山祖林碑记》详细记载了元初蓝氏家族族人中大小官吏的姓名与官职,使后人在是史料匮乏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元初蓝氏家族的辉煌;第三,《盟旺山祖林碑记》对蓝氏族人,尤其是蓝珎、蓝春、蓝就、蓝秀等几个关键人物的记载,对蓝氏家族早期世系的推断具有重要意义。康熙癸酉年(1693)夏,蓝氏十一世蓝启延抄录了《盟旺山祖林碑记》,并据此对蓝氏家族的远代世系和新世系进行分析,并从时间上推断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远代世系最后一代(第七代)与新世系第一代为同辈或相差一辈,从而基本实现了使蓝氏家族远代世系与新世系的衔接与贯通。

此后,家族档案始终作为蓝氏家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为蓝氏家族文化大厦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家族档案与家族文化同步发展。家族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档案与家族文化协同发展,互相促进。一方面,二者协同发展。蓝族氏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家乘,撰写了族谱,创作了文学作品,形成了丰富的家族文化成就。蓝氏家族文化成就主要包括家族文学成就、家族书画成就、家族教育成就、家族文献成就、家族基建成就④张华清:《明清即墨蓝氏家族文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第四、五章。。这些成就从内容上来讲属于家族文化,从形式上讲便是家族档案,两者协同发展,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两者互相促进。家族档案既是蓝氏家族文化发展阶段性成果,又是家族文化继续发展的载体。家族文化既是家族档案内容的源泉,又是家族档案不断丰富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家族档案与蓝氏家族文化的传播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国史和方志,作为官方史书,限于体例和篇幅,其内容主要着眼于关乎时代发展的大事和重要的人物、史实,对地方家族的文化成果和人物事迹虽有所采撷,但是涉及人员和史实极其有限。家族档案既能详细记载家族发展历史,又能从一个个侧面反映时代社会的影子,无疑是国史与方志的有益补充。作为明清时期著名文化世家,蓝氏家族成为即墨、山东,乃至全国文化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所创造的丰富的家族文化,长期在蓝氏家族内部传承,并在即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传播。

(一)族内传承

族内传承是家族文化传播、积累的重要途径。纵观明清山东文化家族发展,家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家族中发展传承,家族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家族档案,正是家族教育的生动教材。即墨蓝氏家族秉承诗书继世的传统,素以门风清肃著称,其家族教育系统而又全面。从内容上看,蓝氏家族教育包含着家族伦理教育、家族文史教育、家族使命教育三部分。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融为一体,为蓝氏家族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动蓝氏家族文化健康发展。

就家族伦理教育而言,蓝氏家族作为儒学门第,始终把“孝悌”为主体的儒家传统作为家族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蓝氏族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孝道,诠释孝的内涵,身体力行地教育、感染子女,营造尊亲重孝的良好氛围。家族档案中生动地记载了这些信息:四世祖蓝铜“自幼孤,侍母丘氏孝心纯笃,处昆弟友于恳切。”①[明]官贤:《明故义授七品散官累赠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蓝公行状》,蓝润《余泽録》,蓝氏家刻本,顺治十六年,卷一,第8页。五世祖蓝章“以母于早世,事父东村,色养备至,两迎养于官邸。”②[清]蓝启肃:《清贻居集》,蓝氏家印本,2012年,第107页。八世祖蓝思继以孝闻名乡里,母亲栾氏去世后,他:“结庵庐其侧,寝苫以居,日夜哭声随悲风远闻,人为泣下。日食饘粥二盂,朝夕肩荷土块,封墓如山。久之,形容憔悴,戚属或劝其还者,哭而不对。”③[明]杨盐:《八世赠按察公孝行公指挥公合传》,蓝氏家藏刊本,光绪丙戌增修《即墨蓝氏族谱》,卷五,第18页。莱阳宋琏《临淮令蓝公传》也记述了蓝深的孝行,称:“南皮公(蓝再茂)寝疾,将不起。邑里问焉,不忍对,答以泣。或慰之曰:‘苟粪味如故,犹有望也。’先生一尝之,再尝之,皆甘。则呼天祈自代,迫切而难自容,人见之罔弗泣者。”④[清]宋琏:《临淮公传》,《蓝氏族谱》不分卷,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清钞本,第41页。在良好的家族教育和熏陶下,蓝氏家族涌现出一批力行孝义的族人。以《即墨县志》为例:清乾隆版《即墨县志》所载蓝氏族人共计15人,其中以孝义、懿行入载者8人;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蓝氏族人22人,其中以孝义、懿行入载者13人;

就文史教育而言,尤其是家族档案中先人的文学著述,更是子弟学习的目标。即墨蓝氏家族文学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再到作家的创作标准与审美取向,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思想在文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即墨蓝氏族人在文学创作时,较为严格地遵循这一原则。在诗歌创作方面,着眼于言志。由于明清文化高压制度,尤其是清初的即墨黄培诗案的影响,即墨蓝氏族人在诗歌创作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和济世抱负、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诗歌,较少呈现在笔端。即墨蓝氏族人的诗歌,多是以描绘田园生活,描绘地方风景名胜,描写师友交游唱和等为内容。而即墨蓝氏族人的文章,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奏疏、制草、传记、行述、墓志铭、书信等,均遵循着“文以载道”的原则。文章有的放矢,直陈其事,文风平和,语言精练。这种传统在父子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延续,逐步形成了蓝氏家学;就家族使命教育而言,《即墨蓝氏家族族谱》《四朝恩命録》《余泽录》《续录》等家族档案,详细记载了蓝氏家族在科举、仕宦、文学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及赢得的荣誉。这些成就和荣誉激发了蓝氏子弟的自豪感,激励着蓝氏子弟以先人为榜样,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由此可见,蓝氏家族档案,作为蓝氏家族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进了家族文化在族内的继承和传播。

(二)社会传播

作为明清即墨五大家族之一,蓝氏家族在科举、仕宦和文学诸多领域一度走在了各大家族的前列。蓝氏家族丰富的家族文化不仅在族内得以传承,而且通过官方史志、诗文结集及家族文化研究等途径,在即墨地方,乃至整个社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档案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一方面,家族档案为官方史志、诗文结集提供史料。在七百年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蓝氏家族丰富的文化成果,官方史志和诗文结集从蓝氏家族采撷了相当数量的家族史料和诗文作品。就官方史志而言,即墨蓝氏族人进入明清正史的仅有蓝田一人,而且事迹非常简略。蓝氏家族事迹多见载于地方县志。明清时期,即墨地区共三次撰修县志,即明万历版《即墨县志》、清乾隆版《即墨县志》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其中明万历版《即墨县志》载蓝氏人物2人,清乾隆版《即墨县志》载蓝氏人物15人,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蓝氏人物22人。此外,蓝氏族人在外地为官,为当地名宦,被载入任职地方县志。如蓝章曾任安徽潜山县令,被县志载入名宦之列等等;蓝氏家族文学创作成果丰富,涌现出五十余位家族文人,有四十二位有作品存世。其中蓝章的《八阵合变图说》、蓝田的《北泉集》被收录于《四库全书》,蓝润的《聿修堂集》、蓝启肃的《清贻居集》被收入《四库存目丛书》。另外,《即墨县志》、《山左明诗钞》、《即墨诗乘》、《国朝山左续钞补钞》等也收录了部分蓝氏族人诗文作品。其中仅同治版《即墨县志》收录即墨蓝氏族人的诗文就有22篇,著作27部。这些史料和诗文作品均出自蓝氏家族档案。

另一方面,家族档案为蓝氏家族文化研究提供史料。开展家族文化研究,是家族文化传播的有一个途径。蓝氏家族自清末衰落至今,沉寂了百有余年。近年来,随着家族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关蓝氏家族的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蓝氏家族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蓝氏家族档案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蓝氏家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目前,虽屡遭破坏和散佚,蓝氏家族仍存有丰富的家族档案:第一,单篇家乘。蓝氏家族存有单篇蓝氏家乘747篇(首)①单篇蓝氏家乘,是指蓝氏族人或同僚、亲友为蓝氏家族或蓝氏族人撰写的行状、墓志、年谱、寿诗、挽诗等家族史料,其中不包括蓝氏族谱、成卷的《四朝恩命録》、《余泽录》等。其中诗歌不包括蓝氏族人及与友人的唱和诗。,其中明清诰封文书44道②明清两代,蓝氏家族封赏诰命文书远不止44道,如“明嘉靖十七年,敕建蓝章祠”、“崇祯六年,敕建太学生蓝史孙妻栾氏贞节、太学生庐墓孝子蓝思继母子节孝牌坊”、“顺治八年,敕封蓝润、妻王氏,父亲蓝再茂、母孙氏、继母沈氏”等均有文书,只是保存不善遗失,或者藏于蓝氏后人之手,未曾面世。,主要是关于蓝章夫妇及蓝章父亲蓝铜、祖父蓝福盛夫妇的封赏诰命文书。留有原件的仅有6道,其中三道在蓝氏家族某后人手中,另外三道为即墨市博物馆收藏;蓝氏家族姻亲撰写18篇,蓝氏族人同僚、同年及友人撰写的为660篇,蓝氏族人撰写25篇;第二,史料汇编。蓝氏族人编纂《四朝恩命録》4卷、《余泽录》4卷,《续录》1卷。这些史料详细记载了蓝氏家族先人的丰功伟绩和家族获得的奖赏和荣誉,是家族的发迹史和光辉史,也是家族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第三,编纂族谱。即墨蓝氏家族原本无谱,其首部《即墨蓝氏族谱》(盟旺山支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此后,即墨蓝氏家族定期增修,自万历四十二年至光绪十二年近三百年间,先后又进行了六次③另外,蓝氏家族又于2003年续修,至2007年刊印最新《即墨蓝氏族谱》。本次由十八世蓝桢之(蓝水),二十世蓝信诠、蓝信光、蓝信宁,二十一世蓝孝御、蓝孝惠、蓝孝岐、蓝孝先,二十二世蓝恭箴、蓝恭国,二十三世蓝伟傳参与增修。增修。即墨蓝氏家族的族谱,全面记载了从一世祖蓝文善到清代末年蓝氏家族七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是即墨蓝氏家族文化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即墨蓝氏家族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蓝氏家族文人队伍庞大,作品丰富,文学水平颇高。据《即墨蓝氏族谱》记载,蓝氏族人中有作品问世者约有50余人,但目前有作品存世的仅有42人。著作和文学作品共计130余卷。

由此可见,蓝氏家族档案,为官方史志、诗文结集及家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并通过这些途径推进了蓝氏家族文化的传播。

总之,家族档案是蓝氏家族发展历史的详实记录,它既是蓝氏家族文化发展的产物,又在蓝氏家族文化的积累、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家族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小偷家族》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